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寡妇想改嫁被阻拦,无奈写下一首打油诗,大家看完后都同意她改嫁

 acerbookstore 2021-01-14
在我国古代,因为深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女子改嫁一直都很困难。
即使是到了距离我们最近的清朝时期,这种约定俗成的观念还是根深蒂固,女人需要承受巨大的压力。
清朝统治者甚至制定了《大清律》,要求丧夫的女人必须守节15年,然后才能得到一块象征性的贞节牌坊。

如果女子中途改嫁,那么意味着她将失去对于家庭里面所有财产的所有权,而且还将饱受非议。
对于那个时候的大多数守寡女人来说,名声远远比婚姻更重要,所以一般都会选择守一辈子活寡。
对于这样的选择,寡妇的家人也是最能认可和接受的,所以清朝时期不计其数的寡妇得到了贞节牌坊。

很多寡妇为了逃避流言蜚语的伤害,甚至选择出家为尼,就算拥有不了家庭生活的幸福至少还可以享受相对宁静的人生。
可是也并非所有寡妇都选择守寡,还有一少部分人选择勇敢而坚定的追求自己的幸福,突破封建社会的桎梏。
在历史上就有这样一位没有留下姓名的女子,她在失去丈夫之后选择改嫁,面对各种压力却巧妙应对,让我们看到了她的才华与勇气。

其实我是不太愿意将这样苦命的女人称为寡妇的,不管是因为词语本身的词性还是情感上的同情,在下文中都用“女子”一词继续与大家分享。
虽然这名女子没有留下姓名,但是她的才华却被世人广为传颂。
在丈夫去世之后,这名女子又遇到了自己的意中人,可是她的父母、亲戚却对此百般阻挠。
幸好这名女子不仅仅有才华,而且性格刚毅,既然已经下定决心要改嫁,她就一定要达到目的。

不过她并没有寻死觅活,而是通过一首打油诗表明了自己的心迹。这首只有3行的打油诗帮助她在公堂之上赢得称赞,也获得了追求幸福的权利。
豆蔻年华,失偶孀寡。
翁尚壮,叔已大。
正瓜田李下,当嫁不当嫁?
我们没有必要用严格的格律去看待这首诗,因为她本身就是一首平常妇女写的打油诗,但是却巧妙无比。
没有任何遣词造句的痕迹,每一句都说得恰到好处,既没有强迫之意又将自己的心思清楚明白地表达了出来,让人称道不已。

第一句的“豆蔻年华”出自杜牧的《赠别》一诗,正所谓“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
由此可见,一方面这名女子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因为在古代“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也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她也正值青春年华,“豆蔻年华”指的就是少女十三四岁。
年纪轻轻就失去了自己的丈夫,这也正是她选择改嫁的重要原因之一。

接下来她又说明了自己想要改嫁的第二个原因,即她的公公目前正值壮年,而且丈夫的弟弟也就是她的小叔子已经长大成人,这在古代也是一个很忌讳的话题。
因为儒家传统礼仪里面强调“男女授受不亲”,在《礼记》一书当中也强调“嫂叔不通向”,曹植更是在《君子行》这首诗当中直接说“嫂叔不亲授,长幼不比肩”。由此可见,面对公公和小叔子她处在一个非常尴尬的生活环境当中。
为了表明自己并没有破坏家庭氛围、不让流言蜚语伤害家人,她选择远离夫家、另嫁他人。

这位女子在第三句诗中说明了自己的顾虑,其实也是在试探性地询问旁人的意见。
“瓜田李下”同样出自曹植的《君子行》,原句为“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意思就是说我们在经过一片瓜田的时候不要去弯腰用手提鞋,在经过李子树下面的时候不要举手去整理衣冠,这些行为都是容易引起别人怀疑的。
这名女子借用“瓜田李下”说明自己正在饱受流言蜚语的伤害,自己目前的生活状态非常容易引起别人怀疑,所以她问判决的县官自己这种情况究竟当不当改嫁。

其实在她的语气里已经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就是想要并且应该改嫁的,只不过目前缺少一个有力的支持。
县官听了女子的表述之后当即表示:“嫁!”
这名聪慧勇敢的女子通过一首打油诗为自己赢得了追求幸福的权利,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历史故事,却让我们看到了诗词的魅力与人性的光辉。

然而,古往今来,有多少女人的幸福和生命埋葬在看似风光无限的贞节牌坊之下。
我们提倡基本的礼仪道德,但是也应该给予每一个人合理追求幸福的自由与权利。
您觉得这首打油诗写得怎么样呢?欢迎关注,一起讨论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