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脾胃病学》胃病 下

 神明的食粮圣地 2021-01-15
导读:本文节选自吴雄志先生所作《中医脾胃病学》,此书指出人体气化以中气(脾胃)为根,阴阳(太阴、阳明)为常,三焦为道,升降出入为气化的基本规律。提出三纲两常大法,创造性地融阴阳辨证与三焦辨证于一炉,以阴阳定性,三焦定位,以寒热温凉调阴阳之气,以升降浮沉复三焦气化。对脾胃生理、病理与诊法、治疗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论述,并附秘方、验方60余首,以飧读者。


四、胃下垂
胃下垂指在站立时胃下缘达盆腔,胃小弯角切迹低于髂嵴连线以下者而言,低于髂嵴连线水平以下1?5厘米为轻度,6?10厘米为中度,11厘米以上为重度。
本病多见于瘦长体形的人,肌肉松弛无力,妇女生育多者为多见,消耗性疾病,尤其是胃肠疾病进行性消瘦者及卧床少动者也易患此病。患者腹部有下坠感,踡卧或以手托腹部则感舒适,胀痛以立位较重,卧位时即减轻或消失,食后或劳累加重。腹部膨隆,腹张力极弱,常有振水声。可伴脘痛腹胀、厌食纳呆、嗳气矢气、眩晕乏力等。舌淡苔薄白,脉沉细。X线钡餐透视可见胃小弯角切迹低于髂嵴连线以下,胃张力低,蠕动无力,常合并胃潴留。胃镜亦可查见相似结果。可兼有其它内脏下垂表现。
病由脾胃虚弱,清气下陷,浊气不降。气虚之证,非独补脾,亦当补肾,盖两天一气,互为滋生。气陷之证,非独升脾,亦当升肝,盖肝脾皆主上升之气,肝升则脾升。气陷则非独谷物失其传化之顺,且血不上行,津不上承,真火不升,邪水泛滥。法当补中升阳泄浊。纯升不降,是浊气不降则清气不升;纯降不升,是降之又降,病必更甚。二者皆不得法,宜据其气虚(少气、乏力)、气陷(腹胀、眩晕)、浊泛(嗳气、恶心、矢气、便秘)定其升降缓急标本。       *
方宜补中益气汤加减。
药如:红参9g、炒白术15?30g(便秘者以生白术30?60g)、炙甘草10g(纳呆矢气者减为3g)、升麻6g、柴胡9g、炙黄芪30?300g、葛根30g、防风6g、羌活6g、当归9g、枳实9?24g(便秘者重用)、神曲15g、生二芽各15g、生山楂30g。
便秘者加桃仁12g,改当归为12g,重用枳实、生白术。
瘀血明显者改当归为12g,加川芎12g。
饮邪明显(胃内大量液体潴留,胃有振水声)者改炒白术为生白术,加桂枝20g、云苓12g、生姜6片。
脾肾阳虚者加干姜、砂仁、肉桂、吴萸,甚者入附片。

本病日久亦有气阴两虚者,方宜清暑益气汤加减,药用生晒参、白术、苍术、青皮、陈皮、麦冬、五味子、黄芪、当归、葛根、炙甘草、升麻、泽泻、神曲、黄柏、枳实、荷叶。


本病最宜外治。
其一为艾灸、药物熨贴、按摩百会穴。
其二为针刺或艾灸或按摩上腹部穴位,如长针透刺法取中脘、升胃(中脘旁开4寸)、建里等。多用沿皮透针,并向一个方向搓针,形成滞针,然后用提拉针的手法,使胃部产生饱满抽紧感,以起提胃作用。透针方向多从上腹部穴位透向神阙或气海、关元,此法非独提胃,亦可升腾肾气。
其三为针灸、艾灸、按摩或穴位注射足三里,前贤云:“要想肚腹安,三里常不干”。
其四可选背部俞穴。
其五可用气功疗法,意守百会或膻中穴。诀云:“前三三,后三三,两个三,一串穿,只在其中顛倒颠”此症最宜道家周天针法,搬运河车,宜汤药、针灸、内功并进。

