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萧何谋不如张良,武不如韩信,有何德何能居“汉初三杰”之首?

 历史人物故事会 2021-01-14

刘邦平定天下后,论功行赏,定萧何为首功,封为酂cuó)侯,食邑也是最多的。排定众位大臣的座次时,萧何也居第一位,刘邦特准他“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意思就是说他可以带着剑、穿着鞋上朝,面见皇帝时也不用小跑,这可谓是对异姓臣子的最高封赏了。很多大臣尤其是武将纷纷表示不服,他们觉得萧何天天呆在后方,平时也就是写些文案,管管钱,记记账,没有一点战功,凭什么排第一?相信有不少读者也会有同样的疑惑,今天就来给大家讲讲萧何到底是有何厉害之处,以至于会得到刘邦的如此厚待。

一、萧何是绝对的元老,刘邦起义时他就已经是队伍中重要一员了,而且他在起义中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萧何和刘邦都是沛县人,起初萧何的官职要比刘邦的大一些,是县里的主簿。当刘邦还是那个小亭长的时候,萧何就觉得此人不简单,将来必能成大事,于是经常暗地里照顾他,比如说利用自己的职务帮助刘邦服役等等。刘邦起义时,萧何还协助刘邦杀了沛县的县令,夺下了沛县,并且用计让刘邦顺利当上了起义军首领。

二、萧何知人识人。刘邦还是亭长的时候,萧何就慧眼识英雄,看出刘邦不是一般人,这点我们前面已经提到过,除此之外,萧何的慧眼还识别了一个人,那就是“汉初三杰”的另外一位:韩信。韩信本来是项羽的部下,由于项羽始终都没有重用他,于是他就趁机投奔了刘邦。刚开始时,韩信在刘邦的手下也没有得到重用,他一气之下就撂挑子跑了。萧何听说后,扔下手上的公务,来不及和刘邦打招呼,骑着马就追出去了。当时因为刘邦旳势力比较弱,手下的人看不到希望有的就会选择逃跑,当他听说萧何也跑了时,心都凉了大半截!还好萧何只是出去追韩信,一连追了两天两夜,才终于追上了韩信,经过一番苦苦劝说,韩信才答应继续留下来。两人回到营中,刘邦就按照萧何的要求,建封将台,择吉日,沐浴、斋戒,正式拜韩信为大将军,当然韩信后来也没有辜负萧何的良苦用心,屡立战功。

三、萧何深谋远虑、见识过人。刘邦带兵攻入咸阳后,手下的将领纷纷冲入秦朝的府库去抢夺金银财宝,只有萧何带着人去宰相府以及其他官吏办公的地方,寻找、收集秦国的法律条文、地理图册、户籍档案等等,以便为将来做谋划。后来楚汉争霸时,刘邦能够更好的知道各地的地形、险要、当地的户数、人口、经济状况等等,萧何收集的这些资料可谓功不可没。

四、萧何治国有方,爱护百姓。楚汉争霸时,刘邦派萧何坐镇关中,自己则带着大部队开赴彭城。这时候,关中刚刚打完仗,一片废墟,可谓百废待兴,萧何一方面建立新的管理秩序,一方面施恩于百姓,笼络人心,他通过推行“三老”政策,利用当地的势力,更好的对其进行管理。很快,由于萧何的治理有方,关中的各项生产工作得到了迅速恢复,人民生活安定,从而为刘邦后来的争夺天下提供了稳定大后方(粮草和援军)。

五、计杀韩信,平定谋反。公元前196年,阳夏侯陈豨xī)谋反,刘邦亲率大军讨伐,韩信推说自己有病,就没有跟随刘邦一起。这时候,韩信的一个家臣向吕后报告说韩信和陈豨是莫逆之交,此次谋反,韩信是内应,他会从内部配合陈豨,打开监牢放出犯人杀死吕后和皇室。吕后知道后便和萧何秘密商议此事,后来由萧何出面将韩信骗至宫中,然后利用埋伏的士兵将韩信一举拿下,一场谋反也就此偃旗息鼓。韩信临死前感叹:“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萧何也向韩信解释说,我是不得已而为之啊,我是为了天下的苍生啊。

萧何一生都克己节俭,勤政爱民,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展现了很强的治国才能和长远的政治眼光,是刘邦夺取天下、治理天下最重要的基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