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留下的痕迹,我走过的南京的古迹,古镇,古街

 后街拐角 2021-01-12

我在一些平台上看到有人说, 南京 怎么没有老街?怎么没有古镇? 南京 六朝古都,十朝都会。怎么会没有古镇?没有古街? 南京 的街头随意漫步都能看到历史留下来的痕迹,既有民国时的建筑,也有南朝时留下的古迹。朱自清老先生都说过,逛 南京 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遗痕。你可以摩挲,可以凭吊,可以悠然遐想;想到六朝的兴废,王谢的风流,秦淮的艳迹。。。严格意义上的古镇古街也是有的,(甚至保留较好的也有)只是有些拆掉了,有些翻建了,有些以旧修旧了,(不过有些以旧修旧的痕迹太重),有些半新半旧了,有些慢慢消失了。下面我会说到的,
几年前我开始有意识的去看一些老街,古镇。随着岁月的流逝,老的东西,老的痕迹越来越少,说起来也是正常的,所有的有历史的古镇在各个年代,各个朝代也都是在不断的维护重建。否则也不会留存到现在。下面我把几年来看到的一些历史痕迹,历史留存说一说,有些现在还能看到,有些已经没有了,看不到了。并把当时拍的一些有代表性的部分片子给大家看看。
先从城里说起, 南京 城的很多地方还保留着很古老的老街痕迹,
明代朱元璋定都 南京 ,把45平方千米的老城分为3部分: 西北 军营,东部皇宫,南部居住,因此老城的南部以夫子庙为核心,东西至城墙,南至中华门,北至白下路,是 南京 居民最密集的地区,延续至今,称为“老城南”,包括仓巷、评事街、南捕厅、牛市、夫子庙、白鹭洲、老门东、老门西等著名地区。
南京 ,在25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众多蕴含时代印记的文化遗产。老城南是 南京 文化的发源地,是仅存的能够代表 南京 本地文化的活化石。走进 南京 老城南,粉墙黛瓦,民风淳厚,给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
老门东我就不说了,商业化了,老宅都翻修了。虽然有些地方还能看到一些老的历史痕迹。
老门西却有着太多的老宅,古迹。老门西有一条小巷,巷子名叫荷花塘。看到荷花塘。多好听的名字。而荷花塘更多的应该是表示一处历史文化街区。
荷花塘历史文化街区位于 南京 城南门西地区。南邻明城墙与护城河,西临胡家花园。街区规划范围为东至 水斋庵、磨盘街、 中山 南路一线,南至城墙,西至鸣羊街,北至殷高巷、荷花塘一线。总面积为12.56公顷。荷花塘街区是明清传统民居的“活化石”,区内清代及以前建筑占四分之一,被誉为 南京 老城现存历史遗存最丰富的地区。
荷花塘历史文化街区的十三条巷子分别是:鸣羊街、水斋庵、孝顺里、磨盘街、同乡共井、殷高巷、鸣羊里、学智坊、谢公祠、高岗里、陈家牌坊、饮马巷、荷花塘 。
我把看到的这些古迹的感觉,并把看到这些古迹时写的文章里的部分内容图片发在这里。
先说一下 南京 城区的。

一,城南旧事之 南京 老门西(一)(搜索看原文)原文部分内容图片
鸣羊街,钓 鱼台 ,水斋庵,磨盘街,殷高巷,高岗里,孝顺里。。。
水斋庵”,因为巷子里原来有一座叫“水斋庵”的庵堂,久而久之,大家就把这块地方都叫做“水斋庵”了。
孝顺里,传闻  江宁  知府李璋煜曾使此地的一个不孝子变成了大孝子。故名孝顺里。
磨盘街,因此处为做磨盘的地方,叫磨盘街。痕迹早已荡然无存。
殷高巷,据民国《首都志》载,此巷原为蒋家苑、三步两桥和饮高巷三段,后合并称饮高巷,1948年改称殷高巷。沿用至今。
高岗里,民国《首都志》载,原为明代徐达五公子的西园,曾名五府园,后因此处上坡,故取名高岗里。传清代即有此巷名高岗里,一直沿用至今。
鸣羊街原名鸣阳街,因临古凤凰台,《凤麓小志》载:“以凤仪而锡嘉名”,后讹传为鸣羊街。鸣羊街内有清代金陵最著名的私家园林——愚园。

二,城南旧事之 南京 老门西(二)(搜索看原文)荷花塘,五福里。。。原文部分图片,内容。
五福里。东起孝顺里,西至鸣羊街。原为徐达五公子的西园,曾名五府园,五福横首,后改名五福里。
荷花塘主要指历史街区,一条小巷也叫荷花塘,来历,东起水斋庵,西至孝顺里。清代即沿用此名。《凤麓小志》载:“荷花塘,无花而得塘名也。”巷以塘名。

