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八军进军西藏后,雪域高原发生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绿色革命

 雪域老兵吧 2021-01-14

第286-6期雪域老兵吧,欢迎战友回家!

作者简介: 

山 野,中赋理事,原52师宣传科干事。

第一章、极地·挥戈西征(点击右边标题进入阅读)

第二章、极地·喋血天路(点击右边标题进入阅读)

第三章、极地·绿色革命

山野

岁月峥嵘,西藏部队迭经由野战军到大军区、由省军区再到副大区的一系列重大调整改革,而“艰苦奋斗,长期建藏”的思想坚定不移,“南泥湾”旗帜始终飘扬在雪域高原。

进藏部队不仅是战斗队、生产队,还是工作队、医疗队、工程队。修建房屋、围墙、场地、设施是自己动手,开辟道路、桥梁、隧道、机场也是自己动手,至于种植、养殖以及采野菜抓鱼虾改善伙食、铲草皮捡牛羊粪烧火取暖等等,那更不在话下。西藏军人的特立独行,不仅在于环境恶劣和任务特殊,还在于广大指战员除执勤、训练外常年忙碌于农副业生产和自建施工。是的,从高层首长到基层士兵,七行八做俯拾即是,能工巧匠到处可见。

农副业生产如火如荼,但远不足以从根本上解决后勤供应困难,驻藏官兵不得不常常吃索然无味的脱水干菜和运费高昂的罐头、冻肉,还不时断供断炊。在冰天雪地的茫茫高原,在吃脱水干菜的漫漫时光,蔬菜与信件、书籍并称为从内陆捎上高原的“三件宝”。部队各级领导把改变菜盘子与改变高原面貌等同看待!驻藏各部队把建好“菜园子”、装满“菜篮子”、丰富“菜盘子”摆上了议事日程!

在西藏,有大到数百亩一块的耕地,也有小不足一平米的菜地,而那种用废弃箱子做成的迷你型菜地一般都深藏于风雪边陲、高入云端的一线边防哨所。在“地上不长草,天上无飞鸟,风吹石头跑,四季穿棉袄”的边关哨所,在空手走路都气喘吁吁的高山之巅,官兵们背土登峰,耕云播雾,天空造地,禁区种菜。植根在包装箱、罐头盒上的蔬菜,居然能生息繁衍,且郁郁葱葱。驻守错那麻玛沟的官兵们开山炸石,拉土填坑,奋战一冬,硬是在海拔4500的乱石坡、沼泽地里建起了3个蔬菜生产基地,分队拥有制式温室大棚上万平方米,全年蔬菜自给达到8个月。由此观之,守疆将士的极地精神,既令高山低头、河水让路,又能撒豆成兵、点石成金!

20世纪末的三年“菜篮子工程”建设中,全区投入军工十多万人次,动用车辆上万台次,开荒造田1500亩,开挖土石逾万方,平整改良土地5000亩,修建简易猪舍2000间,整治水渠30000余米,积肥上万吨。重塑雪域高原的“菜篮子工程”,基本结束了一线部队吃不到新鲜蔬菜、二线部队产菜不足、三线部队种不好蔬菜的难题。

浏览官兵的餐桌革命,见证高原的历史变迁:1995年,告别吃脱水干菜的历史, 土豆、萝卜、莲花白“老三样”也不再是当家菜;1998年,“菜篮子工程”建设三年规划告捷;2000年,驻拉萨部队实现蔬菜全部自给;2003年,全区部队蔬菜年平均自给率达到70%;二十一世纪初,全区部队遍布农副业种养生产点、田园化菜地、简易大棚、日光温室、钢架大棚、保温猪圈、菜窖,优良品种覆盖率和实用技术普及率达到90%以上,大部分旅团单位副食品供应实现了集约化、营养化、机械化。亘古荒原充满绿意,严酷自然显露温存,“绿色革命”实现着绿色梦想,“生命禁区”敞开了生命大门!

西藏部队后勤战线广大官兵屹立高原极地,勇作保障先锋,岁岁年年心系衣食住行,日日夜夜情暖风霜雨雪。西藏部队依靠食物供应、社会化保障、市场采购、自我生产等多种途径和手段,建立起了有效的、现代的、完整的后勤保障体系。部队扩大了专业化农场,缩减了普遍性生产,回到了以训练为中心、以战斗力为标准的轨道上来。部队贯彻落实新时期强军思想,从艰苦奋斗提高生存力转向发奋图强提高战斗力,全面建设速度、后勤保障模式和广大官兵的生活工作条件一步步向内陆部队水平靠拢。

沧海桑田是天翻地覆的,挺进西藏是举世注目的,而立足世界屋脊遂行军队后勤保障任务却是默默无闻的!如果说南泥湾开荒种地换来的是抗日根据地的丰衣足食,那么,世界屋脊开荒种地换来的则是共和国西南边陲的长治久安。

(注:本文插图均来自网络)

致敬 雪域老兵

今天,“雪域老兵服务社”

为西藏创业军嫂 带 货:
尼木县手工藏香
(发货,拉萨)戳下图购: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欢迎回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