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袁洁:垂暮未到的意义

 吞像摄影 2021-01-15

本篇编辑:小河

图片:©袁洁

文字:袁洁

然,我已经中年。

无论我的心智如何,都不可否认,身份证上出生年月日提醒着我这个事实,一个40岁的人,没有什么好辩解的。

我经常听到年龄比我大的人,比如我妈,给我说她完全感受不到自己此刻的年龄,她觉得自己好像只有40多岁,这种感觉就和我有时候感觉自己好像只有20多岁一样,但这都是笑谈了,其实我能在我妈的身上感受到许多她这个年龄段才会有的特点。比如,她看世界的角度。

她总是看问题的时候选择看较为积极的一面。原来我认为这只是她个体的性格,但最近我看了一本书《长寿的代价——我和6位老人共处的一年》,在这本书里讲述了6位老人的晚年生活,作者是纽约时报的一名记者John Leland,他和这些老人相处了一年,感慨颇多,John自己其实也已经快60岁了,但和这些年龄比他更大的85岁以上老人的相处中,他发现老年人看待世界的角度和年轻人不一样,可以说非常的独特和有启发性。

作者: [美]约翰·利兰(John Leland)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译者: 葛雪蕾  出版年: 2020-10 定价: 49.8

比如,在面对生命中提前逝去的亲人时,他们总喜欢记住对方较为优秀的一面。当伴侣或者家人还活着的时候,对方或许平凡甚至无趣,但在老年人的记忆之中则变得让人留念。书中有一个叫黄萍的香港老人的例子,她已经90岁了,经历了儿子的提前离世,在最初那段时间她异常的伤心,但随着年龄的渐渐增加,她的大脑开始或主动或被动地遗忘掉了许多事情,生活也从对未来的惊恐和不安中变成了对当下每一刻的满足,现在她用打麻将来打发时间:

麻将靠打不靠说,我没有精力顾别的,只能打

当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不由得想笑,但其实这句话可以变化成很多时髦的说法,比如:

事业靠做不靠吹,我没有时间痛哭流涕,只能拼。”

“爱情靠经营不靠幻想,我不贪心挑三拣四,只能珍惜。”

网络上许多十万+点击率的文章都在试图表达着相似的说法,这也是高压生活的都市人群中风靡的“正念冥想”课程里的内容,其实,现代社会中的积极心理学和许多的心灵鸡汤,都是在劝导人们要放下对未来的执念,而感知当下的意义。然而,年轻人需要花钱去购买的这种“提前”的智慧,可能等年龄日渐增长,在变老后就会是一种顺其自然的大脑反应。

因为,年轻人总认为自己有无限的可能,把一切美好都寄予在未来。对工作,我们总觉得最适合的工作可能会是下一个,对爱情,我们总感觉最适合自己的人即将到来,对财富,我们总感觉未来的自己一定比现在更有钱……对未来的无限期待源于年轻人觉得自己还有时间,死亡更是他人的词汇,永远与己无关。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年轻人认为自己不会死,或者变老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情。”这种年轻人在时间上的傲慢感让我们总是用“得到”来定义自己的人生。

我们的大脑往往是这样的逻辑:“如果我能买到那件衣服,我会非常开心”、“假如我能减肥10公斤,我会变得很完美”、“只有去一趟国外旅行,我才能真正的放松。”、“假如我拍出一组自己的代表作,我会很有成就感”、“如果我的书能顺利出版,我才能真正松一口气”、“如果我的孩子能够考进重点中学,我会好好的奖励他和我自己。”……这些都是“只有得到了才能幸福”的逻辑,也必然会演变成“一旦失去就会痛苦”的结局。

而老年人则不这么想,他们接纳“失去”更加的坦然,书中提到老年人常用的句式和年轻人不一样,他们更倾向于“尽管……还是”,尽管已经失去儿子,大脑也总是想不起生活琐碎的黄萍觉得自己人生有诸多的遗憾甚至满目疮痍,但能打麻将,还是很快乐的。

这并非是在美化衰老,更不是去赞美生命的垂危或是质疑希望,而是人到中年,我也日渐看到自己与过去的诸多变化。特别是在2020年,在疫情这种极端特殊的大背景下,之前让我很执着的人与事都被迫退去了迷魅,疫情让未来变得难以描述,心之向往的彼岸开始出现了斑驳,被押宝的诸多理想也变得不再重要。有人说2020年仿佛按了暂停键,不,我认为是按了快进键,让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提前体验了一把老年人的生活:无法出门、无法工作、无限回忆并放大过去的美好、珍惜与家人相伴的当下时光。

在2020年,我发现自己定义幸福的句式从“只要……才能”变成了“幸好……还有”。之前过度的精力消耗都被身体自然的挡了回去,大脑也开始不太想去接纳那么多负面的情绪,我充分认识到自己其实没有之前认为的有那么多无限的可能,在有限的当下的这一种可能里,我希望自己能尽力做好。

进入到哲学的范畴来说,可能每一个人都没有什么“明天”,而只有“今天”,老年人处理明天的方式可能是大脑的一种自我保护和修复,但对于当下烦恼满满的我们却有着积极的意义,特别是当人生进入到迟暮未到而青春已然跑远的中年阶段,我觉得需要有一种新的心态来面对自己的生活,我不应该把衰老看成一件坏事,不应该让其成为年轻的对立面,年龄只是看待世界的方式,不同年龄段的人获取不同看待世界的角度。

只要你活得够长,有一些智慧可能会被迫获得,当下的我们无需急于求成。书中提到一个非常让我动容的桥段,那种不去较真的聪明可能就是变老的回报:

“90岁的海伦在养老院中与比自己小21岁的豪伊谈了一场恋爱,海伦会凝望养老院走廊的另一端对豪伊说:“我爱你。”而豪伊则过来握住她的手,深情表白:“你是我生命中唯一想要的女人。我说的是真心话。”海伦说:“我听不见你在说什么,但最好是好话。”

     我想起自己在前几年非常喜欢法国作家安德烈.纪德所说的一句名言:“我生活在妙不可言的等待中,等待随便哪一种未来。”这句话暗喻着无限的可能与流变,它曾经抚慰着40岁前的我重拾信念去抵抗失望和无助,但2021年,我想生活在平庸寻常的这一刻,就像没有什么“未来”需要等待。

     就让这篇文章,作为2020年的年终总结吧。

2021年1月13日

北京 不怒了园

——完——

注:本文中的对话引用和参考了《看天下》第509期《长寿会带来什么?》一文。特约撰稿 :梁静怡,编辑:沈佳音

相关链接

袁洁:我的害怕

袁洁:无解的欢歌

袁洁:洞穴外的母亲


袁洁
北京电影学院图片摄影专业硕士研究生,影像文化作者
著有《光的喜剧-有关摄影的想象》《来!这样学摄影》
近年来专注于大众摄影教育
现为吞像摄影教育品牌Eatfoto创办人


之一:作者签名版


为生活点个在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