本病宜加强营养。可用红参切成小豆状,用温热水浸泡2?4小时,一天嚼数粒。宜食髙蛋白、髙营养食物,如猪肚、龟、鳖。宜少食含糖、淀粉及纤维素多的食物,防止暴饮暴食,戒酒。宜加强腹肌锻炼,必要时可以托胃辅助治疗。
胃粘膜脱垂症,属下脘病,宜参下脘病辨治,可少佐升提,如葛根、柴胡之属。

五、上消化道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upper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系指屈氏(Treitz)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或胰胆病变引起的出血;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病变出血亦属此范围。各种疾病所致食管、胃(太阴肺与阳明胃)出血,临床表现以呕血为主,病机相似,属本文主要探讨内容,十二指肠病变出血宜详参本书太阴脾病,胆胰病变出血宜详参本书肝胆胰病。

(一)诊断
1、确认出血来自消化道:主要应与咯血相鉴别。
2、确定出血部位
(1)鉴别幽门以上部位出血与幽门以下部位出血
幽门以上部位出血,以呕血为主,属阳明胃或太阴肺所主;幽门以下部位出血,以便血为主,属太阴脾或阳明大肠所主。
幽门以上部位出血量小或出血速度较慢,亦可以黑便为主而不兼呕血,年老体弱者常可见出血量多而呕血反轻。上行极而下,幽门以上部位出血量大时亦可见到血便,但多先出现呕血,后出现血便。幽门以下部位出血,下行极而上(血液反流入胃),故出血量多时亦可见到呕血,但多先出现便血,后出现呕血。
(2)鉴别贲门以上部位出血与贲门以下部位出血
①贲门以上部位出血:
a.食道疼病所致出血:出血量多较小,若食道癌累及较大血管时亦可量多,色鲜红。
b.肝硬化所致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出血量多,色鲜红,其势如喷,不易止血。
②贲门以下部位——幽门出血
如胃溃疡、胃癌、急性胃粘膜膜病变等。出血为咖啡色(胃酸作用的结果)或暗红色,可夹食物残滓,出血相对易止。

3、判断出血量
(1)大便隐血阳性的最低出血量为一次出血5?7ml。
(2)黑大便最低出血量约为50?70ml。
(3)有呕血者,胃内积血约大于200?300ml。
(4)有休克征象者,出血一般大于800ml。
若病人需平卧才不感到头昏,或心率>120次/分,无其它原因可解释者,或血压<90inmhg><>

4、判断有无活动性出血
(1)血红蛋白下降而脉率不断增快。
(2)经积极治疗血压不能稳定者。
(3)肠鸣活跃。
(4)肾功良好而尿素氮不断升高者。
(5)早期休克征象:烦躁、心悸、冷汗、神情淡漠者。
(6)大便由干变稀,颜色由黑转红者。
(7)出血量大,在12小时内输血大于600ml或24小时内输血大于800ml血压仍不能稳定者。
应注意不能单纯依据病人呕血频度、数量、血色素变化估计病情轻重。因为病史并不可靠,患者有可能夸大出血量。呕血、便血常混有黑便或胃内容物而难于准确判断出血量,胃内贮血量亦难以准确估计。年老体弱者,若出血量多而呕血反轻,病情多重。出血停止后大便隐血转阴需3?5天,故黑便不足为凭。血色素变化受体液平衡的影响,且有代偿作用,故亦难以准确判断其出血量。

