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样的旅行才令人终身难忘?

 LicorneUnique 2021-01-14

对青年人来说,旅行是教育的一部分;

对老年人来说,旅行是阅历的一部分

                                   ——弗朗西斯·培根

9月,远游度假的人已回归学习与工作中。

对于从前的贵族年轻人,

远游却是重要的学习过程,预示着新的开始。

这些旅程也是欧洲文化艺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壮游

大概从16世纪末到19世纪,

旅行是欧洲贵族教育的必修课,

是富家子弟的“成人礼”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的男女主角便是在游览佛罗伦萨时相识

年轻人花上几个月甚至一年,

在旅行中学习艺术文化知识,

他们的足迹遍布欧洲各个名城:

巴黎、罗马、威尼斯、佛罗伦萨,

甚至远抵希腊地区。

这种旅行被称为

Grand Tour

中文里优雅地借杜甫的诗句

翻译成“壮游”


英国的拜伦勋爵在古罗马斗兽场前优雅地思考

德国伟大作家歌德在古迹前严肃地思考。这幅作品画于1797年

这些富家子弟一路奔波,

一边参观古迹与宫殿,结识各国上流人士,

一边仔细写旅行日志,

还得购买和定制各种艺术品、古董和纪念品,

以便日后能牢记这段不凡之旅。


Batoni/《年轻人肖像》/1760-1765年

“看,我旅行时买的”

一边体会当地风俗,

还要跟其他年轻人玩到一起。

走这一趟,其实并不轻松。

然而这样的旅行却能叫人一世难忘。

19世纪的英国旅游者在Antonio Canova的雕塑前思考


这些旅行对欧洲各国的艺术家们都有重要影响。

旅行者常常委托地区著名艺术家创作,

由此,一大批艺术家有更多发挥所长的机会。

比如极有名的意国雕塑家Antonio Canova,

他画室的大门就经常敞开,迎接络绎不绝的旅行者和订单

Jean-Étienne Liotard/《蒙特斯图亚特勋爵肖像》/1763年

比如瑞士出生的画家Liotard的这幅肖像画

就是为经历了壮游的英国旅行者而画的,

跟很多以古典遗迹为背景的肖像稍有不同,

这画中场景是日内瓦的一个豪华厅室。

委托艺术家创作这件作品的贵族

对作品十分满意,

付款时还给了双倍的钱

出行准备

Emil Brack/《壮游规划》/19世纪末

那么,一场体面的壮游是怎样开始的?

如果你是那时候的年轻贵族,

又得为旅程准备些什么?


Thomas Rawlson/《法国布伦海关》/1790年代

旅行者大箱小箱的行李要用马车拉上

无论哪个时代,

出行时都得有充足资金

出门在外要花钱,

体面地出门花得就更多了。

德意志贵族青年费迪南·冯·弗斯滕伯格

1680年的巴黎之旅,每个月花费为900两盾半银币(Rijksdaalders),约等于今天的28万人民币

英国索尔兹伯里伯爵六世詹姆斯·塞西尔

18世纪时的欧洲壮游花费了3300镑,约等于今天的408.5万人民币

伯爵的同辈旅行者们

这位伯爵花销其实并不算突出,他朋友的旅行花销可达603.7万人民币

18世纪的诗人Tobias Smollett

这个节俭的诗人在法国呆了18个月,花销大约等于16.86万人民币

数据来源:www.mbna.co.uk

随身带着金子不仅沉重,而且容易惹来小偷和强盗,

富有的旅行者通常会带着类似“信用卡”的字条,

到达巴黎等大城市后再换成当地的货币。

为了保险,不少贵族旅行者还会带上佩剑或枪。

为了旅行舒适,一队儿随身仆人也得带上。

为了达到学习古典文化和当地风俗的目的,

还得带上有学识的导师

比如英国德文郡公爵二世威廉·卡文迪许(左)旅行时的导师,就是大名鼎鼎的哲学家霍布斯

到了19世纪,富家女子更多地出国旅行,她们身旁的往往不是男性导师,而是年长的女伴

当然,精致的衣物、服饰也得备好。

装到大箱子里。

18世纪的皮面旅行箱,曾上拍邦瀚斯拍卖行

保持干净整洁的各种用具也得带着,

比如这样的旅行套件:

1730年代的纯银旅行套件,2010年在伦敦佳士得以18750英镑成交

18世纪法国出品的旅行套件,包含银器和塞弗尔瓷器

当时大部分奢华的旅行套件,

包含清洁用的水盆、马毛发刷、镜子等物,

一些水晶小瓶子可以装香水,或者酒类。

有些套件里能装入七八十件小东西。

很多贵族平日也爱收藏奢华套件,

工匠们更热衷于制作套件,

以此尽情展现自家的本领

James Cox/旅行套件/1770-1772年/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比如英国钟表匠James Cox制作的旅行套件,

镶上了他制作的钟表

用上了形态奇异的天然玛瑙,

并以纯金纯银镶嵌钻石、红宝石和祖母绿

19世纪法国匠人Alphonse Giroux的旅行书写套件设计图/巴黎装饰艺术博物馆藏

壮游并不是单纯观光和放松心情,

旅行者得好好记录所见所闻,

轻便的旅行用墨水台或书写套件是必不可少的。

约制作于1855年的壮游书写套件


旅途中也可买些文具,这个用锡耶纳大理石雕成古罗马石棺的墨水池是卖给19世纪旅行者的,曾上拍苏富比

18世纪流行的nécessaires de poche(口袋套件)特小巧,这小盒子约8厘米长,内有墨水台、鼻烟盒、象牙写字板、火漆、钢笔、铅笔等

很多贵族子弟,还会带上便携式的日晷或怀表,

质地上佳、不容易扯破的衬衣等,

夜里用来加固旅店房门的铁钩子也得记得带着。

自用的小茶叶盒、盐等调味料的罐子等,最好也备上。

如果你拥有18世纪德国匠人Abraham Roentgen制作的茶叶盒,用它装上红茶、绿茶、糖,总能无声地表明自己的身份

小的茶叶罐也许更便携,比如这件1725年代梅森瓷窑出品的茶叶罐

行李终于收拾妥当,仆人和导师也准备好了,

旅程就可以开始了。

Abraham Solomon/《离开旅店》/1862年

目的地

18-19世纪壮游的另一个重要影响是,

那时候路线中最受欢迎的城市

至今仍是受到世界各地民众的向往。

甚至,像那不勒斯这样当时不大知名的城市,

据说就是因旅行者出版的游记才被世人进一步了解。

Gaspar van Wittel的这幅那不勒斯风景2016年在纽约苏富比以157万美元成交。据说那不勒斯在歌德游览之后,逐渐热闹起来。富家子弟多在这里提升自己的音乐水平

