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丕:不是我不努力,而是孙权太狡猾

 秉笔春秋吕书生 2021-01-13

最近文章内容都是关于曹操的,不过前文刚刚提及了质任制,借此机会聊聊221年发生的事,主角不再是曹操,而是曹丕、孙权。

黄初二年四月,也就是曹丕称帝的第二年,刘备称帝,国号为,改年号为章武,这里黄初用的是曹魏年号。同年六月张飞被部下张达、范强杀害,七月,刘备兴兵伐吴,打着为关羽复仇的旗号,而荆州对蜀汉同样重要。孙权也曾遣使求和,但刘备拒绝了,利益划分什么都不提,谁也不想白跑一趟,刘备在秭归等了几个月,未必没有继续交涉的心思。

八月,孙权为了避免腹背受敌,想与魏国重归于好,不仅派遣使者,还一并送还了于禁等人。对于孙权向魏国称藩的举动,有不少朝臣为此庆贺,也是倾向于接受投降的。而刘晔坚定地认为孙权就是伪降,依然怀有不臣之心,并主张借此机会出兵伐吴。

但曹丕没有采纳刘晔的建议,要封孙权为大将军、吴王,加九锡,刘晔又站出来反对,这个封赏规格太高,以后开战时江东还可以借此鼓舞士气明明委身魏国,不爱惜珍宝,按时进贡,不敢失君臣之礼,还无缘无故来攻打我,委屈。然而,曹丕依然决定封孙权为吴王。

有意思的是,曹丕、刘备先后称帝,只有孙权还顶着汉骠骑将军的名号,名义上还是汉臣,接受曹丕的封赏后就是大魏吴王了,有汉魏更替的心思在里面。此外,曹丕还给孙权长子孙登封了官,意思很明白,就是要孙登入朝为质。

接下来孙权展示了出色的外交手段,先是以孙登年幼为借口,上书辞谢对孙登的封赏并立孙登为太子,想表明一国储君是不能随便给人当质子的。还派了能言善辩的使者沈珩,带着进献的珍玩去见曹丕,靠着沈珩的忽悠,暂时回避了太子是否入魏的问题。

孙权安排的下一个人是浩周,一位魏国降将,送还于禁的第一次出使人选中就有浩周。而孙权对浩周是礼遇有加,或者说屈尊降贵,浩周对孙权的厚待分外感激,在曹丕面前信誓旦旦地保证孙权一定会派质子的,还以全家百口性命保证。

等浩周回访江东时,孙权听闻这段事迹表现得十分感动,并且指天发誓一定会送质子的,又把浩周哄回魏国了。浩周的精彩发挥为孙权拖延了足够的时间,一介降将在外交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而围绕质子问题的拉锯,黄初二年八月到黄初三年九月,完美地撑过了夷陵之战。

等到黄初三年(222年),闰六月陆逊在夷陵击败刘备,并一路追至永安。八月,孙权还在给浩周写信表示要在十二月遣子入朝,也是不打算交送质子,就是要拖延时间。但曹丕终于下定决心伐吴了,可这会儿来势汹汹的刘备已经败退,虽然曹丕拿出了极其豪华的阵容,但也无功而返。

结果是,浩周终身不被任用。

曹操:曹操:本是地方豪族,何必法家寒族?

曹操:曹操:唯才是举这点事

曹操:你知道曹魏哪些人符合唯才是举吗?

曹操:曹操:吸取教训,有种制度叫质任

曹操:曹操:质任不代表为所欲为,马超就是典型反例

                         看官如感兴趣,关注下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