这里有介绍是这样说的,曾国葆,曾国藩五弟,封静毅公。此处院落为曾国葆的儿子曾广泰所建,系供奉曾国葆的祠堂。这是一处晚清官员的祠堂遗构,是研究晚清 南京 地区祠堂建筑的实物例证之一。
看了一下原来是曾静毅故居。关于这处故居,有资料显示此处的故居和主人说法争议,一,此处不应为故居,而是公祠或是祠堂。而且此处只是祠堂的一部分附属建筑。真正的祠堂在荷花塘小学里。
另,历史上并没有叫“曾静毅”的名人, 所谓的“曾静毅”其实是指曾国藩最小的弟弟曾国葆。
曾国葆病逝后,朝廷追谥他为“靖毅”,并在 南京 城南为他建祠,所以“曾静毅故居”的正确名称应该是“曾靖毅公祠”。
这种争议是专家的事。一般百姓大概了解一下。看看老宅古巷即可。

三尺巷

三,城南旧事之 南京 小王府巷(搜索看原文)原文部分图片,内容。
这地方为啥叫王府巷呢?话说在南唐时有个叫皇甫晖的大臣,说简单点就是个官员,住在这里。这人们老是说到皇甫那个什么什么巷子。。。这一说一传的,皇甫,皇甫的就叫成王府了,成了王府巷了,再后来元朝时因为有个叫孛儿只斤 .图帖睦尔的 蒙古 人做番王时住在这里。这图帖睦尔后来做了皇帝,元朝的文宗皇帝。这里就理所当然的成了王府了。
小王府巷,虽然盖了很多高楼,但是巷子仍然那么窄,房子仍然那么破旧,电线仍然那么杂乱,岁月仍然那么无情。小巷子里有老宅,有古迹。

清真寺,原为邢氏绿园旧址,后为太平天国翼王府的一部分,建寺初,信众以 安徽 , 山东 籍人士居多。辛亥后则以本市人居多。

从五胡乱华开始,晋室政权南下,改都建康,( 南京 )建立了东晋。原先在中原地区的士族、仕人、农民、手工业者、商贾等也纷纷逃亡到南方去,他们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使江淮和 江南 地区日渐富庶和繁华,最终在南北朝时期取代中原而成为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到朱元璋建都 南京,不断有北方百姓南下进京,再到民国时期的 南京 首都。全国各地的精英纷纷进京发展。带来了各地的文化,再到现在 南京 的建设发展,更多的年轻人来到了 南京 。使 南京 成为一个特殊的城市,一个包容的城市,一个大萝卜的城市,一个博爱之都的城市, 南京 人成为博爱的百姓,包容的百姓,大萝卜的百姓,多大事的百姓。这种文化深深地感染着来自各地的人们。

安徽 会馆,清时建筑。

四,城南旧事之 南京 老城南陈家牌楼,同乡共井。(搜索看原文)原文部分图片,内容。
陈家牌坊,清代,因陈姓在在此建有贞节牌坊,巷以“陈家牌坊”四字得名。今牌坊已不存在。

陈家牌坊

这条巷子是叫陈家牌坊。这块牌子上的字已经看不清了,有些字也已经掉了。当时大概看了看,把它拍下来想回来再慢慢看。这照片要看清楚也不容易。很多字缺失,有些字模糊。陈家牌坊的资料还真找不到。我还是试图把它写下来给大家看看/
据近代地方文献记载。此处曾有陈胜X节牌坊,因此得名,一直沿用至今。清代中叶,陈氏家(猜出来的)族已呈衰败之势。其时,XX节女子马氏,28岁守寡托孤,虽是位弱女子,面对族人贪其财产,逼其改嫁时,却大义凛然,以死相拼。由于她出身书香世家,在那个“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时代。她尽心尽力培养教育其子,最终儿子考中举人,走上仕途。官府为了表彰她勇于牺牲,敢于担当的美德,在坊间树立牌坊表其贞节,邻里也称赞她“抚孤不易,有?(猜是识字)更可嘉。
这牌坊已经不存在。看到的只是一个仿造的门楼。

在谢公祠附近,还有条叫“同乡共井”的小巷,它因有一口名“同乡共井”的井而得名,“同乡共井”同样和谢氏家族有关。西晋末年五胡乱华,北方一百余万官民南渡 江南 。这口井原是王导所建,他的本意是用以鞭策从北方来的官民同舟共济,在 江南 站住脚跟并巩固政权。
而稍后的谢安成为东晋名相后同样鞭策南迁官民要风雨同舟,后人就在这口井附近建立了谢公祠。
在近两千年前,北方中原地方的达官贵人和那些有钱的百姓逃难到这里,他们的后代现在不知在何处了?

这是那口南朝时期留下来的井吗?
五胡乱华破坏了中原的政权和经济架构,也使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汉族产生文化经济交往。由于汉族避难从 黄河 流域大规模进入长江流域,在长江下游 江南 建立东晋,史称衣冠南渡,进一步增进了南方的百越、三苗族裔与中原汉族的文化和经济联系。影响深远,是 中国 第一次民族大融合。

一般认为五胡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胡乱华的时间一般从西晋灭亡开始算起,一直延续到鲜卑魏建立。对五胡乱华的历史作用,以及影响历来有争议。它是晋朝历史上重要的现象,有的学者也称之为“ 永嘉 之乱”、“中原陆沉”、“神州陆沉”、“中原沦陷”等名称。这一时期,历史学家普遍认为是大汉民族的一场灾难,几近亡种灭族。

