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楼梦阅读提要】第四十五回 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风雨夕闷制风雨词

 昵称37581541 2021-01-14


枉凝眉 陈力 - 红楼梦 电视连续剧歌曲集原声带

 导读:潘建华 

第四十五
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风雨夕闷制风雨词

回目解释:

①“金兰”,原指朋友间感情投合,后来用做结拜为兄弟姐妹的代称。

②“契”,契合,投合。

③“互剖”,相互表白。

④“金兰语”,比喻推心置腹的话。

⑤“闷制”,心情烦闷时进行写作。“闷”,心烦,不舒畅。

重点情节:

①互剖金兰语。 ②闷制风雨词。③宝玉雨夜探黛玉。④赖嬷嬷其人其事。

经典语言:

1、“我们起了个诗社,头一社就不齐全,众人脸软,所以就乱了。我想必得你去作个监社御史,铁面无私才好。”

这是探春对凤姐说的话。“脸软”,比喻重情面,拉不下脸。“御史”,古代官名,负责监察工作。“头一社就不齐全”,指诗社第一次活动,宝玉缺席。探春请凤姐担任“监社御史”,名义上是希望她铁面无私,监督成员们遵守规则,按时参加活动;实际上是给她一个名分,让她这个荣府的大管家拿出钱来,解决诗社的经费问题。

凤姐是何等精明的人,她一下子就猜到探春的真实意图——要钱。她笑着说:“你们别哄我,……那里是请我作监社御史!分明是叫我作个进钱的铜商。”“进钱”,进献银钱。“铜商”,富商。

2、“真真你是个水晶心肝玻璃人。”

这是李纨说的话,“你“指凤姐。李纨说凤姐是“水晶心肝玻璃人”,一语双关,有两层含义:一是褒扬,形容凤姐极其聪明伶俐。即便探春说得很含蓄,凤姐还是一眼看穿了她的心思:“(你们)想出这个法子……好和我要钱。”对于凤姐的聪明伶俐,李纨是真心佩服,自叹不如。

二是贬抑,形容凤姐是个冷血之人。“水晶”也罢,“玻璃”也罢,都是比喻凤姐是个没有温度,缺少温情的冷酷女人。笔者在之前就分析过,李纨和凤姐之间有矛盾,她们表面上嘻嘻哈哈,说说笑笑,实际上总在唇枪舌剑,暗中较量。所以,只要有机会,李纨就会语含讥讽,敲打凤姐。

我们从凤姐回击的话语中,也能感受到她们之间的针锋相对:“亏你是个大嫂子呢!把姑娘们原交给你带着念书学规矩针线的,他们不好,你要劝。这会子他们起诗社,能用几个钱,你就不管了?”凤姐不仅贬损李纨吝啬小气,而且“污蔑”李纨把姑娘们都带坏了。

3、“你一个月十两银子的月钱,比我们多两倍银子。老太太、太太还说你寡妇失业的,可怜,不够用,又有个小子,足的又添了十两,和老太太、太太平等。又给你园子地,各人取租子。年终分年例,你又是上上分儿。……一年通共算起来,也有四五百银子。”

这是凤姐对李纨说的话。对于李纨的“收入账”,凤姐计算得非常精细:月钱多少,租子多少,年例多少,一年通共算起来多少……凤姐口若悬河,如数家珍,统计得一清二楚,说明她对这个问题很在意,很上心。现在她当众公布出来,而且语言尖酸刻薄,特别强调李纨“寡妇失业的,可怜”。目的就是让李纨难看。 

李纨的收入为什么这么多?是因为老太太、太太的偏爱。老太太、太太为什么偏爱李纨?是因为李纨有个小子贾兰。凤姐是个凡事掐尖要强的人,她嫉妒李纨的收入比自己高,“和老太太、太太平等”;更嫉妒李纨的肚子争气,能生个儿子,而自己只生了一个女孩。

