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年博士路|“象牙塔”里的那些事儿

 财宝哥 2021-01-13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七年磨一剑:

周博士畅谈“大学文化危机”

作者 周益斌

湖南桃江人,博士,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现为上海市教育评估院研究所副研究员。全国教育学会教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理事。

曾在高校任职,主要从事教育评估、教育社会学、高等教育学等方向的研究。

新书推荐

DAXUE  WENHUA  WEIJI

当前我国大学文化危机研究

周益斌著

一部关于大学文化危机深入思考的力作

中国文联出版社http:\\www.clapnet.cn

大学是“象牙塔”

大学曾经被描述为“象牙塔”

象牙塔,这一描述隐含着一种田园牧歌式的大学理念。

大学

校园

这意味着大学必须有着高度的办学自主权、学术自治权以及完全的思想自由。

高等教育

按照美国高等教育哲学家布鲁贝克的理论,这是一种基于高等教育认识论哲学的大学观。大学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大学。

大学是“服务站”

大学后来还被形容为“服务站”

大学后来还被形容为“服务站”,这是一种巨型大学式的大学理念。

社会发展

这意味着大学必须承担着社会发展、国家进步、民族未来的重任,纯粹的大学自由不可能,也不现实。

大学观点

按照布鲁贝克的观点,这是一种基于高等教育政治论哲学的大学观。大学本来就不是纯粹的大学。

大学是“有机体”

大学还被称之为“有机体”

大学还被称之为“有机体”,这是一种自我反思型的大学理念。

自我审视

这意味着大学必须认真自我审视自己的功能、使命、愿景,既不能固守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象牙塔”,也不能沦为以社会为中心的“服务站”,而应将大学作为一个独立的“有机体”。

存在主义

这是一种基于存在主义高等教育哲学的大学观。大学本来就是一个应有着自己机理的大学。

回过头来看,那么到底是什么是大学的机理,什么才是真正的大学文化呢?当前我国大学现状如何?这一现状背后所隐藏的危机是什么?这些危机是如何形成的?如何解决这些危机?这一系列问题成了本研究的兴奋点与原动力。

为了对这些问题进行全面梳理、并对其实质进行深刻分析,找到大学危机的根本原因以及探索其危机的出路,本研究通过运用社会学实证主义方法,具体选用涂尔干的因果解释之共变法,综合运用典型现象法、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历史研究法以及比较研究法等,遵循“为什么说大学危机是大学文化危机—大学文化危机典型现象有哪些—什么导致当前我国大学文化危机出现—当前我国大学文化危机的可能出路在哪”的逻辑思路,依次回答以上四大问题。

整体思路设计

具体来说,首先就本研究的整体思路进行了设计。该部分主要涉及到以下四方面的内容:

  1. 为什么要研究大学文化危机?

  2. 大学文化危机的研究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3. 研究假设是什么与创新点在哪?

  4. 如何研究我国的大学文化危机,主要涉及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的阐述。

全方位的透视

接着,全方位透视了前人关于“大学文化研究”主题。该部分采用历史与比较的方法,围绕中西方大学文化研究的进展进行梳理,主要涉及到西方大学文化研究、我国大学文化研究的现状述评以及中西方大学文化研究的差异比较。其目的主要是摸清中西方大学文化相关的研究热点、难点和盲点,以呼应之前的研究假设与研究创新。

回应典型现象

然后,回应了当前我国大学文化危机的典型现象。借用“典型现象理论”,以我国的985和211高校为主要样本,以近20年(1998-2015)时间为考察范围,对我国大学文化危机现象进行典型分析。根据当前大学所受到的外部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影响程度以及自身相应地变化,找到了对应的五种典型现象。

解释危机原因

再接着,解释了当前我国大学文化危机的原因。借用社会学家涂尔干的研究法——因果解释之共变法,用大量的数据、事实、案例和报道等鲜活的资料,对大学文化危机的诸因素做了分析和判断,最终找到大学文化危机的共变因素。

