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郭锡林老师在司马高中的岁月

 天下孝义人 2021-01-14

作者:任永昌  宗云宇  任龙  王致俊
1970年底司马高中成立,校址择于司马公社所辖的南辛安村坐北朝南的古庙里。说是“古庙”,其实只有五间砖木结构的瓦房,中间三间就是我们的教室,东西两边各一间是教师办公室、米面库房和食堂。四周有围墙,南围墙离教室最多有10米。校门朝西开,出门便是该村南北大街,这就是我们的校园。全校教职工3人,郭锡林老师是负责人,其中教师2人。我们系第一届,共陆续入学67名同学,教室只有不足60平米,离学校远的同学和老师只好住民房。学校好在有电,上课打铃设备是挂起来的犁铧用铁棒敲,用于召集跑到院外的同学。当然,下课就不用“打铃”了。虽然条件简陋,但各门课都开,当时语文课和政治课合并,由马振声老师代课,其它课由郭锡林老师代。

1971年仲春,郭锡林老师出面与公社协商新建校园,校址选在司马村西门外南侧的一块空地上。从此,郭老师更是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和建校工作。他告诉我们,等学校建成后我就有时间洗脸刷牙了。他身兼数职,以校为家,在经济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带领全校师生在这块空地上白手起家兴建学校。为了及早竣工使用,他加班加点,不辞辛劳,昼夜兼程,四处奔波,上下周旋,不到半年时间,终于两排十六间崭新的教室、校舍竣工使用,学校的老师也增至6名,教师和远距离同学们仍住民房。
建校大工都是当地的泥瓦匠,小工都由学生来干。郭老师常住工地,既是工程师,也是监理,记得地基砖砌需要拉线绳,有的同学说有个大点的直角三角板多好,郭老师告一位同学到他办公室拿一张报纸来,大家不解,随后郭老师把报纸一折,一个直角三角板就有了。他告诉大家:“学下的知识要会用,没有三角板就不干啦?”郭老师常说:“学校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咱办事,上要对得起领导,下要对得起家长,凭良心办事就知足了。”
郭老师为筹集资金和购置建材,多次跑孝义,上太原,去介休,行程无数。为从根本上解决建校投资,先后带领学生参加过介休铁路工程建设,孝义公路修路和瑶圃农场锄苗劳动。更可贵的是他为了让学生能够及早坐入新的教室,不知放弃了多少个休息日。他和学生一齐用大钎铲土,拉平车垫地基,饭吃在工地,昼夜苦干,赢得了学生、家长与同行的衷心爱戴。
记得一个星期日的上午,郭老师安排四位同学到介休县下站村拉运一根“柁”。那时交通落后,运输工具紧缺,只能靠畜力车,人拉小平车。郭老师对他们说:“你们要做好吃苦的准备,要树立热爱学校,热爱劳动的思想,这个任务由你们四人完成,因你们是东面人,对那里的路况熟悉,准备一下就出发吧。”于是,四位同学拉上小平车出发了。一路说说笑笑,感觉没用多长时间离工地二十五华里的下站村便到了。一进村就遇上了一位年过七旬的老大爷,打量着他们说,你们是来拉“柁”的吧?他们说,是啊!老大爷说,跟我来,就在我家旧院放着。走进他家旧院,开始装车,老大爷站在旁边,不时地指挥说:“慢点,慢点,注意安全。”不一会儿,他们四人就把有一丈六尺长的一根“柁”,纵跨在小平车上。向大爷道别后,便一人驾车“掌舵”,三人扶“柁”身,走到一条河边大家休息片刻后,便准备过桥,就在这你推我拉下坡的一刹那,右边推车的同学一不留神,摔倒在地,顿时额头鲜血直流,真把大家吓坏了,这可怎么办?
说来也巧,这时郭老师正好从对岸骑着自行车过来,他二话没说,让受伤同学坐上自行车,赶往附近的北桥头村卫生所止血、包扎。返回工地时已是中午一点半了。他们三人也没顾得上吃饭,听说受伤同学已回到工地,就到工棚去看,只见他半躺不睡的在铺着麦桔的工棚里,说:“不要紧,只是擦破点皮。”
在一个星期天的晚上,郭老师骑着一辆半旧的飞鸽牌加重自行车来到工地,召集当日参加劳动的同学开紧急会议。郭老师说:“会议内容简单,但任务紧迫,请在座的同学马上行动,通知全班所有同学到介休县万户保村运输椽子,散会。”郭老师讲完后,有位同学问,“怎样走?”(意思是说骑车还是步行)郭老师说:“坐飞机!”说罢,郭老师骑上自行车走了。在座的同学立刻行动起来,兵分两路,一路通知住宿同学,一路通知跑校同学,徒步向离校址20多华里的万户堡村挺进。当我们走到万户堡村时,郭老师早已在那里做好准备,他宣布:“女同学每两人扛一根,男同学每人扛一根。剩下四个男生跟我来,把小平车上的木料拉回去。”就这样,不到一天时间,近百根椽子靠学生肩扛车拉全部运回工地。次日上午十点许,那百根椽子早已全部钉在房顶了。
郭老师在课堂上要求很严格,批改作业,辅导自习严之又严,发现有的同学几何图形画得不准确,不规范,就让其重做。在平时和建校期间,和同学们打成一片,和蔼可亲,从未说一句伤人的重话。他对在拉木料途中出现的事故,不但没有批评,而是亲切地告诫大家:“今后不论干甚工作,必须把安全放在第一位;遇到什么问题,不能紧张,要想方设法去解决。”郭老师不仅有高超的教艺,还有善良的品格和助人为乐的精神,他不仅仅是我们的一位老师,更像是一位严父在关心亲生儿女。我们从心底尊敬他,怀念他。

郭锡林老师(前排左二)

同七十年代司马高中师生在一起

郭锡林老师在司马工作生活了三年多,他把司马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热爱司马,投身司马的教育事业。他始终保持了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勤政廉洁、助人为乐的优良品德。对工作,他一以贯之地体现了严肃认真,脚踏实地,一丝不苟,沉着果敢的作风;对学生,他坚持以身作则,始终热情相待,有难相助。1972年司马高中被中共孝义县委、县人民政府授于“教育战线先进集体称号”。
郭老师是全科教学能手,各个科目都能代,住宿的同学说,郭老师经常通宵备课,有时郭老师在课堂说大实话,“我也不是神,不可能所有的课程都精通,上面讲的知识是我昨天晚上刚学的。”郭老师讲课声情并茂,他观察每位同学的表情,就知道谁听懂了,谁走神了。记得有一次上英语课,上课铃刚响,郭老师大步走进教室,顿时鸦雀无声,郭老师在黑板上快速写了好多英语单词,让每个同学翻译成中文,收回试卷后,便开始了新课程的讲授。在建校第一次使用水准仪时,他抽问同学,水准仪的各部件名称和作用,在收建筑材料时现场抽问同学各种体积、面积的计算公式等等,使我们真正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虽然那时的高中课程没有现在深,但同学们确实学懂了,会用了。
我们第一届高中仅一个班,中途有十多名同学因各种原因退学。1973年毕业时只有50名,随后被大中专学校录取的分别有7名和9名,进入各行各业工作的有22人。1973年又招了第二届,有两个班,学校各方面条件在逐步改善。1974年社办高中集中并点,司马公社高中并入孝义中学,郭老师回到孝中。
郭锡林老师在司马高中工作期间,使学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为一所初具规模的乡办高中。郭锡林老师热爱教育,为人师表,知识渊博,甘于奉献的精神,使我们难以忘怀。


校医史在天

陪父亲洗澡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