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悟道了玄医道传承:胁痛(胆囊炎、胆石症)】

 昊晟堂 2021-01-14

胁痛

胁痛是以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是肝胆疾病中常见的症状,也是临床较为多见的一种自觉症状。
常因气滞、血瘀、湿热及实火,或肝阴不足致肝络不畅,气血失养所致。
现代医学中的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寄生虫病、肝癌、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以及肋间神经痛等,以胁痛为主要症状时均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依据

1、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2、疼痛性质可表现为刺痛、胀痛、隐痛、闷痛、窜痛等。

3、反复发作的病史。

4、血常规、肝功能、B超、胆囊造影等有助于诊断。

鉴别要点

1、胃脘痛: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痛时可牵连胁背,尤其是肝气犯胃的胃脘痛,发作时常可攻痛连胁,但仍以胃脘部疼痛为主症。

2、胸痹心痛:疼痛一般以前胸、心前区为主,呈刺痛或压榨样痛,多伴有胸部憋闷,常阵发性发作。

3、悬饮:为饮停胸肋之病证,以饮停之一侧或两侧胸肋胀痛为主,疼痛一般持续不解,呼吸、咳嗽、转侧时加重。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1)辨外感内伤:外邪侵犯伴有寒热表证,且起病急骤,可伴有黄疸、恶心、呕吐。内伤不伴表证,起病缓而病程长。

(2)辨在气在血:气滞以胀痛为主,且游走不定,痛无定处,症状轻重与情绪相关;血瘀以刺痛为主,痛处固定不移,持续痛且拒按,入夜尤甚。

(3)辨属虚属实:一般病程短,来势急,疼痛剧烈而拒按,脉实有力者属实,见于气滞、血瘀、湿热;病程长,来势缓,疼痛隐隐而喜按,脉虚无力者属虚,见于肝血不足。临床多虚实互见。

2、治疗原则:胁痛的基本治则是调理气血,疏通经络,恢复脏腑功能。

3、分证论治

(1)肝气郁结

【证候】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疼痛每因情志而变化,胸闷,嗳气,善太息,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药用北柴胡10g,陈皮9g,枳壳、制香附、川芎、延胡索各10g,白芍15g,甘草6g。

(2)肝胆湿热

【证候】胁痛口苦,胸闷纳呆,恶心呕吐,目赤或身黄,目黄,小便黄赤,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清利肝胆湿热。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药用龙胆草、栀子各10g,黄芩20g,泽泻、木通、车前子各10g,赤芍20g,延胡索、当归各10g,生地黄15g,北柴胡10g。

(3)肝阴不足

【证候】胁肋隐痛,悠悠不休,遇劳加重,口干咽燥,两目干涩,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

【治法】滋阴养血,柔肝止痛。

【方药】一贯煎加减。药用生地黄20g,枸杞子15g,沙参15g,麦冬20g,当归10g,川楝子10g。

(4)瘀血停着

【证候】胁肋刺痛,痛处固定而拒按,入夜尤甚,或面色晦暗,舌紫暗,脉沉弦。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药用桃仁、红花、当归各10g,生地黄15g,川芎10g,赤芍20g,桔梗6g,柴胡、枳壳、牛膝各10g。

4、针灸疗法主穴至阳、肝俞、胆俞、丘墟、太冲、支沟等,肝郁者加行间、期门,湿热者加阳陵泉、合谷,瘀血者加膈俞、三阴交,阴虚者加血海、阴郄。阴虚者用补法,其余用泻法。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