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推本溯源:“汉”何时成了华夏民族的“别称”?

 渐华 2021-01-13
推本溯源:“汉”何时成了华夏民族的“别称”?

汉高祖刘邦

拥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中国,是现今文明古国之一。在这个古老的东方文明,所学习使用的是汉语、汉字,主要民族亦是汉族,人民被称为“汉人”。而在最初,是以源于黄河流域的华夏民族这个称谓流行,这个亦是“汉族”的前身。随着历史的演变、朝代的更迭,“汉”逐渐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一个象征。

“维天有汉,监亦有光。”“汉”的原意是表浩瀚的星空或是广阔的宇宙,而在汉代过后,“汉”这个字对于华夏民族的意义便不一样了。汉朝是一个十分强盛的朝代,与唐朝并称“汉唐”,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巅峰时期,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在长达四百多年的汉朝统治里,中华文化共同体的意识悄然形成。华夏民族亦是自汉代过后便被称为了“汉族”,汉代对于中国而言,并不仅仅只是一个封建王朝的存在。

一、推本溯源之“汉人”

1、“秦人”之后—“汉人”

汉代是继秦后的一个大一统王朝,在秦汉之前,华夏民族百姓的称谓繁多,有楚人、燕人、韩人等等。而统治时间十分短暂的秦朝,不单是确立了未来将近几千年的统治格局,同时也使“秦人”这一个称谓占据了华夏民族称谓的主要地位,在当时的西域各国由于秦王朝的威名远扬皆是称华夏民族百姓为“秦人”。司马迁的《史记》中亦是有出现“秦人”这一称谓来代指百姓,“闻宛城中新得秦人知穿井”,“汉人”在当时仅仅是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这一方人员的的统称,直至汉代崛起方才逐渐发生了转变。

推本溯源:“汉”何时成了华夏民族的“别称”?

汉朝军队

自西汉起,人们开始赋予“汉”更多的含义,使其不在只是一个单薄的称谓,朝廷亦对“汉”非常重视。在汉朝与周边国家交流时,也是以“汉”为主要称谓,加上汉代的强大,西域各国便也逐渐摒弃了“秦人”的称谓,将汉代人民称为“汉人”、“汉民”,还有“汉使”、“汉兵”等等。在汉文帝时期,朝堂上出现过一次就“匈奴俗”与“汉俗”的辩论,可见当时“汉”已不仅仅代表刘邦部下的称谓,已经可以上升到华夏民族的代称,有了文化的蕴含。

2、“汉人”立于各“诸侯人”称谓之上

在汉朝民间,“汉人”的普及还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称呼自己为“楚人”、“齐人”等在汉初依然比比皆是。其中以“楚人”自居的百姓居多,这也是由于王朝建立之前的楚汉之争。“楚人”与其它除“汉人”外的称谓不同在于“楚人”的含义要更为深刻且丰富,西汉时期的其它称谓更多已经倾向于只是表达一个人的出生地,就如现今的广东人、北京人一般。而“楚人”已经有了一定的文化含义,以至于脱离了楚国的统治,“楚人”依旧能独立存在、占据多数,而非仅仅只是代表出生地。

“秦人”之称在秦朝的覆灭后,逐渐不再占据主导地位。而其它称谓及后起的“楚人”虽然也存在于汉朝民间,然在汉王朝统治下,致使“汉人”这一称谓逐渐凸显,区别于其它称谓,占据主导地位。这是在新政治体系支撑下导致的结果,在随着时间的流逝及文化等方面的因素影响后,逐渐被百姓所认同接受。

推本溯源:“汉”何时成了华夏民族的“别称”?

秦人

3、相对狭义的“汉人”

在西汉初年,朝廷推行的政治制度还是有部分承袭了前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当然也有所不同,汉初存在诸侯王国,从而形成了郡国并行制度。这种郡县与诸侯国同时存在的局面,也是导致汉初治下百姓对于“汉人”这个称谓无多少归属感与认同感的原因,使“汉人”更多是朝廷直辖地区的百姓自称。汉初的人群区分便是“汉人”与“诸侯人”,《汉书》中就曾言“收聚汉诸侯人及有罪亡者”,“汉人”这个称谓于百姓而言相对是狭义的,还不是一个直接代表华夏族、更为广义的称谓。

虽然在对外方面,官方以“汉人”自居,然制度不当导致民众对“汉人”接受度并不高。民族称谓是人类对于自己所属族群的认知,以及情感上的归属,就好比一个人对于家乡的认同。民族称谓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巩固统治和社会稳定的一种手段,还包括文化的传承。这并非是一种随意的称谓,其背后所代表的是整个民族的利益或文化。因而“汉人”在华夏族的主导地位,朝廷方面自会刻意为之。随着时间的推进,狭义便会逐渐被广义取代。