这两条巷子有历史,有老宅。

五,城南旧事之 南京 老城南黑廊巷,望鹤楼,胭脂巷(搜索看原文)原文部分内容图片

黑廊巷,北起升州路,南至金沙井,又称绸缎巷。(关于为啥又叫绸缎巷,实在找不到出处)《钟南 淮北 区域志》记载,明清时期黑廊街两旁建廊以遮阳避雨,因那里的廊道都是由黑瓦所建,因而得名“黑廊巷”。
这条巷子基本看不出原貌,有些旧房,有些修过的老宅。

巷中有“望鹤楼”,望鹤楼因失火烧成土丘,得名望 鹤岗 。传说是朱元璋军师刘基在此修建,以迎仙鹤送来玉玺。

望鹤楼有维修过的老宅

胭脂巷。。。啥意思呢?听着这么美丽的名字?话说啊。。。胭脂巷,顾名思义,与胭脂有关。根据《南京 地名大全》,这个巷子的得名有两个传说。一是传古代此巷住户大都做胭脂花粉生意,其中一王姓女子用此巷19号的井水制作胭脂,颜色鲜艳,客商争购,十分出名,因此得名。
还有一说19号古井称“胭脂井”,当年“秦淮八艳”常来这里,用井水梳妆打扮,留下的水,飘溢着胭脂的香味,胭脂巷就此叫开了。
还有这个介绍,胭脂巷虽短,但历史却很悠久,明清时期就有十里秦淮胭脂巷的说法。附近的五福街、来凤 里、仙鹤街、船板巷等都是老街老巷,巷子的最西面就是古金粟庵。
可是现在已经完全看不到老街老巷了。也没看到胭脂井。

六,城南旧事之 南京 老城南钓 鱼台 ,甘露巷, 长乐 街(搜索看原文)原文部分内容,图片。

钓 鱼台 有两个传说,说一下其中一个。关于钓 鱼台 的故事还有一个传说,明初军师刘伯温做了一下梦,梦见燕雀湖里有两条鱼精跑到秦淮河边大臣俞 通海 家附近的小河沟里,他便对朱元璋说,如果万岁放任不管,恐怕会走了王气。朱元璋一听这还了得,于是下令要把秦淮河里的鱼都赶尽杀绝,一条都不能留,便在秦淮河边设台钓鱼,也就有了钓 鱼台 。同时在这一带出现与这个传说相关的一连串老地名,如赶鱼巷,就是将顺着秦淮河往长江跑的鱼赶回来,不能让鱼逃走,这个地名后来改成了甘雨巷,沿用至今。在俞家大门对面立了一座刻着一百只猫头的牌坊,便留下了百猫坊。此外还有船板仓(今船板巷)、堵门桥(今陡门桥)等等。老城南的每一条街每一条巷的名字都是用故事写出来的。

吴家账房,它的堂号叫“德裕堂”,意在秉承“以德调身,以德沐面”的生意经。
根据吴氏后人吴禄生2004年12月编撰完成的《吴家账房谱稿》记载,吴家账房从事缎业174年,可谓百年老字号。
顺治年间,吴氏一支族人迁入 南京 。乾隆年间, 南京 吴氏改墨为缎,由游贩变成坐贾,从此世代在秦淮河畔老门西钓 鱼台 做起缎商。
“德裕堂”吴氏家族在生意场上童叟无欺、买卖公道、讲求信誉,为行内人所称道。 
“以义取利,义在利先;财自道生,行商乃习儒”,这是曾在 南京 经营云锦生意的百年老字号“吴家账房”的传世家规。
行商乃习儒,虽是经商世家,但吴氏一门以儒立身,甘当廉贾,做生意童叟无欺、诚实守信。
感叹,为何现在很多人生意做不好?好好学一下,“以义取利,义在利先。。。”吴家的经营家规。

清代建筑,很气派的老宅子。

长乐 街

糖坊廊是 南京 的一条古街道,糖坊廊的名称最初源于明朝,明太祖当上皇帝之后, 南京 的商业空前繁荣,为适应需要,于某些行业集中所在的街道两旁建立了官廊。这些官廊,有的是朝廷兴修,有的是富家捐建,都用一色的青石板铺路,比较整洁,这样,便出现了许多带有“廊”字的地名,糖坊廊则因道路旁设糖坊而得名。
总结,这次共转了找了黑廊巷,望鹤楼,秦状元巷,胭脂巷,船板巷,陈家牌楼,同乡共井,钓 鱼台,钓 鱼台 93巷,甘露巷, 长乐 街。。。走马观花。
中山 南路的西边的老街巷。就是我在城南旧事老门西的文里说的,所说的荷花塘历史文化街区那里,那里的十三条巷子分别是:鸣羊街、水斋庵、孝顺里、磨盘街、同乡共井、殷高巷、鸣羊里、学智坊、谢公祠、高岗里、陈家牌坊、饮马巷、荷花塘 。这些巷子里总的来说更原汁原味,更原始,更市井,更烟火,更有味道一些。在 中山 南路东边也有很多老街巷,也有很多原汁原味,也有很多出新了的,很多仿古建筑。这两块地方都没有完全商业化,没有完全开发,还没有大规模的旅游。。。只是拆迁了不少。目前还能看到一些想看的东西。

