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南作家散文】关腾云/武隆归来话天坑

 曾令琪西南文学 2021-01-12
西南作家散文

武隆归来话天坑

关腾云 (成都)

这里是一片原始静逸的土地, 吸引着无数旅游者怦然而动的心绪,也许是对大山深处藏匿的风景充满着神秘和好奇,所以总想用步履去丈量和体会大自然美轮美奂的绝妙风景,武隆天坑寨子就有着在水一方的情趣。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是国内外宾客生态观光、科普探险、全景体验民族风情的旅游胜地,是世界自然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遗产地。

走进天坑寨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古朴壮观的天坑寨门,寨门用高大的树木修建而成,檐角高挑成几何形状,显得非常高大威猛,“天坑寨子”四个鎏金大字写意了寨子的不了情缘,让你在天地之间产生彼此相互的共鸣。寨子门前左右两边摆放着两面牛皮大鼓,随着游人的到来鼓声齐鸣响彻山谷,余音缭绕回荡在丛山峻岭之巅。进入寨门沿着青石栈道拾阶而下,青石板镶嵌的石阶很好走路,一点也没有滑脚的感觉,可见石阶栈道建造者的用心良苦。沿着石阶栈道一路下行,放眼望去漫山遍野青葱滴翠,枯藤缠绕虬枝,山岩峋嶙怪石,大山深处云雾袅袅,轻纱般缥缈的薄霭不时地从你身边轻轻的掠过,仿佛使人置身在一个梦幻般的世界里,恍然穿越了千年时空,进入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让你整个身心沉浸在云中飘浮的梦境中,享受着大自然带来的无穷无尽变幻,情不自禁地想起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忘路之远近……欲穷其林”,使你置身其间,深临其境,沉醉在忘我的感觉世界里。

沿着石阶行走,一条浅浅的水流沿着山势顺流而下,水色清澈无痕,苔癣浸绿石阶,水流边开着许多不知名的野花,让你觉得另有一番情趣。在天坑寨子景区里,为了方便游客浏览观赏景色,每隔不远之处都有着一座观景台,站在观景台上远远望去若隐若现的天坑内青葱翠绿,沟壑如织,陌阡纵横,溪流成网,天坑四周刀削斧劈般齐整的绝壁,倒映在天坑内农家院落和水田中,给这一片山间绿意增添了几分灵韵,多了几分柔美和谐。沿着石阶栈道继续向下行走,回望天坑幽谷,只见坑顶稠密的树冠林立,山峦叠翠,远峰近崖,尽展风姿,遥望天坑山崖耸立,四周崖壁如围筒,山顶平整如围盖,山体绿意盎然,浑然天成的绝妙景色充满诗情画意。站在高高的观景台上禁不住的向下俯瞰,环顾天坑绝壁峭立,高崖环峙,深溪细流,飞泉直泻,瞬间化作濛濛细雨,如一面薄薄的珠帘挂在山间。天上地下如此完美结合,让人不由地惊叹大自然造物者的鬼斧神工!

据史料记载在远古时期,一些苗族土家族部落因躲避战争来到武隆山区,并在武隆天坑里生活下来,他们依山修建吊脚楼居住,开荒种地男耕女织,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平静淡泊,自给自足的世外桃源生活。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族风俗习惯。他们纺织布匹缝制衣服,做出既具有民族特色又起到保暖御寒作用的服饰。同时,他们的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性一代又一代地传承和延续了数千年,形成了特有的耕种养殖及婚丧嫁娶习俗,他们古老的山歌和民族舞蹈,他们富有特色的吊脚楼经久不衰地得到保存下来,并与鬼斧神工的天坑地貌得天相益,使你感觉惊叹不已。走在栈道的石阶路上,凉风习习扑面,心中充满惬意,“沾衣欲湿蒙蒙雨,秋来清韵正当时”,在这里你会因观赏风景而流连忘返,因流连风景而错过风景。

沿着谷底山路继续前行,展现在眼前的天坑更像是一口巨大的井底,井下是青竹丛生林茂草丰,泉流石上青苔斑驳,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随意幽静而又深邃。苗族土家族的天坑寨子集中在天坑坑底,吊脚楼修建在坑底山沿,充分利用天坑地貌的地势,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天坑里布满坡地水田,绿草林木,溪流等自然风貌,其独特景色集中表现出天坑的秀美,幽静,雄壮,奇特等景观特征。看见眼前的景象,不由自主的使你想象到天坑内的四季美景:春天山花与菜花齐开,夏日艳阳与青莲竟放,秋日霜叶与红枫争艳,冬天飞雪与琼枝紧贴,漫山遍野的青松翠柏郁郁葱葱,飞瀑流泉在密林中淅淅作响,栈道石阶在云雾里穿梭伸延。站在天坑底部向上望去更是景象环生,山崖绝壁环立,斑驳的岩石呈铁灰颜色,古朴厚重的情调犹如与世隔绝一般。漫步天坑陌阡小路,绿草徐徐铺陈,田园平坦无垠,山花点缀其间,延绵不断数里,绿意盎然凸显,犹如一幅苗家织锦挂毯,景色之间相辅相成,让人沉浸在青山绿水中,在迷人的世界里有着说不出的快哉之感,充满诗情画意。