解答危机出路

最后,解答了当前我国大学文化危机的出路。通过综合之前的研究结果,运用逻辑与历史的方法,对大学文化危机的纾解之路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此外,在研究的最后加上了一章,回顾与反思了本研究的结论与方法。至此,一篇规范的学位论文基本形成了。

创新

意义

总的来说,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本研究主要有以下三点新意:

从研究内容来看,大学文化危机研究鲜有人做大文章。本研究以大学文化危机作为研究内容,就目前大学文化领域的研究方向来看是一个创新。

从研究方法来看,当前对大学文化研究主要以文化学和人类学的研究范式为主,几乎无人用实证主义社会学方法开展大学文化研究。

从研究视角来看,从社会学视角加以研究的学术文章零星存在,虽然不多但也有所涉及。但总的来说,还没有研究者运用社会学的因果解释理论,选用共变法对大学文化危机进行过研究。

贡献

作用

当然,学术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更新理念、针砭时弊、推动实践。因此,如果说本研究对当前大学改革和高等教育发展有何贡献的话,概而言之,主要有以下三点贡献:

一是有利于重塑大学精神。大学文化的内核是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相对恒定的,是能超越时空传承下来的,因此大学文化危机的解决,首要坚守大学精神。通过对古今中外大学文化的历史研究与比较研究,恒定的大学精神指的是以科学精神、批判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为主要内容,追求人类“至真、至善、至美、至爱”为终极目标的理想信念。这对于当前我国大学来说,澄清大学精神实属必要,亦属重要,有利于辨识真正的大学精神,重塑我国的大学精神。

二是有助于重建大学理念。大学文化最终的形成以大学理念的形式落地。大学理念具有约束性,每一所具体的大学在坚守大学精神的同时,还应在自己的大学坐标系中找到合适的大学文化。一经选定,就需要朝着既定的办学理念稳步前行,就需要与国家需求、社会诉求和世俗要求保持相应的距离。

三是有益于重拾大学信心。通过研究旨在告诉人们,大学并非万能,亦非无能,她有着自身的发展逻辑和存在规律,大学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对于持大学悲观论的人来说,本研究有益于其重拾大学信心。我们所要做的是对大学形成共识、付诸行动。

七年博士路,七年磨一剑

财宝哥短评

初捧益斌兄大作,甚感分量。连夜拜读,极为过瘾,针砭时弊,直击沉疴,将大学文化之危机层层剖解,又逐一列出化解对策,实乃当前我国大学文化危机之一剂良方。

初识益斌兄,缘于多年前的一次朋友聚会。其兄敦实且讨喜,一副小眼镜让其神采飞扬,逢人便给笑脸,开腔便是口标准“湘普”,却又不失学者风范,人称“周博士”。

“周博士”其名,名副其实,实至名归。由于是在职读博,这一读便是七年。有道是夫妻间有“七年之痒”一说,益斌兄的读博之路亦是如此,期间的酸甜苦辣咸,唯有自知。品其作品之后记,方能感知一二。

常言道,十年磨一剑。其兄是七年著一书。足可见,其恒心、专心、精心,此乃真正的学者风范,不图虚名,宁缺勿滥。七年间,先后在《教育研究与实验》、《上海教育科研》、《中国高校科技》等十余种学术期刊发表学术文章20余篇,承担课题近10项,曾获上海市第十届教育科研的“教育改革实验奖”。

吾与益斌兄极为熟捻,既为挚友,又为同乡,亦算半个同行。故深知其人,周博士是不亮剑则已,亮剑必惊艳全场,赢得喝彩一片。

文字撰写:周益斌

图片来源:网   络

版面设计:财宝哥

期刊总数:第408期

湘军湘语

扫描二维码,加入关注行列

带您走进不一样的大学世界

点击
阅读原文
了解更多详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