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除了安全问题,打疫苗时这些错误不能犯

 三明治妈妈 2021-01-14

有关长春长生生产疫苗不合格事件而引起的轰动,已经在社交媒体上发酵过了一圈,目前国家已大力惩处了相关人士,但大众对疫苗安全的探讨却没有平息。

尤其是一些“疫苗不该打”“疫苗无用论”的呼声再次卷土重来,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说说那些对疫苗的错误认知。

01
疫苗不安全,所以不要打?

目前,我国实施的计划免疫包括7种疫苗(乙肝疫苗、卡介苗、百白破三联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用以预防乙型肝炎、结核病、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脊髓灰质炎、麻疹、流脑和乙脑9种传染病。这7种疫苗是宝宝必须接种的,属于计划内疫苗,即国家规定纳入免疫的疫苗,宝宝出生后必须进行接种,且是免费的。

国家药监局的监测数据显示,2008年以来,国家药品抽检计划共抽检疫苗产品944批次,合格率99.6%,也就是说,绝大部分疫苗的安全性是非常有保障的。

实际上,任何获得许可的疫苗在准予使用前都会经过多个试验阶段的严格检测,并且一旦投放市场,还会定期重新评估。科学家还会不断监测来自多方面的信息,以了解疫苗可能导致的任何不良事件。对疫苗的大多数反应,如胳膊酸痛或轻度发热,通常都较轻微且持续时间短。报告出现严重副作用的情况十分罕见,一旦出现会立即得到调查。

接种疫苗仍然是保护健康最佳手段,也是人类对抗传染性疾病最有利的武器。

疫苗可预防疾病产生严重危害的几率要远远大于疫苗产生危害的几率。例如,脊灰可导致瘫痪,麻疹可导致脑炎和盲症等。

没有疫苗,会发生更多的疾病和死亡。我们切不可因噎废食。

2
接种疫苗前后无需注意?

接种疫苗前后需要注意以下事项,能最大可能的避免意外发生:

(1)要在孩子健康状况良好时进行,接种前先测量体温,若发烧应推迟接种,等病好后及时补种。 

(2)孩子患发热性疾病、急性传染病、有过敏性疾病(如哮喘)、湿疹、患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心脏病、肾炎及肝炎等疾病时均不能接种。患腹泻时不要吃脊髓灰质炎疫苗,等病好后两周再补吃。属过敏体质易发生严重过敏反应者,应向接种医生说明,接种后要留下来观察,并做好抢救准备。

(3)接种前,家长可给孩子洗一次澡,保持接种部位皮肤清洁。换上宽松柔软的内衣,向医生说清孩子的健康状况,经医生检查认为没有接种“禁忌症”方可接种。

(4)接种完毕,应在接种场所观察30分钟,确定无反应再离开接种门诊。孩子打过防疫针以后要避免剧烈活动,对孩子要细心照料,注意观察。 48小时内针眼不能碰上水。

(5)接种疫苗后,绝大多数小儿不会有什么异常感觉和表现;少数儿童接种后局部会出现红肿、疼痛、发痒或有低热,一般不需特殊处理,经过降温、多饮水、适当休息1~2天等对症治疗,反应就会自然消失。反应强烈或出现异常的,应及时送医院处理。

有些疫苗接种后还会出现轻度硬结,可采用热敷的方法加快消散,用适宜温度的干净毛巾,每天2~3次,每次15~20分钟,也可用新鲜的土豆薄片贴在红肿部位,但要避开针眼。 

3
国产疫苗不如进口疫苗?

不管是进口还是国产疫苗,都经过国家检验合格,安全有效。价格上的差异在于进口疫苗和国产疫苗毒株及其培养工艺不同,以及由此引起的产生抗体数量的多少,防疫时间的长短,副反应的大小等方面的区别。

但也不要盲目选择进口疫苗。国内外疫苗在生产过程中都遵循同样的标准,差别不大。由于菌株不同,有的进口疫苗安全性确实要好一些,但也是“因病而异”,有的进口疫苗并不一定适合中国的疾病。因此,在为宝宝选择疫苗时不要盲目,而要根据家庭的实际情况和经济实力,仔细咨询儿科医生,选择适合宝宝的疫苗。

以上关于疫苗问题的解答,不知道是否解答了您心中的困惑?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安全,请家长们还要多听多看多思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