二、“汉之为汉”,一个共有的身份认同

1、狭义到广义,国之一体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早期的西汉,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政权的不统一对于统治者而言,自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威胁。从汉文帝起,朝廷便在政权统一上有所图谋。如对关内外不再分亲疏远近,从汉景帝时期起便确立了对关东等地区的直接统治。以及改革政治制度与法律,以此缓和直辖地与诸侯国所辖地区的法律民俗冲突等。而到汉武帝时期,统治者独尊儒学,儒家学派走进了政治中心,逐渐解决了文化冲突的根本性问题。

推本溯源:“汉”何时成了华夏民族的“别称”?

儒家圣人:孔子

此后还有一系列律法颁布,如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诸侯王势力的“推恩令”、“左官之律”、“附益之法”等等。这些政策的颁布与实施,解决的不仅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同时也消除“汉人”与“诸侯人”的区别,令治下百姓对“汉人”这一身份认知更加深刻。还有察举制的出现使全国各地的人才都有机会进入政治的中心,布衣文人皆可封侯拜相,更是使百姓对朝廷的归属感大大加强,让百姓都能感受到国家是人民共有的,政权并非仅局限于有功之臣或诸侯子弟。政权上的统一,让“汉人”这一称谓在百姓心中的分量变得更重。

2、经济、文化不断发展整合

秦始皇统一货币与度量衡的举措于全国经济而言,有着显著的积极作用。战国时期开始,商品经济出行、成形,各地在手工业等方面都十分活跃。然而不同的地区却有不同的货币,这加大了各地经济交流的难度。秦始皇简化币制,将半两钱作为国家流通的主要货币,自然是有利于各地的商品交易活动。然秦朝始终是太短暂,因而并没有完全统一整个经济市场。

汉武帝时期,由于对外战争不断,东征朝鲜、平两越、打匈奴等等,对经济需求是非常大的。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朝廷加大了税收的力度,在征收上极为严苛,致使经济从城市往农村发展,再反补到城市,从而导致了整个经济网络的统一。而朝廷的对外交流,使汉代与周边各国的经济联络不断加强,亦使周边国家对“汉人”的认同度有所加深。

推本溯源:“汉”何时成了华夏民族的“别称”?

汉武帝

同为华夏族,汉代治下百姓大多都是源自同一个文明,这使百姓对“汉人”称谓的接受更为容易些。且在汉初时,朝廷对宗教方面的插手颇多,像是各地神祗大都被安排在长安建立庙祠等。这些举措为道教在东汉的兴盛提供了契机,致使民间信仰在东汉后期大体都十分相似,对后世的影响也是十分深远,现今许多地方的信奉与当时相差不远。

3、“汉人”的民族色彩日渐浓厚

政权的统一使其它诸侯人称谓不再拥有政治意义,沦为了出生地的代名词。而从西汉到东汉的经济与文化发展,一方面从物质上影响了百姓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从精神上使百姓对“汉人”的身份认知不断加深。在汉朝的统治下,各“诸侯人”与“汉人”的方方面面不再有所不同。消除了不同所带来的是,“诸侯人”与“汉人”对自己身份认知的一致。

在《后汉书》的各册中,便有许多坐实“汉人”代表整个汉代百姓的相关记载。“永昌夷汉九千人讨之”、“遂招诱郁林、合浦蛮汉数千人攻苍梧郡”等等,从这些文献记载中都可以看出,在东汉时期,“汉”已经在书籍中作为华夏族的别称,“汉人”的含义也逐渐确定,具有了完整的代表族群的功能。

推本溯源:“汉”何时成了华夏民族的“别称”?

汉将霍去病

三、总结

从西汉到东汉,不再分“诸侯人”和“汉人”或是关东和关中,无论对外对内,“汉人”已经成为华夏百姓的称谓。政权的统一不仅是统治的巩固,加上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整合,都直接或间接地加强了百姓对于“汉人”这一身份认知以及情感上的归属与认同。

而汉代的“汉人”称谓的出现和发展,到百姓对这一称谓的认同,所代表的不仅是汉代统治者的“胜利”,它也同样使汉代的精神随着这些认同“汉人”身份的百姓流传了下来。以至于覆灭在了公元三世纪初的汉代,其精神依然不灭。虽然族群认同在一定程度上会形成政治困难,但是依然不能否认它对社会稳定及文化传承中起到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史记》

2、《后汉书》

3、《汉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