这些城市中,

法国的巴黎,意大利的罗马与威尼斯

是大部分旅行者都会去的地方。

 巴黎:成为更高雅的人 

巴黎之所以备受旅人热爱,

一方面因为法语自17世纪以来就是欧洲精英的语言

很多旅行者已经接受了很好的教育,

出发前就比较熟悉法语,

旅行者抵达巴黎,远处可见巴黎圣母院

另一方面,旅人也热衷于结交法国贵族,

一来建立人脉资源,二来也可提升自己品味。

毕竟,时尚教主·太阳王·路易十四之后

法国贵族成了欧洲最有品味的人群。

而且,在博物馆等机构还很少的时候,

贵族旅人要亲眼看艺术品,

往往是经过介绍后到城堡或大宅里参观。

英国画家透纳约1833年画的《巴黎的大道》,到了19世纪,前往巴黎的旅行者越来越多

加上巴黎的治安也得到较好的评价,

对于很多英国旅人,

巴黎理所当然地是欧洲大陆游的第一站。

抵达巴黎之后,他们往往能遇见很多同乡。

英国的考珀伯爵在1729年壮游时抵达巴黎,

并写道:“在这里,咱英国人比法国人还多。

英国画家J.S. Davis/《巴黎圣叙尔比斯教堂》/1834年

到19世纪初,英法两国间地战争结束后,

交通更为便利,加之中产阶级壮大,

前往巴黎的人就更多了。

他们除了参观,还热衷于购买巴黎风景画。

David Cox/《艺术桥,贡地堤岸,卢浮宫和杜乐丽宫》/1830年代/大英博物馆藏

接下来,要从法国穿过阿尔卑斯山

再到意大利,将是一段艰难的路程。

18世纪富有的贵族会雇上一辆马车,

找个当地向导,准备好充足的保暖衣物,

才得以顺利通过。

没有那么多钱的旅人会选择绕路。

透纳/《塞尼山通道》/1820年

19世纪,大部分家境好的年轻人都有机会远游

越来越多的小姐也启程前往欧洲各地,

离开法国后,一些人会在德国和瑞士停留,

这两个国家对于富有的小姐们,

是十分时髦的旅游目的地。

19世纪瑞士匠人以黄金镶嵌多种宝石和珐琅彩制作的手链,很受旅行者欢迎

这件1820年瑞士出品的鼻烟盒与上面的手链一样,以珐琅彩描绘身穿瑞士各州服饰的女子

在这两个地方逗留一阵之后,

从北部进入意大利,经过都灵、米兰,

然后旅人往往就会奔往威尼斯,

这个长久以交际花、舞会等闻名的城市。

 威尼斯:欢乐与欲望之城 


卡纳莱托/《圣马可广场》(局部)/1720年代

威尼斯对很多贵族子弟的吸引力,

与巴黎是十分不同的,

在巴黎,他们要完善语言技能,

要学习成为更高雅的人,

但在威尼斯,除了丰富的建筑和艺术之外,

更让人期待的却是各种娱乐和享受。

18世纪画家Francesco Guardi所画的威尼斯化妆舞会,作品2012年在纽约苏富比以209.85万美元成交

吃,是旅行中十分重要的一项。

贵族们在意大利吃的极为奢侈,

他们早已习惯法式美食,对美食要求本来就高。

威尼斯美食糅合东西方口味,更有很多海鲜菜肴,

贵族们来到这里,很多都难以抵抗美味诱惑。

它们如此甜美,诱使人无节制地食用,这些人甚至因此更快地走向终结……神圣罗马帝国的腓特烈三世就是因为纵欲大吃而过世的……

——旅游书籍《科里亚特莽言》针对威尼斯一种瓜果发出忠告

吃是体会民风的方式,

而且谁旅行时不想尝尽美食呢?

