分享

【西南作家特稿】阿 月/张用生:我用诗歌来探索生活的真相

 曾令琪西南文学 2021-01-12

西南作家古诗词

张用生:我用诗歌来探索生活的真相

阿 月(中国编辑记者网记者)

  从因家贫辍学的中学生,到重返校园的大学生,到石油工人,到京剧团的小提琴手,到文学杂志编辑,再到著名诗人,即使在的岁月步履匆匆,弹指一挥间,然而张用生内心从来不曾遗忘的,是对那份对于文学的初心。

20世纪60年代初,在荣县高中读二年级的张用生因家贫不得不辍学。历经生活磨砺后,他通过自修,才园了自己的大学梦。

张用生很早就与文学结缘,在上初中时,就喜欢读当时的著名诗人贺敬之、郭小川等的诗作,并对民歌体诗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0世纪60年代初,他在当时的《内江报》上发表了创作的第一首民歌体诗歌。此后在石油部门工作,他一直没有放弃对以民歌体为主的诗歌创作。

张用生虽不善言辞,但是却非常富有艺术天赋。除了诗歌创作外,他还自学二胡和小提琴演奏,一番苦练,有板有眼,达到了专业水准,被内江京剧团破格录用为小提琴手。

20世纪80年代初张用生调入了《沱江文艺》编辑部,负责对诗歌作品来稿的选编和编务工作,这也激发了他蓬勃的创作热情。

在《沱江文艺》那些年,是张用生创作的黄金时代。那时,他在各级文学刊物上发表了众多的抒情诗歌,在当时的内江文艺坛引发关注和好评。他的抒情小诗就如著名诗人流沙河对他的评价:“诗风朴实而灵秀,执着而潇洒。读灵子的抒情诗,是一种精神享受。因为他从不故作高深,玩弄概念和模式,而是一步一步地在探索生活的真谛,使人反复看到一个横贯全诗的意象。”

他的抒情小诗,往往别出心裁,富于想象。如在新颖的构思和想象中,充盈着一种亮敞的时代性与深沉的历史感。而他的时政抒情诗,则新颖独到、立意高远、恢宏激越,跳跃着意象组合的丰富想象,具有“铁板铜琶”、浩歌唱大风的气韵。

  在诗歌创作中,张用生着眼大事,贴近现实,善抓时下的热点焦点,以一位诗人的敏锐和责任,很好地做到了抒时代之情,抒祖国之情,抒人民之情。他创作的长篇时政抒情诗《黄河,绿色的畅想曲》,用诗歌艺术的形式,鞭挞黄河两岸毁林开荒的愚行,痛诉水土流失现况的严重,呼吁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1990年在四川人民关闭电台播出并获得国家级奖项。

  20多年来,他又相继写出《三峡,神奇的望远镜》《中国,新世纪的洗礼》《嫦娥一号:写上太空的誓言》等系列时政抒情诗,以诗人独特的视觉和艺术构思,或讴歌祖国壮丽神奇的三峡景观,中国迈入新世纪的英姿、责任和希冀:或表现卫星上天所彰显的祖国航天科技的飞跃;或歌颂家乡走出的奥运冠军和奥运精神:或歌咏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或反映因化工违建排污所引起的沱江严重污染及其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以及军民共解危难的动人情景等等,都跳荡着浓烈的赤子情怀,表达了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及对其建设发展的关注和欣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