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咏冬至诗三首 小至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五色线,《唐杂录》载,冬至后日渐长,宫中女工比常日增一线之功。俗语说:冬至这一天,巧女多做一根线。 吹葭,古代将苇膜烧灰放在律管内测示气候,第六管灰动,应冬至节。冬至前灰飞向下,冬至后则灰飞向上,因冬至一阳生,阳气舒展故。 杜甫这首诗写冬至前后的时令变化,不仅用刺绣添线写出了白昼增长,还用河边柳树即将泛绿,山上梅花冲寒欲放,生动地写出了冬天里孕育着春天的景象。末二句写他由眼前景物唤起了对故乡的回忆。虽然身处异乡,但云物不殊,所以诗人教儿斟酒,举杯痛饮。 其实,这首诗里面还有深层次的内容被忽略了。特别是“冬至阳生春又来”一句,实际上它是由周易十二消息卦中的复卦“冬至一阳生”而来的。按照周易十二消息卦,对应月份,泰,大壮,夬,乾,姤,遁,否,观,剥,坤,复,临。刚好对应12个月份。冬至对应的复卦,刚好初爻为阳爻,其他六爻皆为阴爻,这里的第一爻,也就是初爻为阳爻,所以说“冬至一阳生”,即诗中的“冬至阳生春又来”。 冬至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望三秦? “泥杀”二字,发自苦衷。“穷愁”,故形容“独老”;“长为客”,故风俗“相亲”。此诗第二联,至为沉痛,尤动人心。 至后 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 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 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 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 杜甫流落蜀地后,虽受到好友的照顾,但日子时好时坏,感慨自然就多。天寒地冻,岂能无诗。 “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冬至诗,凄凉者多。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此诗写于贞元二十年(804)岁末,作者任秘书省校书郎,时年三十三岁。在唐代,冬至是很重要的节日。这一天,朝廷要放假,民间就更热闹了。大家穿新衣,互赠饮食,互致祝贺,一派过节的景象。白居易写这首诗时,正宦游在外,夜宿于邯郸驿舍中。 冬至佳节,在家中和亲人一起欢度,才有意思。如今远在邯郸的客店里,将怎样过法呢?只能抱着膝坐在孤灯前,在静夜中,惟有影子相伴。 “抱膝”二字,活画出枯坐的神态。“灯前”二字,既烘染环境,又点出“夜”,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身”和“影”联系起来,并赋予“影”以人的感情。“影”与“身”皆抱膝枯坐,其孤寂之感,思家之情,溢于言表。 这个冬至佳节,由于自己离家远行,家里人一定也过得不快乐。当自己抱膝灯前,想念家人,直想到深夜的时候,家里人大约同样还没有睡,坐在灯前,在谈论着我这个“远行人”吧!三、四两句十分感人,也颇耐人寻味:诗人在思家之时想象出来的那幅情景,却是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至于“说”了些什么,则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每一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给予补足。 写自己思家,却从对面着笔,与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王建“家中见月望我归,正是道上思家时’”有异曲同工之妙。 冬至夜 白居易 老去襟怀常濩落,病来须鬓转苍浪。 心灰不及炉中火,鬓雪多于砌下霜。 三峡南宾城最远,一年冬至夜偏长。 今宵始觉房栊冷,坐索寒衣托孟光。 此诗约作于忠州刺史任内。诗人心境不佳,情绪消沉。第二联是说,我心如死灰,不如炉中之火还在熊熊燃烧;已届老年,两鬓的白发多于阶下的秋霜。比喻恰切,措词工巧,愤怨之情,跃然纸上。但总体上看不如上一首。 谪官辰州冬至日有怀 戎昱 去年长至在长安,策杖曾簪獬豸冠。 此岁长安逢至日,下阶遥想雪霜寒。 梦随行伍朝天去,身寄穷荒报国难。 北望南郊消息断,江头唯有泪阑干。 獬豸冠,指古代御史等执法官吏戴的帽子,后指御史等执法官吏。獬豸冠,可能即以其形类似獬角而得名。獬豸,是传说中的一种独角兽,似羊非羊,似鹿非鹿。 广德元年(763年),颜真卿将节度荆南,邀戎昱为幕宾,后因事未成行。 戎昱的诗歌创作,对社会矛盾有相当深刻反映。《塞下曲》6首、《苦哉行》5首、《入剑门》等都是情感真挚,充满现实主义的作品。 