威尼斯弗洛里安咖啡馆历史悠久,拜伦勋爵游览威尼斯时曾经光顾

更何况威尼斯城中有那么多的酒馆、餐厅和咖啡馆,

就算是吃不惯放很多大蒜的意大利菜,

贵族们总能想尽办法弄到美味佳肴。

就连威尼斯修道院里的修女,都要比欧洲其他地方时尚

狂欢节也十分诱人

油画中的威尼斯狂欢节

很多旅人赶在狂欢节前一段时间抵达威尼斯,

然后便开始彻夜沉浸在假面舞会、歌剧、赌博,

甚至是意大利女子的美色之中。

Ippolito Caffi的这幅威尼斯雪景在2016年1月纽约苏富比拍卖场上以46万美元成交

不过,放纵归放纵,

他们还得抽时间去学学当地的艺术文化,

购买威尼斯艺术家的城市景观画就是其中一项要事。

卡纳莱托的《The Molo, Venice, from the Bacino di San Marco》2013年在伦敦佳士得以846万英镑成交

当时最受旅人喜欢的威尼斯画家是卡纳莱托。

连王室都特别喜欢他的威尼斯风景画,

英国王室就是现在收藏卡纳莱托作品最全面的地方。

今年在白金汉宫还举办了卡纳莱托的画展,11月12日前仍可以去看

 罗马:古典修养的熔炉 

传统壮游旅程在罗马达到高潮,

罗马迎接贵族旅人的是

大量古代遗迹、文艺复兴以来的艺术品、

早期基督教建筑等等。

Giavanni Paolo Panini/《古代罗马》(局部)/1757年 

法国斯坦维尔伯爵拿着旅游指南,站在罗马的艺术作品前

《古代罗马》(全幅)/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贵族参观了这些古迹与艺术品,

也照例会委托艺术家画油画,

除此之外,

他们也热衷于收集真正的古董

以及当地匠人制作的首饰、家具和摆件

这些物品通常都以古典艺术或建筑为灵感

并以他们最擅长的工艺制作。

19世纪初纯金镶嵌马赛克意大利名胜图景全套首饰/Cooper Hewitt博物馆藏

罗马工匠就在很多作品中

展现他们高超的马赛克镶嵌工艺。

有些马赛克作品每英寸就镶嵌了5000个小块

梵蒂冈马赛克工坊制作的名画马赛克/1880年代

除了马赛克,各种大理石、青铜雕刻也极受欢迎

这些雕刻或是遗迹残垣,或是经典雕塑的缩小版

为了符合贵族品味,选材和造工往往十分考究,

与如今的旅行纪念品相比,要高雅得多。

直到如今,仍是西方备受收藏家青睐的一类。

一位当代收藏家用40多年建立了一批壮游“纪念品”收藏

贵族旅人更不会错过古罗马的珠宝和艺术品,

比如波特兰公爵夫人在壮游期间

买下的古罗马浮雕“波特兰瓶”。

可能制作于1世纪罗马的浮雕双耳瓶/大英博物馆藏

后来英国名窑韦奇伍德用陶瓷还原这件珍稀古董的精髓,

推出波特兰瓶系列瓷器,

欧洲贵族无不以拥有同款为荣

韦奇伍德的波特兰瓶/伯明翰美术馆藏

一些有人脉的贵族子弟可能会进入梵蒂冈,

看看拉斐尔等人留在那儿的作品,

回家时就能轻描淡写却理直气壮地

对很多只能依靠版画和书籍了解艺术的人炫耀:

“啊,这件作品我之前看到过。”

教宗庇护六世其实也有不少壮游相关艺术品收藏,展示柜里是他搜集的雕刻及古代玛瑙浮雕

有些人把罗马好好看一遍后,

继续启程去新的考古遗迹参观,

比如庞贝和赫库兰尼姆两座古城。

有些则继续前往那不勒斯、佛罗伦萨等地,

不过大部分人都会以意大利南方为终点。

 旅行的收获

旅行归来,不要把所游历过的国家全部抛诸脑后,而是应当用信件与那些最有价值的朋友,保持通信联系。

还有就是宁可将他的旅游中的见闻反映在言谈中,也不要反映在服饰上和举止上。

而在言谈中,与其自告奋勇地讲述旅游中的见闻,不如审慎地回答问题为好。

还有就是,应当表现出没有用外国的习惯来替代本国的习惯,而仅仅是把从外国学到的东西,选择好的部分融入到自己本国的习惯里。

——弗朗西斯·培根

培根给出这样的忠告绝对是必要的

因为很多经历了壮游的贵族们,

品味了异国的风土人情和宫廷时尚,

总是乐此不疲地传播异国的潮流,

18世纪的英国贵族子弟之中,

就曾出现一种名为macaroni的潮流,


洛杉矶郡立艺术博物馆按照18世纪版画复原的macaroni装束

所谓macaroni就是意大利通心粉的意思,

可能因为当时贵族子弟追赶这来自意大利的着装潮流

macaroni这个词如今也有了“花花公子”的含义。

依照罗伯特·亚当设计复原的兰德斯道恩宅邸餐室

壮游的影响并不仅仅在于服装时尚,

它还与18-19世纪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密切相关。

参观过考古遗迹的人心里

都难以抹杀那种恢弘的气度和浓重的历史感。

他们大量购买雕塑、浮雕宝石等古典艺术品,

更让他们对旅途见闻恋恋不忘。

比如,谢尔博恩伯爵二世在壮游路上

购买了九件真人大小的雕塑,

摆放在兰德斯道恩宅邸的餐室里,

将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室内设计推向极致。

《唐顿庄园》拍摄地海克利尔城堡花园

又比如,英剧《唐顿庄园》取景的海科利尔城堡中,

就有卡那封伯爵二世壮游之后,以古罗马建筑为灵感在花园里增添的建筑物。

后来成为著名历史学家的爱德华·吉本,

年轻时展开壮游,在巴黎认识了18世纪法国思想家狄德罗,

前往罗马之后,他站在一片废墟之中,

开始怀古思远,萌生书写古罗马历史的念头,

随后,吉本在多次旅行中仔细研究,

最终写出了誉满天下的《罗马帝国衰亡史》。

虽然在如今,旅行的目的与意义与百年之前已有不同,

而那些贵族青年们的壮游已在历史上留下深深烙印,

即使时过境迁,他们丰富而充实的旅程仍让今人向往。

你是否也经历过难忘的旅程?

留言分享一下吧

小编 | rits

收集资料整理报道

不可错过的精彩好文推荐

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