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柏 峪 小柏峪村隶属淇县黄洞乡,位于乡政府北,距乡政府12公里,乡道马黄线从村南穿过。小柏峪村北依梯子岭,南隔一条时令小河与蛾头穴相对,中间一条小溪把村庄分成东西两部分,缕缕炊烟隔溪相望,阵阵鸡犬隔溪相闻。整个村庄占地0.5平方公里,依高就低顺势错落分布。小柏峪村现有20多户、90多口人,主要姓氏:张氏,在明朝中期从林州元康镇寨南背村迁移至此。 小柏峪村的古民居大多是清末民初所建,随着经济的发展,村民外出务工增多,人口下移,好多房屋人去楼空,庭院杂草横生,房屋因年久失修,屋顶坍塌,墙体祼露。现保存较好的有两处院落:门牌为21号的张玉明院和张银喜院。 张玉明院为一个完整的四合院,东西长20米,南北宽24米,建于清朝同治四年。整个院落座北朝南,堂屋六间(正屋五间,东头一间为耳房),东西厢房各三间,南屋六间为临街倒座房(东头一间为耳房),走向为东南门。临街倒座房为瓦房,青石砌墙,石板封檐,檐上起脊瓦瓦。门楼靠东紧贴耳房,双脊明檐磨砖砌墀头,墀头上砖雕已被毁坏。正门门额上书“山明水秀”,门外左侧墙体中间垒一门龛。与门楼相对应的西头临街墙上垒有砖雕八卦亮窗。 进入庭院,堂屋是明檐二层楼,建在五级台阶之上,满外五米,面阔19米,房高7.5米,东头耳房比正房略低。一层是青石砌墙,生铁垫缝趁平,二层墙体是蓝砖与稳墙石相间,东西两山磨砖砌墀头,曾刻有图案。正门门额曾刻有字体,已被凿平。一楼的竖条木头方窗和二楼的拱形发券马门合为方圆一体,相得宜彰。屋内楼梯、楼板油光发亮,西里间用木制方格隔扇和外面客厅断开。东屋三间楼房为民国建筑风格,墙体下为石头上为砖,一层木条方窗,二层为拱券砖砌马门,马门之间白泥粉墙,木椽出檐,左右两山磨砖出墀头。西屋为普普通通的三间明檐瓦房。纵观整个院落,设计合理,空间敞亮,正房和东厢房高,西厢房和临街倒座房稍低,丝毫没有被压抑的感觉。 张银喜院。张银喜院也是一个四合院,目前保存完整的有堂屋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共11间,全部为二层楼建筑。堂屋五间建在五级台阶之上,满外5米,面阔16米,高7米。青石砌墙,石板封檐,一楼窗户为竖木条方窗,二楼为石券拱形马门。东西厢房为二层平楼,青一色的石头砌墙,方窗方马门,让整个线条显得简单又不失大气,青石滴水高悬房檐,使人对“水滴石穿”这个成语又有了直观上的认识。 村口大路边有一老爷庙,座北朝南,规模不大,房屋一间,前脸为明柱前出厦,内塑神像一尊,门外并立两块重修碑记,重修最早的时间为康熙四十四年。听村里的老人讲,这座庙虽小,但神灵位重。它建在龙背上,前是龙头,伸向路南的小河,后面的小溪是龙尾,庙后墙下有一个整体的石券,小溪流水通过石券从庙下潺潺而过。 站在庙前,回头重望小柏峪村:整个村庄好像一个大户人家的里院,那座小庙好似门口的屏风;庙两边分向东西两山坡的小径又像院中的回廊,其布局自然合理,浑然天成,构成了小柏峪村特有的地形特征:两山夹溪对开,中立小庙为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