5、确定出血病因
(1)胃、食管疾病与门静脉高压
①食管疾病:主要为食管炎、食管溃疡、食管癌。
②胃疾病:主要为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胃癌、胃粘膜脱垂、胃手术后病变、胃血管异常等。
③门静脉高压:主要为肝硬化、肝静脉阻塞、门静脉阻塞。
④主动脉瘤破人食管,纵隔肿瘤或脓肿破入食管。
(2)十二指肠、胆胰疾病
①十二指肠疾病:十二指肠球炎、十二指肠憩室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
②胆胰疾病:胆道出血、胰腺癌等。
③肝、胰动脉瘤破裂。
(3)全身性疾病:主要见于血液病、尿毒症、血管性疾病、结缔组织病、某些急性感染、应激等。

6、临床表现
(1)呕血与黑便、便血
(2)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主要表现为脉率增快、血压下降。可伴心悸、汗出、恶心、口渴、昏厥等。尿少或尿闭应瞀惕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
(3)发热:体温一般在38°左右,出血停止后体温升高可持续2?3天。若体温大于39°,应寻找导致体温升髙的原因。
(4)血象改变:早期因血液浓缩,血色素可无变化,出血3?4小时后血色素降低,为正细胞性贫血。出血后骨髄有明显代偿性增生,可暂时出现大细胞性贫血。出血24小时内网织红细胞即见增高,如出血未止,网织红细胞可持续升髙。白血球可升高,一般小于2万,多血止后2天恢复正常。
(5)氮质血症

(二)治疗
1、病机及治则
吐血之因,不外气、血、火三端,气升火动,火迫血溢。气之为病,须知其有余不足。气有余者,宜顺气降气;气不足者,宜补气固脱,盖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法当速固,以救危急于须臾之间。火之为病,有虚火实火不同,火炽则阴伤,阴伤则火旺。血之为病,有血虚血瘀二端,血虚则脉空而瘀,血瘀则新血不生。总之,本病属中焦阳明胃气上逆,火因气动,血随火升。

2、秘传血证总诀
气升火逆,血浪翻腾。火降血下,气顺火熄。虚火实火,壮水所以制火,制火所以壮水;血虚血瘀,补血所以宁血,活血所以生血。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法当速固……风雷滚滚,亢龙有悔,神针定海,潜龙入水。总之,本病的治法不外降气、降火、降血,降血以治其标,降气以治其本。

3、方药
方宜北海定血丹,加减黄连阿胶汤(验方)亦效。
加减黄连阿胶汤:
黄连6?12g  黄芩6?12g  白芍30?50g  阿胶20g(烊化)  生地30?90g  白及粉20g(冲)  大黄3?15g  竹茹15g
血止后,平时可用乌贝散护膜。
七情火动,攻冲上逆者,可与吾师段光周教授加味化肝煎(验方)。
加味化肝煎:
青陈皮各12g  白芍30g  山栀仁12g  丹皮15g  泽泻12g  浙贝15g  桑白皮20g  夏枯草30g  草决明20g  菊花15g  钩藤15g  甘草6g  甚者加青黛15g(包煎)。
生脉散或乾坤一气汤(验方)煎汤频服,尤宜大剂量生脉注射液静脉滴注。
乾坤一气汤:
玄参30g  人参10g  天麦冬各15g  生地30?90g  五味子6?15g  白芍30?50g  炙甘草10?30g  可加枳壳9g、芦根30g、熟地30g。

4、治禁
一禁温热桂附,二禁温燥苍夏,三禁辛温发汗,四禁辛散行血。
四者皆扰动血海,以致血走神昏大脱,岂非医之过耶?

5、中西医结合治疗
(1)休息,禁食(中药不禁),心电监护,中心静脉压测定,建立静脉双通道(一通道补液补血,一通道输止血药)。注意不宜过分强调保暧。
(2)补液补血:补液不可过快过量,以防止心衰与肺水肿的发生。补液宜先快后慢,先盐后糖,见尿补钾。
(3)止血:善得定200ug加入200?500ml葡萄糖水或糖盐水中静脉滴注,一日三次,一般24小时内可止血,难治者72小时之内一般也能止血。或用垂体加压素10ug稀释于20ml葡萄糖液中静脉推注,随之以20ug加于200?250ml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注意以20?30滴每分钟持续维持给药。因其收缩全身小动脉,故冠心病及孕妇慎用,若产生剧烈腹痛和频繁便意者宜减量。应注意选用H2受体拮抗剂或洛赛克治疗。其它止血药如维生素K、安络血、止血敏等并无肯定疗效。冷水及去甲肾上腺素不宜随便使用。
(4)双腔三囊管压迫止血、内镜下止血、手术止血。
本病单用中药汤剂配合大剂量生脉注射液静脉滴注,一般均能迅速有效地止血并防止再出血。亦可配合补液补血、H2受体拮抗剂,或洛赛克,甚至止血药应用,疗效确定。