有的读者认为,老太太、太太对贾兰的疼爱,远不及对宝玉的疼爱。其实不然,贾兰是荣府的长重孙、长孙,不仅延续着家族的香火,而且寄寓着振兴门楣的责任,贾母、王夫人等没有理由不疼爱他。只是因为年龄尚小,贾兰与巧姐、贾琮等一样不谙人事,所以出场时间较少,也就很少引起众人的关注。再说,在曹雪芹的构思和安排下,“情种”贾宝玉是《红楼梦》的主人公,而不是贾兰。为了防止横生枝节,不惜在开篇就安排贾珠夭亡,让李纨成了寡妇,贾兰成了孤儿。

4、“我说了一句,他就疯了,说了两车的无赖泥腿市俗专会打细算盘分斤拨两的话出来。这东西亏他托生在诗书大宦名门之家做小姐,……若生在贫寒小户人家作个小子,还不知怎么下作贫嘴恶舌的呢,天下人都被你算计了去。”

这是李纨骂凤姐的话。李纨是个“心直口拙”之人,她被凤姐的一番数落彻底惹急了,“恨不得将万句话来并成一句”(脂砚斋语),骂死凤姐。

她骂凤姐是个“无赖泥腿市俗专会打细算盘分斤拨两”之人。“无赖”指刁钻撒泼,蛮不讲理。“泥腿”本义指农夫、庄稼汉,这里与“无赖”是同义词。“市俗”指庸俗的小市民。“细算盘”即小算盘,比喻只打算个人的私利。“分斤拨两”也作“分斤掰两”,比喻过分计较。

她还说凤姐不像一个“托生在诗书大宦名门之家”的小姐,而更像是一个“生在贫寒小户人家”的小子,“下作贫嘴恶舌”。“下作”,无耻,下流。“贫嘴恶舌”,也作“贫嘴贱舌”,形容言语尖酸刻薄而令人厌恶。

“天下人都被你算计了去”,的确,凤姐一辈子都在“算计”别人。如“毒设相思局”,害死了贾瑞;“弄权铁监寺”,拆散金哥和守备之子,导致双双殉情;“计赚尤二姐”,假借秋桐之手,害死了尤二姐和肚子里的孩子等等。但是,即便凤姐“机关算尽”,却没有“算计”到自己最后结局会是:“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5、“昨儿还打平儿呢,亏你伸的出手来!那黄汤难道灌丧了狗肚子里去了?气的我只要给平儿打报不平儿。……你今儿又招我来了。给平儿拾鞋也不要,你们两个只该换一个过子才是。”

这是李纨说的话。她借着为平儿打抱不平,继续骂凤姐。一骂凤姐酒后无德,迁怒无辜的平儿。“那黄汤难道灌丧了狗肚子里去了”,把凤姐比作狗,把凤姐喝的酒比作黄汤。二骂凤姐下场会很惨。“你们两个只该换一个过子才是”,或许是一处谶语,暗示凤姐后来被休弃或者病死,平儿取而代之。

平儿被打,李纨和尤氏一样,都对平儿寄寓了同情,一方面固然说明平儿人缘好,另一方面也是借抬举平儿来贬低凤姐。

6、“明儿一早就到任,下马拜了印,先放下五十两银子给你们慢慢作会社东道。……我又不作诗作文,只不过是个俗人罢了。‘监察’也罢,不‘监察’也罢,有了钱了,你们还撵出我来!”

这是凤姐说的话。凤姐本不愿意参加诗社,这是因为她深受“女子无才便是德”思想的影响,小时候没有读过多少书,不会写诗作文,正如她自己所说,“只不过是个俗人罢了”。

凤姐后来又加入诗社,也是权衡后的选择。一是她不想因此而得罪众姑娘,那样“不成了大观园的反叛了”。二是参加诗社活动,不仅有吃有玩,而且还有机会从中谋利。比如凤姐答应的五十两银子,真的按时、全数拿出来了吗?她会不会像发放月钱那样,假借诗社活动经费之名,而行贪污挪用截留之实呢?

