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网易新闻

 老黑狗 2021-01-14

人类科技发展,征服自然最显著的标志就是我们看待地球视角的改变,以前我们只能坐井观天,我们对地球的了解有限,真实认为地球是平的,所以视角很重要。

但是自从上世纪的五十年代末,随着火箭技术的发展,人类就开始向地球轨道上发射了各种卫星,甚至是载人飞船,这些卫星可以充当人类眼睛以上帝的视角去俯视地球。

至此之后,人类对地球的了解从未如此深刻,这些卫星包括:气象、通讯、军事、大地测量、科学实验等等。

人类自从有能力发射卫星以来到现在,已经向地球轨道外发射了不低于4500颗卫星,其中有2000颗卫星现在依然保持着工作状态;

而剩下的将近3000颗卫星都已经停止运作,变得毫无用处,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铁疙瘩,它们现在依旧停留在地球轨道之上。

这是因为人类从一开始发展航天的时候就没有考虑过卫星回收的问题,只管往上送。也是因为当时的技术有限、时间紧迫,没有能力也顾不上去考虑这件事。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卫星服务年限一到就直接废弃在外太空,所以现在的外太空不仅成为了人类向往、征服的新天地,也是人类的垃圾场。

近些年来我们已经认识到了外太空污染、地球轨道资源有限这些问题,所以人类现在已经在开发可回收火箭技术,以及卫星受控坠毁等技术。

但是这些技术才刚刚起步,随着未来我们卫星发射的次数越来越多,不可避免地就会严重污染外太空。

所以除了开发火箭可回收,卫星受控坠毁以外,我们还要为之前犯的错误买单,发射专门的航天器回收现在漂浮在地球轨道上的太空垃圾。

地球轨道的现状

先说两个例子,一个是50年前NASA发射的一系列军事卫星,当时为了解决依靠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用来通讯不可靠的问题。

NASA在1960年到1970年间,委托林肯实验室开发了从LES系列卫星,编号从1到9,目前这些卫星都已经废弃,停止了工作。

那么这些卫星现在的状态如何?

按理来说这些卫星已经停止了和人类的联系,我们也无从知晓它们是在继续飞行还是已经坠毁,但是在2013年一位业余天文学家接收到一系列古怪的人为信号,起初以为是外星生命的信号,或者是信号干扰造成的。

最后经过证实,这个信号正是来自于46年前的林肯实验卫星LES-1号。这颗卫星从发射之初就出现问题,没有进入预定轨道,故障不断。

随后和人类失去联系,NASA也放弃了这颗卫星,但是时隔几十年这颗卫星又再次上线,让所有人感觉到意外。

这也说明了人类发射的一些最早的卫星现在依旧漫无目地飞行在地球轨道上。像一颗颗高速的炮弹一样。

除了NASA最早的卫星以外,还有一个卫星具有代表性,它就是东方红1号,这颗卫星象征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开端。

这颗卫星1970年升空到今天已经50年了,虽然发射后28天就失去了联系,但它现在依旧停留在地球轨道上飞行。我们是怎么知道的?

东方红卫星在发射的时候就有一个科学目标,让世界上所有的人能够看见,所以它采用了72面体的结构,每一面都能很好的反射太阳光,所以这颗卫星利用望远镜是看得见的。

因此我们知道我国的第一颗卫星现在也以”太空垃圾“的身份在绕地球运行。

当然前苏联虽然现在在了,但是它们发射的卫星现在绝大部分在地球轨道上告诉着人们当年的峥嵘岁月。

太空中除了这些完整的卫星以外,科学家估计现在至少已经有500颗卫星在碰撞中解体,再加上发射卫星是脱落下来的部件、表面微小的材料等等;

估计目前在地球轨道上直径大于1毫米的太空碎片有1.28亿个,直径大于10厘米的碎片3.4万个。

这些碎片已经弥漫在了地球轨道空间的任何位置,形成了一个漂浮的垃圾岛屿,就像是漂浮在海洋之中的微塑料一样。

微塑料污染海洋环境,威胁海洋生命,太空垃圾污染地球太空环境,威胁人类安全。

这些太空垃圾的威胁现在看来不仅是理论上的,实际上已经严重危险到了现役卫星的安全,如果人类现在不做出应对措施的话,未来将成为人类最大的威胁。

一个一公分的微小碎片就能摧毁一颗卫星,原因在于它绕地球轨道运动时的速度非常快,最低7.9 km/s,这个速度相当的惊人,子弹的速度也不过数百米每秒,跟太空垃圾根本不在一个量级上。

而且更加可怕的是,如果发生碰撞,会导致更多的太空碎片,这些碎片又会毫无规律地威胁其他卫星,所以这就是一个难以预测的失控反应。

因此太空机构一直在观测、跟踪着太空垃圾,就拿欧洲航天局来说,每周他们都要执行一次现役卫星的避撞操作。

要不是人为干预,外太空早就成马蜂窝了。

由于未来航天发射强度的增大,尤其是马斯克星链计划的提出,未来要发射3.2万颗卫星进入地球轨道,到时地球轨道的卫星数量将是现在的数倍,那么太空垃圾的威胁会越来越大。

如果一颗卫星被撞,它所带来的后果将不可想象。假如有一天我们人类把地球造成了这样样子,人类的结局就是在地球上等死。

所以从现在开始限制太空垃圾的产生,以及开发清除现有太空碎片的工具,是确保长期可持续利用太空的必要措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