(三)脉证断后
1.脉
评脉辨证,以决生死。吐血之脉,数大阳亢(火旺),弦数肝旺,细数阴伤。芤为失血,涩多血瘀,微细气虚。左脉弦数,肝胆火实,右脉洪数,阳明火炽。平缓为应,浮大堪忧。
(1)上实下虚,出血不止
右寸脉盛,吐血频仍:血无火不逆,火无气不升。肺主一身之气,以肃降为顺,寸洪则气升火动血溢。
吐血之脉,上循鱼际:寸脉过腕,其气火攻冲显然,脉不下者血不下,血不下者死。
左关脉弦紧,吐血频不止:关弦尺弱,水亏火炽显然,龙雷之火升腾无制,必有失血之虑。
(2)沉、小、缓为应,浮、洪、数堪优:
浮为阳浮,元气欲脱,急为肝急,血海不宁,洪数火炽,血浪翻腾。
(3)弦细数防其失音(阴伤),沉细弱防其泄泻(阳损)。

2.舌
(1)黄苔速转光净,水亏先行截断:
吐血之苔,本见黄燥,数小时之后即可见舌绛红光净无苔少津,为火炽水枯,血失津伤之征,故吐血之证,但见黄燥之苔,急救其阴,乃见速效。
(2)脉弦苔净,风动人眩:
吐血之人,舌绛苔净少津,左脉弦劲而急,多有动风之虑,多见于肝硬化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慎防肝昏迷,急救其阴,阴不复者死。

3.症
气促心烦,离死不远;面赤如妆,魂飞魄扬。
 
六、胃神经官能症
(一)临床表现与诊断
起病大多缓慢,病程迁延多年,也有呈反复发作性的,临床表现繁多而复杂,但多伴有神经官能症的其它症状,并且躯体症状与客观检查不相一致为其特征,常见临床表现有以下几种类型。

1.神经性厌食:
以厌食、严重的体重减轻和闭经为表现,但无器质性病因可循。患者多青春期女性,拒食目的多为企图节制饮食以保持体态美观,但有时又自相矛盾地对食物保持兴趣,甚至贪食饱餐,而后又偷偷吐掉,部分患者甚至表现为神经性多食。少数病例以呕吐为主要症状。患者常有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表现为闭经、低血压、心动过缓、体温降低、饥饿感丧失等。
2.神经性嗳气:
患者有反复发作的连续性嗳气,企图通过嗳气来解除患者本人认为是胃肠充气所造成的脘痞腹胀,事实是由于连续性嗳气动作不自觉反复吞入大量空气才嗳气不尽,多在有旁人在场时发作,熟睡时发作少见。
3.神经性呕吐:
往往在进食后不久突然发生呕吐,一般无明显恶心,呕吐并不费力,呕吐物不多,且不影响食欲和食量,常在呕吐后即可进食,因此多数无明显营养障碍。常伴癔病色彩,印象不良的刺激物如某种食物、药物、气味,甚至某些特定的情景,也可能条件反射地引起呕吐。
4.神经性胃痛:
也可表现为胃脘部胀满不适的感觉(即脘痞)。
患者多伴有心悸、气短、胸闷、面红、手足多汗、多尿等植物神经系统不平衡表现,女性常有痛经。
本病诊断应慎重,宜作仔细的问诊及体格检查,以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以排除器质性疾病。为便于患者接受,可作胃肠功能紊乱、功能性胃肠病或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