我国是喀斯特地貌分布较广的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在我国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更为独特。天坑地缝是石灰岩溶蚀和地壳造山运动形成的一种独特地貌景观,亿万年来在喀斯特地貌作用下形成了地下暗河,地下暗河犹如土壤中的蚯蚓,不断啃噬着碳酸盐岩层,将地下岩石溶蚀得千疮百孔,这些岩石孔隙逐渐扩大形成地下溶洞,随着地下溶洞的继续扩大和地壳运动,终于导致溶洞顶部塌陷,塌陷的物体被地下暗河水流逐渐带走,最终使地下溶洞露出地面,就成了现在所看到的天坑,而暗河也暴露成了地表河,武隆山区地处渝北涪陵武陵山和云贵高原大娄山的结合部,北抵长江,两临乌江,地质结构复杂,地下岩石犬牙交错,地下水流丰富,武隆天坑正是大自然造山运动留下的浓墨重彩一笔。武隆天坑的中石院天坑据地质学家测量其直径达645米,是世界上口部直径最大的圆形天坑,因其轮廓形如心形,中石院天坑又有“大地之心”的美誉。整个天坑呈现向东南倾斜之势,四周侧坡上生长茂密的青杠松柏树等林木,坑底平缓分布着农田和村落,天坑四周陡壁峭岩。游走在深邃的天坑内,虽然是初秋时分,但田园风情依然浓郁,盎然绿意别有洞天。在半山腰的栈道石阶旁的小天坑,直径虽不过数米,但其深不可测。据科学测试记载探明小天坑深度为238米,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特征,走近细细观看小天坑深不见底,实在令人费解难猜。

在武隆中下院天坑里居住着许多苗族,土家族的原住山民,他们穿着本民族的服饰,过着怡然自得的恬静生活。苗族吊脚楼民居独具民族特色,保持了苗族依山傍水修建吊脚楼的传统建筑风格,吊脚楼鳞次栉比、错落有致,远远望去犹如一座别有情致的长廊。坑内气候滋润,植被丰茂,溪水清澈见底,溪流缓缓从吊脚楼下而过,犹如一条银色的项链,把众多的美景串联在一起,景色宜人美不胜收,让你赞叹不已。

武隆天坑是世界地质史上一块不可多得的原始瑰宝。天坑寨子除了拥有令人流连忘返的自然风光,还是一座无声的苗族土家族民俗博物馆、世界自然遗产地,非遗传承人集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据有关部门记载天坑寨子拥有1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非遗文化在这里传承数千年,其魅力散发着迷人的光彩。当我们从天坑顶部走来,经过了苗家姑娘的对歌情节,其情其景让人耳目一新,苗家姑娘清脆动情的歌声在山间回荡,委婉动听,情深款款,其声其韵,醉人心弦。苗家的芦笙吹得让人心醉,悦耳的芦笙带来丰收的喜悦,带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上刀山的非遗表演更是分外养眼,吸引着众多游客观赏,那脚踩在十三米长的钢刀刃上的真功夫令人赞叹不已,表演者的铁脚板在钢刀刃上如履平地一般,迎来游客观众们的阵阵掌声。土家族的打遛子与三棒鼓倾诉着人们对生活的向往和甜蜜,锣儿声声鼓儿呛呛,把人带到那曾经的岁月,仿佛看见他们平日耕种劳作的身影,听到他们发自内心的对生活的追求和心灵的呼唤。耍镰刀的绝技令人眼花缭乱,银镰翻飞,纵横交错,上下齐舞,展示了土家人绝妙的演艺技法,勾人眼球目不睱歇。吞吐火焰更是表演的惟妙惟俏,表演者把火把放进嘴里和在皮肤上烧灼居然没有任何烫伤痕迹,可见表演者其功底深厚。

在武隆的日子虽然短暂,但却映像深刻,天坑地貌的景象使人难以忘怀。武隆的山水是一幅壮丽的画卷,描绘着祖国的大河山川,武隆天坑及寨子是不可多得世界自然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传承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人文景观,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瑰宝,它那独有的传承和发扬的民族魅力,在中华民族璀璨的星空里放射出灿烂的光芒!


关腾云笔名:春种秋收 中国互联网文学联盟特约作家、《芙蓉国文汇》签约作家、网络诗人、《中国诗歌网》认证诗人,《中华文学》二0一五年作品入围奖。五十年代出生,当过知青工人, 供职成都铁路局攀枝花车务段 。近年在《中国诗歌网》、《七彩云南》、重庆《蓝夜文学》、成都《龙泉文学》、安徽《幽径听风》、江苏《海风文学》等网络文学社网站发表诗歌八百余首。其代表作《由彼岸花想起》(组诗)、《看海》、《敬礼!我以养路工的名义》,著有诗集《踏歌行》(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