七, 南京 老城南,雨夜饮马巷(搜索看原文)原文部分内容图片。
很破旧的一条小巷,有老宅,有现代建筑。旁边有条巷子,甘露巷。有口古井。
甘露巷位于 南京 市秦淮区中华门 西北 侧。东起钓 鱼台 ,西至磨盘街,附近有圆通庵,以佛降甘露之意得甘露巷之名。
饮马巷是怎么回事?传说中的饮马巷原来也就是一无名小巷。话说那年,金国的金兀术,灭了北宋。继续南下。追缴南宋,想把南宋也攻占下来。。。这天,金兀术攻进健康府,宋高宗(康王)牵马逃跑。忽然马叫起来。宋高宗害怕被敌人听到。慌乱之中不知如何是好。有小臣说到是马渴了。宋高宗赶紧找地方给马饮水。马喝好水。不叫了。才顺利逃跑。所以后来这条巷子因此名为饮马巷了。


南京 城的民国风情街。
八,漫游颐和风情小路,戏说民国人物故事(搜索看原文)部分原文内容,图片。
颐和路,这是一条幽静的小路,路两旁全是民国时期的小院,别墅,洋楼。房屋的主人或是民国时期的达官贵人,或是民国时期的商贾名流。这条路上演绎着众多的传说,故事。很有意思,很有感觉。
南京 城里可见的民国建筑确实到处可见。但是相对集中点的地方还是在 山西 路周边。民国时期建筑风貌区是广义称呼,民国建筑主要集中在 江苏 路,颐和路, 赤壁 路,珞咖路,包括旁边的普陀路,天竺路,灵隐路,莫干路, 北京 西路,西康路,再远还有高云岭,傅厚岗。。。散落着大量的民国建筑。
小街安静优雅,路上行人游人不多,偶有穿流的小车,电动车。路上只有一路公交。总之,安静,清净,干净。路两旁的民国建筑基本上都经过维护修缮。虽然看起来很整洁,仍然很有感觉。遗憾的是这些民国建筑只可远观不能近视。大多都关着门住有人家。这里就发几张片子,说一个人物,就说说一个江苏 人吧。

幽静的小街。

顾祝同(1893年1月9日-1987年1月17日),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字墨三, 江苏 省 涟水县 人, 保定 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步兵科毕业。 
辛亥革命爆发后,曾参加革命军。1921年冬,到 桂林 投奔孙 中山 ,任粤军许崇智部军事教导队区队长。1925年参加东征后,历任国民革命军师长。1927年后,历任第九军军长、第一军军长、第十六路军总指挥、国民政府警卫军军长、国民党四大中央执委、 江苏 省政府主席、五省“剿匪”北路军总司令、重庆 行营主任、 贵州 绥靖主任、省府主席、 西安 行营主任等职。
抗战时任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1941年发动 皖南 事变。抗战胜利后任陆军总司令,国防部参谋总长。去 台湾 后任代国防部长,“总统府”战略顾问等职。1987年1月17日在 台北 逝世,享年94岁。
顾祝同一生追随蒋介石经历复杂。故事就不说了。

这是原国民党一级上将顾祝同的旧居。只能远处看看。

旁边的小巷也很幽静

看到一家开着门,看了一下里面的建筑。

文艺青年打卡的地方

这里的民国建筑基本都维修过,看起来仍然很有味道。小街幽静整洁,在这里漫步,慢慢走慢慢欣赏会很惬意。
九,我所知道的傅厚岗(搜索看原文)下面部分原文内容图片
傅厚岗一条安静的小巷。

傅厚岗地处丘陵,小巷高低错落.傅厚岗26号处于最高处,往西顺坡而下前走十余米,就是傅厚岗29号(原60号)李宗仁公馆.这里的主人原是国民党陆军中将姚琮,几经战乱后,于1947年成为李宗仁的官邸。

顺着巷子走到尽头,也是最低处傅厚岗66号(今青云巷41号)当年是八路军驻京办事处,又称十八集团军驻京办事处,现为八路军驻京办事处旧址记念馆.

这里原是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先生公馆,张与周恩来有师生之谊.将房屋让了出来.从此这里成了八路军驻京办事处.院内有一座西式结构假三层楼房.里面有李克农,博古,叶剑英的办公室和卧室.院里花圃中还有一防空洞.....在26号炮招处有一十字路口.南北向叫高云岭。

高云岭56号 法国 驻华大使馆旧址,现为出版社,民政厅,民政干部学校。

这是前几年看到的情况,现在不知如何了?
江北,江北新区
十,老浦口,浦口火车站(搜索可看原文)部分原文内容
浦口码头,浦口火车站,我就不发图片内容了,这些都能看到。我发几张已经无法看到的照片,大马路的照片。(这里我来过多次,看着它慢慢的拆光了)

这是去年拍的,下面是11年拍的。

民国时期这里是非常繁华的地方。津浦铁路的起终,南来北往的中转。从北方南下进“京”的官员还是辗转往北的商贾都要在这里汇聚。。。。。。人流的汇聚带来的是商业的繁荣。顺着车站出去就是一条叫大马路的街道。这里曾经是浦口乃至 南京 都有名的商业街。只是他的衰败让你感叹,时代的变迁,岁月的无情。(因为津浦路,浦口的大马路与 江南 岸下关的大马路在民国时期都是著名的商业街,有南有夫子庙,北有大马路之称)

