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书生真的没用吗?

 老街味道 2021-01-14

前言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出自黄景仁的七律《杂感》: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风蓬飘尽悲歌泣,泥絮招来薄幸名。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黄庭坚的后人黄景仁

黄景仁(1749年-1783年)是苏门学士黄庭坚的后人,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常州府武进县(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县)人。

黄景仁四岁成为孤儿,家境清贫,但是天资聪颖,少年时即有诗名。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年仅17岁的黄景仁为求生计开始四方奔波。在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病逝,年仅34岁。

他的作品就如这首《杂感》一样,总有一种无法掩饰的悲剧色彩。

黄景仁一生潦倒,充满悲哀和困顿,同时,他的个性倔强,常常发出不平的感慨。正如这首诗中所写: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西晋竹林七贤之一阮籍,其看人有青眼有白眼之别:

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常言“礼岂为我设耶?”时有丧母,嵇喜来吊,阮作白眼,喜不怿而去;喜弟康闻之,乃备酒挟琴造焉,阮大悦,遂见青眼。《晋书·阮籍传》

对于瞧不上的人,阮籍用白眼看人,对于自己欣赏的人,阮籍青眼有加。

黄景仁在《杂感》中说,相互欣赏的知音不多,十个倒有九个白眼相看,然后叹息说,百无一用的,就是我这样的读书人呀。

为什么这样说呢,黄景仁还是为自己的际遇而感慨:仙佛茫茫两未成。无论做什么都没有成功之处,因此也只好“独夜不平鸣”了。

朝诗人方岳在《别子才司令》中写过:“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言者无二三”,可以看作是黄景仁这首诗的一种解读吧。

书生真得没有用吗?

虽然黄景仁之中充满了不平和愤慨。

作诗填词,写乐事难,写哀事容易,更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大量诗人写自己的怀才不遇。

但是在古代,几乎只有读书才有出路,怎么能说书生无用呢?诗人的话不要当真。

俗话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历史上,因为科举的选拔制度,打破了旧有的门阀制度,因此不读书的人,几乎没有上升的通道。

即使是尚武的英雄人物,也有不少读书人。例如南宋词人辛弃疾,即是一名勇猛的武将,可以独闯敌营擒贼。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其诗词文章千古流传。其《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记录了自己当年叱垞疆场的威武: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而带领南宋军队赢得采石矶大捷的将领却是一个书生虞允文,一战击溃金主完颜亮南下的大军,取得了南宋罕见的一场大胜。

唐朝时的大书法家颜真卿,在安史之乱时亲率义军对抗叛军。兴元元年(784年),颜真卿被派遣晓谕叛将李希烈,虽然被缢杀,却至死不屈。

同时期的名将张巡,以寡敌众,死守睢阳,保证了唐军的军需供应线,成为了整个战局的胜负手。张巡也是一位书生,在唐玄宗开元末年进士及第。

在烽火连天的战场上,张巡作诗《闻笛》:

岧峣试一临,虏骑附城阴。不辨风尘色,安知天地心?
门开边月近,战苦阵云深。旦夕更楼上,遥闻横笛声。

明末清初时,有一批读书人引领的抗清志士。其中陈子龙、夏完淳师徒二人,都是读书人, 时势造英雄,二人投笔从戎为抗清事业献出了生命。

夏完淳14岁从军征战抗清,牺牲时年仅17岁,其《别云间》诗云: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结束语

十有九人堪白眼,有点孤芳自赏之意。百无一用是书生,也只是一句牢骚话而已。真正成大事者,大多数还是读书人。只不过,很多读书人的书生气,被其丰功伟业所掩盖,例如这首诗的作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