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国亮 | 庭院深深

 天下孝义人 2021-01-14

每晚10:10

无论你在哪里,我都在这里等你

作者:陈国亮

在华夏文明的史册里,山西商人在明清及近代中国历史上曾经留下辉煌的一页。走进中辛安,进了马家宅院,就是走进了一段历史,一间间房屋承载了晋商过往的繁荣与沧桑依稀折射出当年马家的艰辛与荣耀。
走进中辛安村西北,扑入视野的是一座白墙黑瓦、飞檐翘角的城堡式清代建筑,院落长33米,宽19米,院墙设有垛口,用于防兵防盗之用,气势雄伟,颇为壮观。
四合院是中国的传统合院式建筑,步入马家大门,映入眼帘的是砖雕虎啸山川、龙口吐珠形象的方砖正脊,低瓦、盖瓦、勾头滴水,属侧梁式结构。一进院落呈口字形,是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西有侧院,有一侧门与正院相通,一架斑驳的古井辘辘,一件件农具陈旧古朴,磨面坊、碾米坊、牲畜坊,在无言的讲述着昔日的兴盛与繁华。

马家大院是廊院式院落,进院需先上台阶,共有七级台阶,每个台阶高20厘米,在院门口形成一个高于地面1.5米的平台,东西有砖砌花栏,人叫高圪台儿院,颇有几分气势。这座由庭院和左右厢房组成的砖木结构,以磨砖对缝砌筑,形式以明柱厦檐为主体,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受传统风水学说的影响,马家大院是前窄后方,院子以中轴线为主体,周围为回廊连接。二进院落呈日字型,门洞式砖公式结构,其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等级尊卑思想,以及阴阳五行学说,平常进出只能走东西侧门,有贵客来访和红白喜事方开正门。正房是侧梁式结构,上房高8.35m,东西房高7.11米,外观可见两条粗大塔梁,撑起整个房屋建筑,柱子建于墙体之间,屋顶铺设精致,以猫头滴水瓦、盖瓦为主。房背西端由虎、猴、麒麟等瑞兽装饰。内院有上房五间,东西房各三间。上房房顶为扣瓦,下房为平瓦,均为一出水式房顶,院内铺大方砖,砌花池,原栽石榴,誉为多子多福。整个建筑南北风格融合,装饰艺术精湛,功能设施齐全。
事实上,从这座大院建成那天起,它就是一代代马家人心中的精神脊梁。一座座青砖建成的古宅,一段段峥嵘沧桑的岁月,一股股庄严肃穆的气息,它们在静静地告诉人们,这里的一砖一木都雕刻着一个时代的斑斑诗行,这里的一草一木都陈述着当年晋商风雨的历史记忆。

据记载,中辛安马氏家族源于汾阳普会村,吃苦耐劳,耕读传家,正是这个家族兴旺绵长的根本,经世代繁衍到清朝中叶已成大户。乾隆年间,立祖马应德迁到中辛安村,农商并举,敢作敢为,至今已历“应、乙、步、儒、凝、学、纪、世、思、明”共十代,当时正值汾孝平介商业繁荣,马家趁势而上,就此兴旺发达。马家是孝义商帮发展的参与者和推动者,是孝义晋商中的佼佼者。在晋商叱咤风云的岁月里,作为富甲一方的马家,他的商队南下中原,东抵齐鲁,利生泉商号成为响当当硬邦邦的商号大旗。接着,为进军黄淮下游市场,马家大刀阔斧,整顿号规,改善经营思路和办法,调整营销品种,使利生泉越办越大,犹如鲲鹏展翅,击水千里,纵横黄淮流域,将生意做到了“达三江”“通四海”,换回了滚滚财富,谱写出马帮行走华夏内陆的传奇。
一座土木结构的晋商大院,经历风雨170余年,依然屹立如旧。打开窗子,迎风远眺,富有田园诗意的视野开阔,四围田畴、村落山水尽收眼底。遥想当年,马道上的马家汉子,每一次出发远行,满载乡愁的眼睛,一次次地回望;每一次归来,同样是那归心似箭的眼睛,在云水相接的虢义河口顾盼……
马家所遭受的灾难是太平天国北伐事件,把他们在黄淮流域的营业都破坏了。咸丰年间,马家为躲避战乱,弃商回家。
马氏家族发达回乡后,作为社会贤达,最光彩最为后人纪念的事情有五件。
一是热心公益事业,在乡村社会实践“进亦忧,退亦忧”理念。文庙是纪念和祭祀我国儒家圣贤的祠庙建筑,而城隍庙则是传统社会政府祀典的重要场所,是郑兴故里始终弥漫着清香的文化气息。民国二十三年,孝义县知事及知名地方人士筹集款项,重建著名古迹“文庙”“城隍庙”,首家倡导者即是当时马家掌门、清授举人、山西大学堂西斋专学首批大学生马学灏。

二是与冯济川举人开新式教育之风,马家倡导“昌明教育,开启民智”,至今仍有很大影响。
三是终身推崇儒道,倡导行善积德,重义轻财,乐于施舍,为人豪爽,扶贫济弱,常为周边十里八村修桥补路,捐款捐物,因此“善人”名声传遍乡野。
四是热衷乡村治理,倡导风化,特别是马学潜毕生操办社事,当社首30多年,致力于乡间治理,属乡绅开明人士,十里八乡人称“二先生”。
五是与水为朋,家族以水利为业,马学潜引导沿途村庄修筑堤坝,开沟凿渠,变水患为水利。
马纪光子承父业,民国时任闾长,解放后任生产队长,带领一班人专心治理虢义河患,按照水、渠、田、林、路五配套的治水要求,在虢义河旁修了一条坝路两用的路,六驾马车可并驾齐驱,称“六马道”,至今人们亲切地称为“纪光路”。
时代有更替,往来称古今。马家大院,这座古朴庄严的旧址建筑,已定格在晋商辉煌的辞典里,成为一代代马家人心目中的“奋发之源”。马家后人,矢志不渝训诲教导,以儒学传家,以仁道处事,承袭大户人家的书香习气,牢记“学为君子儒”的志向,读书以奋发,在中辛安传为美谈。仅以马氏家族第七世马纪光为例,建国后已由最初的七八口人,繁衍到五十多口人,儿孙分布在社会的各行各业,从政、从商、从教、从研等等,大学生、研究生人才辈出,许多人已成为优秀的机关干部、商界精英、企业翘楚,为中华民族振兴发挥着各自的光和热。

若喜欢,请推荐给你的朋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