如果你想怀旧,穿越,寻找过去的感觉。这里会让你满足的。这里大都是民国时期风格的建筑,主要都是木质结构的两层建筑,有些建筑门头上还会留有曾经商号的字样。这种马路两边清一色的两层商业建筑的商业街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何等的壮观?何等的繁华?(这段文字是我2011年时写的,现在上面照片的建筑已经看不到了,全部拆光围挡,后面境遇如何不得而知?)最近刚去看过,大马路基本上没什么了,或是围挡,或是拆除,还有零散的一两家店铺再坚持。

十一,浦口东门左所大街,(查看原文)部分原文内容图片。
左所大街又名东门古镇明清一条街。明清时期,东门古镇作为南北要冲,东西 通道 ,是漕运集散地,水陆码头,聚集了许多南来北往的商贾,船,骡马,粮食,布匹和物资。商业贸易十分发达,1000多米长的左所大街两边,各种商店鳞次栉比,有各种商行、货栈、钱庄、酒楼等400余家。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左所大街依然留存了较为丰富、特色鲜明的历史文化。1983年,被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地带。在南京 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定为 南京 市22片历史风貌区之一。浦口东门左所大街曾是 南京 江北地区东门古镇上一条最为繁华的大街。也是 南京 地区古镇,街,巷,民居,建筑,商业,历史文化变化过程中的一个直观缩影。

(这些文字是几年前写的)左所大街分东西两条,东面街上还是热闹繁华,人流攒动。往前走不远有条左走的小路,有网友提醒有一处浦口的明朝长城遗址。去看一下。

浦口明城墙遗址

当时东面街仍然一片烟火,西面却是一片废墟。现在已经全部围挡拆迁。什么也看不到了。后面命运如何不得而知?

十二,老浦口,淹没在老浦口的一条北方风情的小街-龙虎巷(看原文)部分原文内容图片
龙虎巷,位于 南京 市浦口区南门,呈南北走向,长约500米,沿线是独具特色的津派建筑,是近现代南京 大工业初始期产业形成的重要证物,北方建筑文化南进的一次 成功 实践。
近代 南京 浦口开埠,光绪年间,清政府向德英借款,修建津浦铁路。1908年浦口又兴建了浦镇车辆厂,当时叫铁路浦镇机厂。随着津浦铁路的兴建,大量北方的修路工人随着工程南下浦口,渐渐地在浦镇车辆厂 西北 侧形成了街区,并取名为龙虎巷,含藏龙卧虎之意。
龙虎巷里最早的建筑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由浦厂买办刘风友出资,在浦口南门的龙虎巷建起了一幢幢具有清式风格的民居。
龙虎巷的居民大部分是 天津 人、 唐山 人,世世代代干铁路,做厂的、跑车的都有。时至今日,在许多老房子里,还居住着当年浦镇车辆厂工人的第五代甚至第六代子孙。
街巷两侧,整齐地排列着小青砖、小黑瓦砌成的院落。古街古巷弥漫着浓浓的文化气息,呈现出迷人的画面感。
老房子经历百余年时间的风雨剥蚀,保存仍算完好。老房子静静地在旧街巷里坐落着,古旧,幽静,闲散,淡雅。巷子连着小街,小街勾着巷子,东西向,南北向,错落有致地密密分布着,像一个巷子的密林,让人走不到尽头。

这里保留着完好的民国时期的津派建筑,看着有滋有味,很有感觉,但是当地居民反映居住环境不好,毕竟百余年历史的房子了。据说也要改造,后面不知命运如何?

十三,老浦口,红色记忆,浦口南门镇一条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小街,浴堂街(看原文)部分原文内容图片
浴堂街,真正的光荣革命传统之地。而且这个浴堂街还是几代浦厂工人居住的地方。应该说也是最底层百姓生活的街区。这条街因为有了工人领袖王荷波和他领导的两浦铁路工人大罢工而有名。

浴堂,由此得名浴堂街。两浦铁路工人“二。七”大罢工指挥所旧址。

这里居住环境极为恶劣。

有些老房子可能是民国时期建筑,但大部分都是解放后建设的。

有老井

尽管有些房子历史不长,但是街道狭窄。环境太差。

旁边还有后锁街,建设街,工会街。后锁街倒是有个传说。和朱元璋有关,为了锁龙头叫后锁村。。。慢慢变成了后所街。

这里老房子和现代建筑混杂,巷子很窄小。

环境极恶劣。这里的房子才是真正需要改造的。

这里不能算古街古迹,只能算红色记忆。像这种环境的老街道还有不少。有网友和我互动让我去看看,我也看到过。
六合区

十四,瓜埠古渡(瓜埠镇)(看原文)部分内容图片
瓜埠古镇的传说可是很美好的。瓜埠古镇是 南京 市首批千年古镇之一,历史文化沉淀深厚,始建于东汉元初六年(公元118年),是贯穿 中国 南北的古驿道必经之著名渡口所在地,并与长 江南 岸的 栖霞 古渡相互衔接。名字由来,步,一作埠。山名,在 南京 市六合区东南,亦名桃叶山。水际谓之步,古时此 山南 临大江,又相传吴人卖瓜于江畔,因以为名。
瓜埠古渡,长江上三大著名古渡,古镇历史悠久,典故传说众多。凭着历史看看这镇子也可以。要是想探古韵古迹没啥希望。镇上宅子基本以旧修旧修成新的了。