(二)治疗
1、精神疗法:包括移情易性与暗示治疗。
2、药物治疗
(1)稳定神经功能
西药可用安定、谷维素等。中药可用加减百麦安神饮(验方)。
加减百麦安神饮:
百合30g   淮小麦30g   莲肉15g   夜交藤15g   大枣10g   炙甘草10g   生谷芽15g   生麦芽15g   生山楂20g   薄荷6g   芦根30g   生姜6片   气虚加太子参,阴虚加生地,气郁加合欢花,痰浊加竹茹,湿胜加藿香、冬瓜仁,口甜加佩兰,口渴加葛根、荷梗,头痛加葛根、菊花。
冷水浸泡半小时,加水至500ml,煮沸、滤汁、存人暖瓶内,不计次数,作饮料服用。或冷水浸泡半小时后泡开水为茶服。
原方(百麦安神饮)后注曰:“如因其虚而用重剂滋补,不但药过病所,且可引起诸如胸闷脘痞,腹胀纳呆等不良反应;如因其有邪而攻之,亦会进一步损伤正气,加重病情。所以必须从虚多邪少,功能失常这一点着眼,缓缓为之,以清淡、轻灵、活泼、流动之品,斡旋其枢机,调整其功能,补虚而不助邪,祛邪而不伤正。故取《金匮要略》甘麦大枣汤与百合汤之义,再加莲肉、夜交藤”。
(2)对症治疗
西药可选用抑酸药和消化道动力调节药。口味异常症、胃神经官能症中药宜用达郁汤(验方)、胃神汤(验方)。考胃神经官能症,多属《金匮要略》所谓百合病范畴。《金匮要略》云:“论曰:百合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每溺时头痛者,六十日乃愈;若溺时头不痛,淅然者,四十日愈,若溺快然,但头眩者,二十日愈。其证或未病而预见,或病四、五日而出,或病二十日或一月微见者,各随证治之。”其胃家症见意欲食复不能食,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口苦,得药则剧吐利;其神浮症见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如寒无寒,如热无热,诸药不能治,如有神灵,身形如和,溺时头痛或淅然或头眩;郁中生热而见小便赤,脉微数。治宜百合诸方,“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别以泉水二升煎它药,“取一升,去滓,后合和,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发汗后,宜百合知母汤。下之后,宜滑石赭石汤(百合、滑石、代赭石)。吐之后,百合鸡子汤(鸡子黄冲入百合煎汁中)。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生地取汁纳百合煎汁,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服后大便当如漆)。百合病一月不解,变成渴者,百合洗方主之(百合渍水一宿洗身)。百合病渴不差者,栝蒌牡蛎散方(花粉、牡蛎为散)。百合病变发热者,百合滑石散主之(服后当微利者,止服、热则除)。《金匮要略》云:“百合病见于阴者,以阳法救之;见于阳者,以阴法救之;见阳攻阴,复发其汗,此为逆;见阴攻阳,乃复下之,此亦为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神明之府”。故胃神浮越者,以调和阴阳为本,不可妄用汗、吐、下之法,阴阳调和,胃神乃安。神经性厌食由于痰湿阻滞者可与三香汤(瓜萎皮、桔梗、黑山栀、枳壳、郁金、香豉、降香末)。《温病条辨》云:“湿热受自口鼻,由募原直走中道,不饥不食,机窍不利,三香汤主之。”机窍不利乃胃神沉困,故不饥不食。
苍术9g   香附15g   郁金30g   苏梗15g   青皮12g   陈皮12g   生甘草6g
达郁汤:
神曲15g   梔子12g   厚朴12g   法夏18g   浙贝15g   丹皮12g
胃神汤:
百合30g   台乌9g   芍药30g   大枣10g   生二芽各15g   生山楂15g   郁金25g   香附9g   炙甘草10g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