7、“你那里知道那‘奴才’两字是怎么写的!只知道享福,也不知道你爷爷和你老子受的那苦恼,熬了两三辈子,好容易挣出你这么个东西来。……州县官儿虽小,事情却大,……你不安分守己,尽忠报国,孝敬主子,只怕天也不容你。”

这是赖嬷嬷说的话。赖嬷嬷与贾母同辈,很可能是贾赦或贾政的乳母。不但在贾母面前有几分脸面,还能当众驳回凤姐的命令,数落贾珍和宝玉。赖嬷嬷的儿子赖大担任荣国府的大总管(一说宁国府的总管赖升也作“来升”,是赖嬷嬷的二儿子),孙子赖尚荣在贾府的疏通下还捐了知县。赖嬷嬷家里有“十分齐整宽阔,泉石林木,楼阁庭轩”的花园。

这段话是赖嬷嬷在孙子将要走马上任时嘱咐的话。有三层意思:一是不要忘了自己“奴才”的身份,二是不要忘了主子的恩典,三是做了官要“安分守己,尽忠报国”,不能横行霸道。由此可见,赖嬷嬷虽是奴才,却绝非普通的奴才可比。她是个深明大义、知恩图报、富有见识与生活智慧的老婆子。

8、“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

这是黛玉说的话,用对比手法,表达她对宝钗由否定到肯定的一个认识过程:原来她认为宝钗是个“心里藏奸”的人,“藏奸”,骨子里狡猾,心眼坏。后来发现是自己看错人了,主动向宝钗道歉和认错。反映了黛玉敢爱敢恨、勇于认错、坦诚而又直率的性格。

宝钗初来时,黛玉对她就没有好感。第五回有一段文字:“如今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下无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头子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宝钗本没有错,然而“多心”的黛玉对她已经有“悒郁不忿”之意了。“悒郁不忿”,心中有气,压抑着不表现出来。

第八回,宝钗和宝玉互看“通灵宝玉”与金锁,更是引发黛玉的猜忌和遐想,进一步强化了她对宝钗的反感意识。本来就是丫头莺儿的一句玩笑话,然而过度敏感的黛玉却把这件事“当真”了,她总在怀疑宝玉和宝钗之间真有什么事,经常为此和宝玉怄气、争吵,闹得沸沸扬扬。结果就是越说越真,传播的范围越来越大,相信的人越来越多。有人认为“金玉良缘”是薛姨妈、王夫人等一手炮制的阴谋,其实是黛玉自己“疑心生暗鬼”,使这件事变成了“既成事实”。

后来发生的三件事,彻底改变了黛玉对宝钗的看法。第一件事是黛玉在行酒令时,引用禁书《牡丹亭》和《西厢记》中的词句,宝钗没有当众说破,而是私下提醒。第二件事是宝钗教导黛玉要做女孩子“分内的事”,不要被杂书移了性情。第三件事是黛玉生病,宝钗建议她药疗不如食疗,表现得百般体贴。从此,黛玉和宝钗冰释前嫌,成为“金兰”之姐妹。

9、“你看这里这些人,因见老太太多疼了宝玉和凤丫头两个,他们尚虎视耽耽,背地里言三语四的,何况于我?况我又不是他们这里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他们已经多嫌着我了。”

这是黛玉说的话,向宝钗倾诉自己在贾府的处境和感受。“这些人”指那些底下的婆子丫头们。贾府是个大家族,有着众多的婆子丫头们。以婆子为例,就分为主子的乳母(如赵嬷嬷、李嬷嬷)、太太的陪嫁(如周瑞家的)、管家的媳妇(如林之孝家的)、做事的婆子(如管厨房的柳嫂子,管花草的何妈)等。她们明争暗斗、争权夺利,不仅相互之间有矛盾,而且与主子也有矛盾。