全是以旧修新改造过的,很多号称清朝,民国建筑的民居。

这“老街”短期内不会有啥变化了,全以旧修新了。

角落里也有倒塌的房屋,可能没啥名气,也可能要想翻修了。

也能看到一些老宅,这个可能是民国时期或解放初的。不知为啥没翻修。

整齐,干净,像一个模子倒出来的。

街道虽然清爽,房子虽然新。历史还是有的,瓜埠历史底蕴深厚,历史上是南北文化交融碰撞之地;瓜埠文化内涵独特,作为历史上的经济交通中心、古战场,帝王骚客皆为之吟咏,诗词文化丰富,有脍炙人口的诗词数百首。可以看看古渡口,怀一下古,遥想当年借着长江水运的便利,借着古渡口的名气,这里也曾经繁荣。

十五,隐藏在六合繁华后面的一条小街,清代的小街县府街(看原文)部分原文内容图片
县府街是这样说的。县府街位于 南京 六合文庙后面、滁 河北 岸,毗邻六合城墙,是一条长不过数百米的清代老街。县府街是条老街,公交车一站路长,是以前六合的政治文化中心,老县政府就在这条街上,走到路西头就是六合文庙,自政府搬迁后老街就失去了往日的繁华。

走进县府街就感觉到了威严气势,只是太多的 新建 的感觉,太新了。修旧没做好。

老县政府

尽管随处可见民国建筑的牌子,更多的感觉像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小街巷的感觉。

有些老宅

这个据说挺有名气。这个门头建于解放初期,里面的浴室建于民国时期。

十六,红色记忆,竹镇市抗日民主政府旧址,竹镇老街(看原文)部分原文内容图片

竹镇, 江苏 省百家名镇,隶属于 南京 市六合区。一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
 竹镇历史悠久,古名士林,因“其地习儒术,多仕宦”,由此得名。南宋时期,大将韩世忠追击金兵,金国元帅金兀术帐下一女爱将战死,葬于古镇街东,栽植紫竹林以为标记,故改称竹墩。后为避南宋赵惇(1190-1195)庙讳,改名竹镇,沿用至今。
竹镇古时商业发达。四境环山,三面带河,水陆往来便利,商贾集散,经济繁荣。直至近代,竹镇还是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得以发展,绸缎布庄,竹木粮行,饭店旅馆,鳞次栉比,生意依然 兴隆 ,商家誉称“小 上海 ”。
关于红色记忆,竹镇具有光荣的革命历史,是 中国 近代革命红色圣地。1939年8月,新四军抗日名将罗炳辉、方毅等率部入驻竹镇一带,开辟抗日根据地,此后,刘少奇、吴学谦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过。1939年11月,在竹镇的送驾村建立了第一个党支部。1942年8月,竹镇市抗日民主政府成立,竹镇成为当时苏皖边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

竹镇市抗日民主政府旧址,(竹镇曾经为市)里面有个小展馆,有些实物。

竹镇有两条老街,正街,老正街,北街,北大街。这里就是号称的“小 上海 ”的那条街。这条老正街已经开始衰落了,沿街还剩下的小店仍然顽强的生活着。仍然充满了烟火气息。

这条老街犹如远处的两个老人。。。老街上冷冷清清,没有生气,人总是要老的,旁边 新兴 的现代化大街到处都是欣欣向荣。

街角店铺,清代,仍然有人在居住,只是后期不断地维护,有各个年代的痕迹。

街上不少牌子写着清时建筑,民国时建筑。这些房子都经过后期不断维护。但是那种古韵古味仍存。

一个老太虔诚的在唱着颂歌,我去和她搭讪了几句。老太说不明白是啥意思,甚至也认不清字。她一看我和她说话立马就和我传述着什么,我不信什么教,也不想知道什么,但我知道人要做善事,要有善心,不做坏事足矣。我也看出来她唱的是耶稣基督。

一口老井,旁边有块牌子,字迹已经非常模糊了。现场根本看不出什么,我拍下来在照片上放大仔细辨认,模糊的看到下面几个字。。。传说是金。。。著名将领金兀术XX插旗竿所致,至今。。。300多年历史。

老字号,这几个字很有韵味,过去的商号都是镶刻几个字,或挂个幌子。
竹镇,有红色教育,有老街,老街虽然局部也做过维护,但是韵味仍存,感觉不错,没有什么人,也没有商业。探古寻幽不错。

