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完会有启发!这对贫贱夫妻,创办了旅游圣经“Lonely Planet”让爱情与事业双丰收!

 新用户6403vWoX 2021-01-13

不论在中国还是国外,穷游已经成为年轻人出行的一种方式,而对于喜欢旅游的人一定对「Lonely Planet」不陌生,这套指南书被誉为「旅游圣经」,激励无数旅人。1972年,创办人Wheeler夫妇在口袋只剩27分澳币的情形下灵机一动,将旅游经历写成书,从此成立全球最大旅游指南出版商,更扭转旅游书产业与自助旅行风气。

创新点:为自己「穷游」写下的日记,启发这对夫妻开始出版旅游书,结果,成就了全球最大旅游书品牌:Lonely Planet。

Lonely Planet诞生于一段「穷游」旅行。当年二十多岁的Tony Wheeler和Maureen,在伦敦相识一年后结婚,Tony刚完成在伦敦商学院的学业,准备进入福特汽车工作。他们突然有个想法,何不出去旅行一年,再回来过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生活?

两人都是旅游爱好者,交往期间已一起旅行欧洲多国,于是决定带着积蓄400英镑前往澳洲,计划从伦敦一路向东,穿越欧陆,经过土耳其、阿富汗,接着飞到澳洲,在澳洲工作三个月、存点钱再回到伦敦。他们想都没想到,这趟出走,将缔造一个空前绝后的丛书王国。

1.「穷游」初创时期:找出市场需求并填补需求

图说:Wheeler夫妇(图片来源:Wikipedia)

在没有互联网的1970年代,旅游信息非常少,很少人自助旅行或当背包客,更没有「Gap Year」的观念,因此Wheeler夫妇的旅行计划可谓非常前卫、勇敢。

回忆当年,Maureen说这其实不困难,「我们会花一整个下午搜集资讯,去问当地人推荐什么行程、哪里好哪里不好、交通方式等等,用最古老的沟通方式,总会找出办法」。而Tony会用日记的方式记录花费、路线等等,所有看似琐碎的事,在当时都是宝贵的信息。此外,由于预算十分有限,两人极尽所能省钱,甚至曾在阿富汗旅馆的花园里露营!

1972年,两人抵达澳洲并在当地找到工作,此时他们全身只剩下27分澳币,原本一切将如计画:赚三个月的钱然后回伦敦,然而身边许多人对他们的旅行故事很感兴趣,常询问推荐景点或旅游资讯,Tony突然想到,不如把这一路发生的事写成书吧!

在这个旅游到将近破产的因缘际会下,两人完成了第一本书《便宜走亚洲》(Across Asia on the Cheap),是本印刷简单、在自家厨房装订的自制书,一本售价1.80美元,只有薄薄96页,却涵盖两人一年来行经的所有亚洲国家,包含旅游资讯、所见所闻、文化冲击。这本书首刷虽然略为粗糙,却在一周内卖掉一千五百本,二刷的三千多本也迅速销售一空!

第一本书三个月就热销八千本并广受好评,让Wheeler夫妇看见市场需求,当时没有博客、没有网络、市面上没几本旅游书,他们想为同样年轻、拮据的旅人们撰写指南书,鼓励人们探索世界各地,于是出版社Lonely Planet就此成立。

(图片来源:Wikimedia)

而公司的命名也是门趣事,某天Tony听到Joe Cocker的一首歌Space Captain,第一句歌词是「Once I was traveling across the sky, this lovely planet caught my eye」,他将「lovely planet」误听为「lonely planet」,虽然Maureen立即纠正,但两人一致认为lonely planet更好听,也更容易被记住!

《便宜走亚洲》卖得非常好,带进一小笔收入,支持两人马上投入新的创作。当时越战还在蔓延,东南亚并不是热门度假胜地,然而他们相信东南亚的魅力将吸引读者,两人便以「写出当今最棒东南亚旅游书」为目标。

1975年,第二本书《Southeast Asia on a Shoestring》在新加坡出版,描述他们的东南亚摩托车之旅,书中许多经济实用的旅游资讯,深受背包客推崇,因为黄色的书皮更被称为「黄色圣经」(Yellow Bible)!成功为Lonely Planet打响知名度。

从Lonely Planet初创时期可发现,Wheeler夫妇的创业完全不在计画内,甚至他们说「第一本书完全是个意外」,但正因为这场意外,让他们发现市场需求与机会。

2. 稳定成长与转型阵痛:扎实打造品牌文化

(图片来源:Pexel)