《苦辛行》、《咏史》、《塞上曲》抨击玩弄权术的贵族和苟且偷安的朝臣,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艺术风格以沉郁为主,兼有雄放、哀婉、清新的特色。 此诗与《辰州闻大驾还宫》对读,可知戎昱对朝廷的一片忠心。 朔旦冬至 权德舆 大明南至庆天正,朔旦圆丘乐七成。 文轨尽同尧历象,斋祠忝备汉公卿。 星辰列位祥光满,金石交音晓奏清。 更有观台称贺处,黄云捧日瑞升平。 权德舆,掌诰九年,三知贡举,位历卿相,在贞元,元和年间名重一时。权德舆仕宦显达,并以文章著称,为中唐台阁体的重要作家。 与他同时代人评说:"权文公之文,如朱门大第,而气势宏敞,廊庑廪厩,户牖悉周,然而不能有新规胜概,令人竦观。"南宋严羽沧浪诗话对其诗作评价颇高,称为大历以后值得"深取"之作者,并说:"权德舆之诗,却有绝似盛唐者,……或有似韦苏州、刘长卿处。 " 此诗为应时应景而作,极为一般。 冬至夜作 韩偓 中宵忽见动葭灰,料得南枝有早梅。 四野便应枯草绿,九重先觉冻云开。 阴冰莫向河源塞,阳气今从地底回。 不道惨舒无定分,却忧蚊响又成雷。 《瀛奎律髓》: 是时朱全忠围岐甚急,李茂贞有连和之意,偓之孤忠处此,殆知其必一反一覆,终无定在欤?此关时事,不但咏至节也。 《瀛奎律髓汇评》: 纪昀:极有寓意,只措语浅耳。此则风气为之,作者不能自主。 《韩翰林集》: 吴汝纶曰:是时昭宗幸凤翔,朱全忠自河中率兵围凤翔,奉表迎驾,所谓“阴冰莫向河源塞”也^“阳气今从地底回”者,谓李茂勋救凤翔,王师范讨朱全忠诈为贡献,包束兵仗入汴西至陕、华也。末句恐勤王之师又将尾大不掉尔。 冬至感怀 梅尧臣 衔泣想慈颜,感物哀不平。 自古九泉死,靡随新阳生。 禀命异草木,彼将羡勾萌。 人实嗣其世,一衰复一荣。 “勾萌”指草木初发的嫩芽,曲形称为“勾”,直形称为“萌”。诗人由去世的亲人想到人与草木的不同,年轻人的荣同时意味着老年人的衰。“自古九泉死,靡随新阳生。”古人有重病之人熬不过冬至的说法,因为冬至一阳来复,对重病之人来说就是“回光返照”。 梅尧臣虽然在仕途上极不得意,而在诗坛上却享有盛名,他怀着无限的悲愤、苦闷、渴望和痛苦的心情,写出了大量的激动人心的诗篇。 梅尧臣任建德县令的五年间,为人诚厚,清高自持,颇能体察民间疾苦,尽自己的力量做了许多惠政于民的事情。 当时建德为山区小县,县署外有圆破旧的竹篱,常年需要修护,因此成了向民众勒索的借口,梅尧臣来后果断以土墙代替,并在院内植了一丛竹子。元吴师道在《梅公亭记》中赞颂他“以仁厚、乐易、温恭、谨质称其人”。 冬至日独游吉祥寺 苏轼 井底微阳回未回,萧萧寒雨湿枯荄。 何人更似苏夫子,不是花时肯独来。 有一点自得。 辛酉冬至 陆游 今日日南至,吾门方寂然。 家贫轻过节,身老怯增年。 毕祭皆扶拜,分盘独早眠。 惟应探春梦,已绕镜湖边。 此诗第二联,与杜甫《冬至》第二联对读,可知高下。 冬 至 朱淑真 黄钟应律好风催,阴伏阳升淑气回。 葵影便移长至日,梅花先趁小寒开。 八神表日占和岁,六管飞葭动细灰。 已有岸旁迎腊柳,参差又欲领春来。 女诗人朱淑真自有好诗,但这一首不是。 满江红·冬至 范成大 寒谷春生,熏叶气、玉筒吹谷。 新阳后、便占新岁,吉云清穆。 休把心情关药裹,但逢节序添诗轴。 笑强颜、风物岂非痴,终非俗。 昼永,使眠熟。 门外事,何时足。 且团奕同社,笑歌相属。 著意调停云露酿,从头检举梅花曲。 纵不能、将醉作生涯,休拘束。 ![]() 水调歌头·冬至 汪宗臣 候应黄钟动,吹出白葭灰。 五云重压头上,潜蛰地中雷。 莫道希声妙寂,嶰竹雄鸣合凤,九寸律初裁。 欲识天心处,请问学颜回。 冷中温,穷时达,信然哉。 彩云山外如画,送上笔尖来。 一气先通关窍,万物旋生头角,谁合又谁开。 官路春光早,箫落数枝梅。 ![]() 江城子·龙阳观冬至作 尹志平 六阴消尽一阳生。暗藏萌。雪花轻。 九九严凝,河海结层冰。 二气周流无所住,阳数足,化龙升。 归根复命性灵明。过天庭。入无形。 返复天机,升降月华清。 夺得乾坤真造化,功行满,赴蓬瀛。 以上三首宋元人的冬至词,皆为应时应景而作,抒发一点小情绪,并无多少新意与深意。 ![]() 任你是怎样的大诗人,如果身上无事,心中无思,只为应时应景而强写诗,笔下也定无好诗。 以上冬至诗,集合在一起,多为凑数而已。只读老杜《冬至》、老白《邯郸冬至夜思家》,也就差不多了。 昔人论创作有言: 往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韩愈《送高闲上人序》 “有动于心”,至关重要。作诗、作书,其理一也。 我们今天的学生作文,不管是征文还是考场写作,应时应景歌时颂圣之作,太多了。 学习,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 |
|
来自: 江南木客fh3om0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