黛玉说这些人“虎视耽耽,背地里言三语四”,这个评价并非空穴来风。第十六回凤姐也说过一段抱怨的话,与黛玉的看法如出一辙:“咱们家所有的这些管家奶奶们,哪一位是好缠的?错一点儿他们就笑话打趣,偏一点儿他们就指桑说槐的抱怨。‘坐山观虎斗’,‘借剑杀人’,‘引风吹火’,‘站干岸儿’,‘推倒油瓶不扶’,都是全挂子的武艺。”这些婆子丫头,对待“正经主子”如凤姐尚且如此,对待“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黛玉,肯定会有怠慢不恭的地方。

黛玉在《葬花吟》中有一处比喻:“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描写自己在贾府过着一种“风刀霜剑”般的生活。笔者认为,“严相逼”的不是贾母、王夫人、凤姐等主子,而恰恰是这些庸俗、势利的婆子丫头们,而且使用的多是“暗箭”。

10、“你如何比我?你又有母亲,又有哥哥,这里又有买卖地土,家里又仍旧有房有地。你不过是亲戚的情分,白住了这里,一应大小事情,又不沾他们一文半个,要走就走了。我是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纸,皆是和他们家的姑娘一样。那起小人岂有不多嫌的。”

这是黛玉对宝钗说的话。黛玉为寄人篱下的处境而伤感,宝钗安慰她说:“我也是和你一样。”黛玉说:“你如何比我?”

确实,宝钗和黛玉的情况不一样。首先,宝钗身边有母亲、哥哥等亲人陪伴,虽然薛蟠“弄性尚气”,但是他对妹妹宝钗多有呵护;而黛玉是无父无母,又无姊妹兄弟,孤苦伶仃形单影只。

其次,宝钗家道殷实,在京城有几处房舍,“又有买卖地土”,不仅不愁吃穿用度,而且还时常资助如史湘云、邢岫烟等;而黛玉是“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纸”都是外祖母家的。

第三,宝钗暂住在贾府,“不过是亲戚的情分”,如果有一天要离开,也是“要走就走”的;而黛玉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她已经没有家了,贾府就是她的家。

第四,宝钗虽然有“热毒症”,平时要服用“冷香丸”,虽然“冷香丸”要化很多钱,但是花费的都是自家钱,根本不沾贾府“一文半个”;而黛玉患有咳嗽症,每年季节变换时都会犯病,每次犯病都要“请大夫,熬药,人参肉桂”,常常闹得“天翻地覆”,黛玉因此而不受下人待见。

不过,黛玉也有宝钗比不上的地方。在贾母、宝玉等眼里,黛玉是“自己人”;而宝钗只是客人。宝玉曾用“亲不间疏,先不僭后”来安慰黛玉,就是最好的说明。

11、“将来也不过多费得一副嫁妆罢了,如今也愁不到这里。……虽是取笑儿,却也是真话。你放心,我在这里一日,我与你消遣一日。你有什么委屈烦难,只管告诉我,我能解的,自然替你解一日。”

这是宝钗安慰黛玉的话。黛玉一直沉浸在伤感中,宝钗有意调节一下气氛,故意偷换概念,戏谑黛玉是为了“嫁妆”而发愁:“将来也不过多费得一副嫁妆罢了,如今也愁不到这里。”果然黛玉听后红着脸笑道:“人家才拿你当个正经人,把心里的烦难告诉你听,你反拿我取笑儿。”黛玉“红了脸”,显然是被宝钗说中了心事。此处庚辰本有一条夹批:“宝钗此一戏……又恳切、又真情、又平和、又雅致、又不穿凿、又不牵强,……好看之极,真是儿女小窗中喁喁也。”“喁喁”,窃窃私语的样子。

“虽是取笑儿,却也是真话。”“真话”可以理解为“实情话”。贾府家大业大,根本不多黛玉一个人。再说黛玉于贾府又不是外人,上有贾母宠着,下有宝玉爱着。“真话”也可以理解为“真心话”。宝钗是真心希望黛玉的心情和身体能好起来,真心希望她和宝玉之间能“有情人终成眷属”。