东南亚指南书获得广大回响,许多书商开始主动接洽Lonely Planet。有些读者会在旅途中将经历写在明信片上寄给Wheeler夫妇,同时,也吸引了有兴趣的民众自愿担任在地写手,Lonely Planet便有了第一批作者群。

1981年他们出版了第三本书──七百页厚的精装印度指南,是全球首部完整的印度旅游书。这本书让Lonely Planet迎来真正的成功,公司成长为两倍大、书籍销量也暴增,更一举跃升为国际旅游书领导品牌。

Wheeler夫妇发现一边旅行同时经营公司相当困难,例如他们撰写印度指南书时,Maureen必须挺着怀孕的大肚子走访印度。此外,即使声名大噪,Lonely Planet的成长速度非常缓慢,他们采用自食其力的创业模式,一次只出版一本书,用前一本书的收入支付旅费、再撰写下一本书,非常刻苦。因此他们开始招募营运伙伴,在墨尔本开设第一间正式办公室,并让主要经理人入股。

到了1990年代,Lonely Planet几乎成为旅行的代名词,每本出版品都相当成功,然而他们也面临跳战与低潮期。Maureen形容他们当年是一间不懂得预算限制、不断砸钱而侥幸成功的小公司。公司规模过度扩张,每年几乎扩编15-25%,员工从40人、80人一下扩充到200人。加上其他旅游书商崛起竞争,以及互联网普及,其它媒体兴起的压力,即便书籍畅销赚钱,仍难以回收事业拓张的成本。

在当时的执行长Steve Hibbard协助下,Lonely Planet开始转型,从一间小型本土出版商转为更专业、更有远见的的跨国公司。它们也开始多角化经营,投资电视节目、架设Lonely Planet网站、写博客。正当情况开始好转,竟发生美国九一一事件,国际旅游业几乎停摆,也重挫旅游书商。

但是,Lonely Planet却靠着多年经营的品牌文化而挨过了那段时间。互联网让许多品牌快速崛起,但品牌文化和名声仍需长时间建构。在种种艰难的挑战下,Lonely Planet之所以屹立不摇,是因为强大的品牌力早已深植人心,读者喜欢他们总以「旅人的角度」出发,实地探勘、亲身体验,挖掘最经济实惠的旅游方针,这么多年来Lonely Planet与读者的情感,已如同一起冒险的旅伴般深厚。Tony说他最喜欢的部分是,「我们认为这是本英文指南书,但它是无远弗届的。」(What I like most is, even though we think of it as an English guide, it's international. )

3.出售经营权:事业与时俱进,热忱始终如一

(图片来源:Pexel)

Wheeler夫妇创办Lonely Planet,将热爱的旅游与工作结合,造福无数读者、陪伴无数旅人,简直是世界上最棒、最令人羡慕的工作。

然而2007年Wheeler夫妇决定出售经营权,将Lonely Planet75%的股份卖给BBC全球(BBC Worldwide)。Maureen说卖掉公司的那天绝对是人生中最悲伤的一天,但公司就像孩子一样,终究有天要放手让它独立成长。他们并没有打算一辈子经营Lonely Planet,加上后期雇用的经营团队非常优秀,他们不再需要每天参与例行公事。对Lonely Planet而言,在这个科技当道的时代,势必得与时俱进往数位化发展,对他们两人而言,本身年纪也大了,希望有更多时间旅游,因此,是时候转换人生跑道。

2011年Wheeler夫妇将剩下的25%股份出售,正式过着退休生活。除了经营独立基金会Planet Wheeler Foundation,致力于协助发展中国家各种建设项目,两人也持续旅游、持续出书,在Lonely Planet杂志上也有专栏。他们享受着每分每秒,边旅行边写作早已成为一种生活型态。

Maureen说,很多人会问他们最喜欢哪个国家,但她并没有明确的答案,因为她知道「下一个目的地,就是她最爱的地方」。

(图片来源:Pexel)

45年来,Lonely Planet出版650多本旅游指南,翻译成十多种语言、销售超过六千万本。从年少轻狂的「穷游」到经营公司,最后下放经营权,Wheeler夫妇的创业故事,本身就是一场动人的旅行。

他们说,知道人们因为这些书而对旅行更有信心,是这份工作最美好的部分。而他们的成功,大概就是在对的时机有好的点子、努力实现且永远保持热忱。Tony给年轻创业家这样的建议,「去做你热爱且相信的事,其他事情将会跟进;倘若不如意,你也乐在其中!」(Do something you like and believe in, and everything else will follow. And if it doesn't, well, you had fun anyway.)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