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果文物会说话?快来走进青岛校区博物馆

 繁星1 2021-01-13

东临黄海 南依崂山

上下五千 一馆之间

齐鲁文明 人文荟萃

磅礴大气 新馆初启

正值佳日 姗姗携你一游——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博物馆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博物馆由山东大学负责设计,青岛市出资建设,总投资约4.8亿元,总建筑面积40800㎡。该建筑分地上6层,地下1层,是全国高校中单体面积最大的博物馆。该馆馆藏文物和标本数量可达到4万件左右。

位于青岛校区南北向主轴的重要节点位置的博物馆,是青岛校区一期建设项目中最讲究、最具个性、最有亮点的建筑。其周边环境优美:青岛海滨,东临黄海,微风习习,白浪卷卷,渔船朝出暮归;南依崂山,巨峰挺拔,怪石嶙峋,风迎松柏,钟灵毓秀。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博物馆是山东大学在人文科学上的源远流长以及在自然科学上的博大精深的见证。山东大学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已浑化成一股强劲动力,助力山大跃向百廿新的辉煌。

该博物馆于10月27日开馆(试运行),现设置开放三个展厅:

书画厅——笔墨丹青(二层)

文物厅——文韵齐鲁(四层)

唐仲英厅——精致考古(四层)

并特设百年学府——山大校史展(三层)

鼎承古今,韵味悠长

博物馆外形由“鼎”字变换而来,取“鼎承古今”之意,旨在体现它厚重的文化内涵。从远处望去,白色的墙体、独特的外形、深蓝色玻璃幕窗格外吸引眼球。大面积白色石材与“红瓦绿树”基础风格形成强烈对比,凸显其高雅气质。


走入博物馆,方鼎造型的背景墙(延续了“鼎承古今”的设计理念)上作为主体标识的山大校徽光彩夺目,其下方镌以清光绪年间山东省试办大学堂章程,并使用青铜器纹样作为辅助装饰,别有一番韵味。

文化魅力,异彩纷呈

“文韵齐鲁”为该馆最重要的常设展览,展览面积约2200平方米,展出文物约1000件,展现了山东大学考古学科几十年来取得的文物成果及该学科对推进齐鲁文明进程研究的重大贡献。为使展览更加生动直观,更具趣味性、故事性,展厅在关键节点布置了 “贝丘密码”、“煮海为盐”、“琅琊仙境”等9处艺术场景,辅以人物雕塑、半景油画、声光电等形式,利用多维度展览语言来讲述文物故事、齐鲁故事。


“精致考古”展览面积约400平方米,展品700余件,介绍了我校实验室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的项目成果及与唐仲英基金会结缘的历程。“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国际合作,联合实验,百廿山大之际,我校考古学向着更为纵深、广阔的空间迈进。

“笔墨丹青”为书画艺术展厅,集中展示了我校历史文化学院已故教授韩连琪、张伟华两位先生无偿捐献的部分明清书画。“笔墨抒情,丹青写意”,此次展出书画是难得的珍贵文化遗产,也寄托着两位教授无私奉献、爱国爱校的精神。

展出的曾国藩行书对联

深厚积淀,文明之美

齐鲁大地,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一山一水一圣人,一族一儒两侯国。山东大学,文明探索的关键阵地。立足田野,手铲释天书。学科交叉,科技解奥秘。齐鲁大地的荣光历史,由山大人探求寻觅,由山大人精心修护,由山大人传承叙写。沈从文、韩连琪、张维华、蒋维崧等山大老教授赠予文物,治学勤奋,学识渊博。山大一众教授学子慕学而来,孜孜不倦,继往开来……

参观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博物馆,你会体悟到永续流传的齐鲁文明之美,也会感受到深厚的学术和校园文化精神积淀。

薪火相传 名师闪耀

山大青岛 内蕴深厚

文化建设 传承创新

教学科研 服务社会

历史科普 激发活力

为天下储人才 为国家图富强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博物馆

惟以汝至为盼也


入馆须知

为丰富我校师生文化生活,促进校园文化建设,青岛校区博物馆将于2020年10月27日面向本校师生试运行开放。按照学校疫情防控工作统一部署,决定实行错峰、限流开放。

1. 开放时间:每周二、三、六下午14:00-17:30(17:00停止入馆),其他时间暂行闭馆。

2. 每日限流600人,额满为止。

3. 入馆观众请从北门进入,自觉配合安保人员核验身份证件、出示本人健康码并接受健康监测,未见异常后方可入馆参观。

4. 试运行期间暂停人工讲解服务,入馆观众请注意佩戴口罩,彼此保持1.5米间隔,配合工作人员引导,请勿触摸展柜、展品,非开放区域,请勿入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