高淳 区
十七, 高淳 古村落,有味道的漆桥老街(看原文)部分原文内容图片
高淳 漆桥老街,去看 高淳 除了看漆桥老街还想去听听 高淳 的语言,关于语言,
高淳 话指 南京 市 高淳 区本土居民所使用的语言,属于古吴语,在 中国 方言里独此一家。其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较完整地保留中古汉语的发音,西部属吴语-宣州片-太高小片,东部部分乡镇属吴语- 太湖 片-毗陵小片。 高淳 话发音轻,语速快,保留全部浊音,保留平上去入的平仄音韵,保留较多古汉语用字用语,有“语言活化石”的美称,被称为“古韵方言活化石”,具有独特的价值。 高淳 话保留中古汉语音较多,唐诗宋词用普通话朗诵大多不押韵,但用 高淳 话读来句句合辙押韵。
关于老街,
漆桥老街,全长500米,东、南、西三面环水,外围纵长1000余米。主街弧型延伸,巷道对称,整个平面布局类似蜈蚣之型。老街区建筑造形为砖木结构,抬头观望,屋檐外挑,对门间宽不足1米,单体建筑三开间,两侧部分以木板作墙,临街门面仍保留了木板矮墙。二层临街设骑楼、花窗。布局前店后宅,上、下两层,数进纵深百余米。深入里弄探首凝望,不少老式住宅的面墙,仍保留了砖砌对称气流通风窗,俗称“眉高眼低”;富户人家门位砌厚墙,外有门罩,内设“门池”和防盗撑门杠龛,这类明代造型,作为 江南 古民居风格已稀有难觅。
综观老漆桥镇大街小巷,实有青石路面一线天、“小巷深处有人家”的一派古朴幽雅意境。

大门是挺气派,新修的。但是里面的内容真不错,虽然也修复了很多宅子,但是很有韵味,很有感觉。也有不少原汁原味,让我欲罢不能。在古村落里转的时候,拍了很多片子,很多片子震撼着我的心灵,很多片子给我了很多遐想,很多片子留给我了沧桑和岁月的美,很多片子让我恍惚走进了那个年代。所以我不舍得删掉。(我这里是部分片子)

明代,清代,民国时的房子都有。

老房子很有味道,生活气息浓厚。没有完全商业化,游人不多。

老匠人

老匠人

有些残破的老屋,细微处格子窗,字号,雕花,老瓦。。。

木雕

木雕

漆桥

看说明

民国建筑

沧桑老屋

发现一处明代建筑

生活气息浓厚,街头老人,小街边还有随意摆放的小摊。老街游人不多,古韵古风浓郁。没更多的商业。但是吃喝,游玩的地方都有。足以满足各种需要,总之这里给我留下的印象颇好。

十八,老街印象,誉满 江南 ,红色记忆,金陵第二夫子庙,金陵第一古街,淳溪古街(看原文)部分原文内容图片

高淳 有条老街,老街的名字叫淳溪,早就听说这条老街,名声不小,反应不同。有人说很不错原汁原味,有人说没意思太商业化,现在流行看古城,看古镇,看古街,这看古城古街,总是有人纠结。啥是古城古街?每人的标准不同,目的不同。总会有人会觉得遗憾。因为有人喜欢商业化,人多热闹有吃有喝那就有意思。有人喜欢探古寻幽,原汁原味古老建筑才有感觉。我自己也有个不断认识的过程,商业化,不断的出新维护这是必然的。不用解释想想都知道。仅存的还能看到的古镇古街能看到那是不容易了。看到了是荣幸,多拍点片子,多留点资料也是荣幸。其他不要纠结。只要是有历史的,有传承的,有文化的,有典故的古城,古镇。不管它如何?是新是旧,是商业化是原汁原味。都是历史,都是传承,都是文化,都是遗产。开发古镇是干嘛?不就是为了商业化吗?不就是为了开发旅游吗?
说了半天,就是说我想去看看淳溪。至于淳溪老街所说的誉满 江南 ,不是我说的,老街上有牌坊写得清清楚楚,至于红色记忆是我看到的遗址让我有感触而发,至于第二夫子庙那是官方的说法,至于金陵第一古街也不是我说的。攻略我不说了,游记我不写了。我就说说我看到的感觉。说说历史,说说传说。
高淳 老街位于 南京 市 高淳 区淳溪街道,又称淳溪老街,是 高淳 的商业中心, 江苏 省内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筑群,也是华东地区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街,被誉为“金陵第二夫子庙”,有“金陵第一古街”之称。高淳 老街自宋朝正式建立街市,至今已有900余年的历史。
省内保存最好的古建筑群,华东地区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街。。。果然不虚此名。我自己的感觉,淳溪老街可以说是个非常圆满的古街,既能满足游人的游玩,有吃有喝有商业,又能满足喜欢探古寻幽的看古迹。有古迹,有老宅,有传说。老街的很多老宅子虽然经过了维修,但是那种修复仍然是韵味十足。

游人攒动。

古色古香

漂亮的木雕

老街东西全长800米,宽4.5-5.5米不等,因呈“一”字形,又称一字街。中间用粉红色的胭脂石横向铺设,两边用青条石纵向围绕,整条街面色鲜艳,整齐美观,历经八百年风吹雨打,人行车压,依然坚固耐用。
老街分布着成片的明清建筑群,这些古建筑傍水而列,粉墙青瓦、飞檐翘角,配上精美的砖木石雕和传统的书法牌匾,古朴典雅,被中外学者和游客誉为“东方文明之缩影”、“古建筑的艺术宝库”。
评价不低,我也一下子被吸引了,商业是商业了,但是那古老的建筑仍然会让人动心!

