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侯兆勋 :西盘粮笤帚是名品

 天下孝义人 2021-01-14

作者:侯兆勋
古往今来,不论官府民家,士农工商,日日洒扫庭院,内外整洁,净身洁被,都离不了笤帚这件用品。早在民国初期,境内人称西盘粮是“笤帚把子村”,一语道破这个村的人,在加工笤帚产品上史有盛名。

记得在解放初期的1954年,我在这里工作时,全村年售给国家余粮80余万斤,其中仅高粮、糜子两种粮食即达70%,村中有百分之八十的农户利用高粮糜黍窝窝制笤帚。自产自销成为村风,有的户人担人挑上集赶会零销,东到介休白家堡,西至西泉古会;有的户几户联合用马车牛车装满货,批发到供销土产部门让其外运远销,这个不被人重视的手头货,畅销境内和全国各地,村里当时有这样的顺口溜:
笤帚熬子火烧糕   炭钎火柱柴窑窑
糜子高粮打的多   窝头软糕管你饱
楷杆能烧多半年   皮皮渣渣都是钱
好窝窝拂成笤帚卖  细箭杆撮成垫拍圆
擦锅刷刷不起眼   也能变它二角钱
今买油盐明买穿   庄户人手头不缺钱!
村里当时有位老农杨世有,是村人公认的拂笤帚能手,住着三间座北向南旧瓦房,我去他家吃派饭时,一进门,门道间堆着原料,只留个人行通道,东面一间房,堆满了打成捆的成品销货,西边人住的房间里,杨老坐在小凳上拂笤帚,一见我进门,满面笑容地说:“这毛草庄稼人,院里屋里,炕上地下都是柴柴叶叶,也不怕人笑话,外面人说俺村是笤帚把子村,可这是咱的传家宝摇钱树的绝活呀!你看,我往这一坐,腰系玉带,脚蹬板,口咬丝,手持月刀,三下五除二,一个笤帚勒成了,这是神仙干的活呀!”可见农民对自己的劳动多么尊重和爱惜。据他说,妻子拔麻线,帮他扎小把。货紧时,他一天一夜要勒100个高粮短把窝窝扫地帚。

两盘粮人做笤帚的原料,不仅来自自家种的柴禾,每年秋后,奔跑四乡抢购,有人跑到平遥、介休地界的农村去买。
杨老做好笤帚的经验是过好五关:
一是选料关:买料时选窝窝长的,不买短的,买色泽铜黄色秋禾长到日月的,不买青绿色窝窝长不到日月早收的;买窝杆坚硬的,不买窝杆软气的。
二是储料关:收下原料后,受风吹不能受潮湿;受日晒不能受雨淋;用阳干不能用阴干。
三是配料关:配料时,长窝作主筋,短窝作助筋,长蒿作皮,短窝作形。
四是制作关:有24字诀,勒的要紧,麻线要匀,猪蹄打结,封口不松,瓜不过寸,把子才硬。
五是沉压关:笤帚拂成形后,窝子部分洒水,平放地下,用石板重重沉压,使这部分紧凑密结。
用杨世友老人的话说:“手艺本是一张纸,干的长了知根底。”时至今日,西盘粮不少村民在冬闲季节仍操持笤帚为业,据说,这项传统手工业在该村已相传三四代人。
(原作发表于2005年)


京城赵氏双英才

王裕心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