“你放心,我在这里一日,我与你消遣一日。”这里的“你放心”一语双关,表面上是劝黛玉安心养病,有需求尽管说,我会帮助你分忧解难的。实际上是在暗示黛玉,我和宝玉之间本无瓜葛,而且我很快就要离开贾府了,请你不要再猜疑。

这段文字看似平淡,就是女孩子之间絮絮叨叨的家常话,实际上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宝钗话里有话,含蓄地表达了支持宝、黛爱情的态度。脂砚斋在“嫁妆”一语后点评说,“此是大关节大章法”,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12、“我虽有个哥哥,你也是知道的,只有个母亲比你略强些。咱们也算同病相怜。你也是个明白人,何必作‘司马牛之叹’?”

这是宝钗说的话。黛玉羡慕宝钗“又有母亲,又有哥哥”,而感叹自己孤苦伶仃,孑然一身。宝钗回答黛玉说“我虽有个哥哥,你也是知道的”,言下之意是我虽有个哥哥,也是聊胜于无。宝钗的哥哥薛蟠,外号“呆霸王”,是个典型的纨绔子弟,只知挥金如土,不学无术,终日斗鸡走马,游山玩水,惹是生非。宝钗的话,明显表达了对哥哥的不满。

“咱们也算同病相怜。”“同病相怜”不如说是“同命相怜”更准确。宝钗和黛玉一样,当时都是寄人篱下,寄居在贾府中。相同的命运和遭遇,让她们有着相同的感受。

“你也是个明白人,何必作‘司马牛之叹’?”“司马牛之叹”出自《论语》:“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亡”同“无”,“没有”的意思。宝钗说黛玉是个“明白人”,明白人即聪明人,应该知事明理。劝慰黛玉不要再悲悲戚戚,而要心胸开阔,看开一些。既然现实已经这样,没有办法改变。那么只有改变自己,调整好心态,坦然处之。

正像湘云在第三十二回评价宝钗的那样:“我但凡有这么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没妨碍的。”对黛玉而言,宝钗也是这样一个知心姐姐,不仅善解人意,而且体贴入微。当天晚上,宝钗就派人送来了一大包上等燕窝和洁粉梅片雪花洋糖。

13、“我不要他。戴上那个,成个画儿上画的和戏上扮的渔婆了。”

这是黛玉说的话。宝玉冒雨来看黛玉,穿着蓑衣戴着斗笠,黛玉说:“哪里来的渔翁?”黛玉看那蓑衣斗笠十分细致轻巧,宝玉说你喜欢也送你一套,黛玉笑道:“我不要他。戴上那个,成个画儿上画的和戏上扮的渔婆了。”这里的“他”指蓑衣斗笠,现代汉语写作“它”。

渔翁与渔婆,在生活中经常用来指渔家的夫妻。黛玉先说宝玉是“渔翁”,后说自己是“渔婆”,前后联系起来等于把自己和宝玉说成是一对儿。说时“无心”,脱口而出,后来“有意”,仔细忖夺,黛玉为自己刚才说的话感到后悔,以致“羞的脸飞红”。不过,宝玉呆傻,他没有留心黛玉这些微妙的变化。

此处,脂砚斋有一段画龙点睛式的批语:“使黛玉自己直说出夫妻来,却又云‘画的’‘扮的’,本是闲谈,却是暗隐不吉之兆。所谓‘画儿中爱宠’是也。”原来,黛玉的“渔婆”身份只是“画儿上画的”和“戏上扮的”,她只是在“画儿中爱宠”。换言之,黛玉和宝玉的“夫妻”关系只存在于艺术中的虚构和想象,而在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可能成为事实。他们的爱情最终只是一场“镜中花”“水中月”的爱情,所以脂批说“暗隐不吉之兆”。


特 别 推 荐


欢 迎 来 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