就说一段老街老宅的传说。
杨厅原为 高淳 老街糕点大王赵 东阳 的故宅,后出售给杨氏,改称为“杨厅”。它建于民国初年,纵深为三进,占地面积500余平方米。首进是一座面宽3间、上下2层的砖木结构楼房。石门坎上还安置6扇镂空屏风与门正对,意谓对外邪不入内,对内财不外流。
进门面为排门式,门额之上设骑楼,檐口由曲缘外挑,既挡雨又遮阳。出门枋下撑木雕草花龙。两侧山墙垛头逐级外挑。画有铁拐李、牡丹、福寿等图案。
中后二进为“走马楼”造型。天井两侧设厢房,原为来客和仆役居住。进与进之间设天井通风采光,天井还汇集四周雨水,谓之“肥水不外流”。
每进堂间看柱内设石门坎,共3进4门。后进雕花门罩朝内,上雕 “德乃福基”,这区别于徽派华丽对外的特点,而具有苏派对内自观的特征。
后进正堂,桌、椅、香几皆如当时。左右边间分别为主人及公子卧室,楼上则为小姐闺房。每进堂间看柱内设石门坎,共3进4门。门坎一进高过一进,象征生活、经商步步走高。杨厅建筑同样大量施用木雕,内容有“福寿禄三星”、“双凤戏牡丹”、“双狮锈球”、“岁寒三友”及“云拐”等。

这是红色记忆

这是誉满 江南 。老街虽然很商业化了,但它的历史,传说,掌故,传奇。。。。。。还是值得一看的。
不多说了,再说收不住了,我蛮喜欢这里的。
江宁 区
十九,金陵第一古村-佘村印象(看原文)部分原文内容图片
江宁 ,说个代表,这个也号称金陵第一古村。感觉有点名不副实。
东山街道佘村素有“金陵古风第一村”美誉,拥有市文物保护单位明清建筑潘氏住宅、潘氏宗祠等众多古迹。其中,潘氏住宅由3个宅院组成,每宅三进,共计66间,占地约2200平方米。建筑结构严谨,均为三进穿堂式高墙深院,有“佘村九十九间半”、“ 南京 最美的砖雕门套”等美誉。

佘村因为潘氏住宅,潘氏宗祠而有名。
明朝末年,李自成的农民军兵锋北指,关外的清军虎视眈眈,明朝政权危在旦夕。几方争夺天下之际,中原不少大户为了躲避战火,开始四处迁移。
  巨商潘恒才就是举家迁移的大户之一。当时,他带着全家老小从 河南 开封 一路向南,行至今天的江宁 上坊佘村时,被这里的青山水秀吸引,决定在此落脚。清顺治初年,天下初定,潘恒才在佘村斥巨资建房扎根,历时17年建成66间、2200多平方米的住宅。这处大宅借鉴了徽派建筑风格,同时又独具南京 特色,造型美观、雕刻精美。
 正如我去过很多 江南 的古镇,古村一样。有很多古村落或是很多老村的大户人家都是北方过来的。从西晋衣冠南渡开始。北方的很多大户人家或是百姓为了躲避外族的侵略而南逃。来到南方,来到 江南,甚至到了华南。 

感觉这老宅,宗祠太清爽,太干净,太整齐。。。而且门都是关着,不见 庐山 真面目,更没有明清建筑群的感觉。

倒是旁边的石板桥味道十足。

进到村里看到的都是崭新的仿古式建筑,徽派风格的建筑。因为有了潘氏的大宅,所以全村都修成了明清建筑风格的房屋。

说真的尽管这些老宅都是有根据的,但是它的气势和崭新还是让我没有太多感觉,到是这里的田园风光还真是有味道。这是石板小路。

乡村的景色还是很美的,说是这里要建成美丽乡村,我觉得这倒是一个发展旅游的路子。
二十, 溧水 区,
溧水 也有要说的,但是暂时先不说了。不然说不完了。看的也疲劳了。还是留点包袱,留点回味。且等下回再说。

南京 的古迹,古镇,古街绝不仅仅这些,我自己走过的写过的也不止这些,有山有水,有城墙,有园林。。。先不说了,看反响如何。
说一下有关古镇的看法,说到古镇常常会有人很激动,一看到写古镇的文就会有激烈的反应,说是全是假的,自称在这里生活多年,古镇全是 新建 的。实际上不必这么纠结。作为喜欢看古镇的喜欢探古寻幽的,想看原汁原味的,但是住在破旧老屋的居民希望改建或是拆迁。有些古镇建于宋时,有些古镇建于明时,多则千年少则几百年,你想想怎么可能还会有那时的老房。怎么可能会全是老的。不全是各朝各代不断地维护维修使古镇得以保存。而且这些老宅子原本都是自家财产,也会不断地维护翻建。使这些老宅子保存下来。不管通过什么方法,使这些古镇,古村,老宅,老巷保留下来就是对历史的负责。对百姓的负责。改造的目的,改建的目的不就是为了保留这些老宅古镇?改造过的这些古镇用不了百年就又是古色古香的老镇了!
再说一下我走过的这些老街,古镇大部分都经过以旧修旧改造的。有些正在进行,有些还能看到原汁原味。改造过的有些以旧做旧做的比较好。有些以旧做旧做的比较鲜亮。而且走过的这些街,这些镇大都没有商业化,大都没有多少人。仔细寻找还能看到些古的老的东西。对于那些喜欢寻古探幽的人来说是合适的,他们想看的是原汁原味,古韵古貌。对于游人来说没有多大意思。旅游对于很多人的满足就是有吃有喝,人多热闹。所以找准自己的方向,找准自己喜欢的事。这才是最重要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