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林宪君:“八搭二”的由来

 笛子8vxrvb7uaz 2021-01-15

“八搭二”的由来

记得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我随朋友去参加一位城市小伙的婚礼,一进门便听人说:“小伙子因为脚跛,城里找不到对象,在农村找了个八搭二!”

我困惑不解,什么是“八搭二?”悄悄询问身旁一位中年妇女,她神秘兮兮对我说:“女娃儿是个农豁,远处农村嫁来的。”说完不屑一顾扭头就走了。哦!我终于明白了,“八搭二”原来是农村姑娘的代名词。

在那个年代,城乡差别势同水火,城里人瞧不起农村人,总觉得农民低人一等。自1958年起,便人为的把国人划分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农村人已不能随便迁入城市居住。中国社会从此形成了一个城乡分割、等级森严的二元社会结构。

在二元社会结构下,城乡两种社会身份已划分为一条不可逾越的横沟。甚至农民的身份和家庭的阶级成份都是世袭的。农民和城市居民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利益都有明显的差异。例如,城市居民可以由国家包就业,包分配,可享受公费医疗和劳动保险,可享受住房补贴、国家低价供应的粮食、副食品……等社会福利,而农民却无权享受这一切,尽管农民的收入还不及市民的一半。

在那个年代,农民要“跳出农门”改变身份几乎是不可能。农民的后代只有继承父辈的职业终身务农“修理地球”。只有少数人通过参军当了军官或考取大学,由国家分配工作,方可跳出“农门”。

上世纪60一70年代“文革”期间,农村普遍粮食短缺,尚未解决温饱。多数农民饥肠辘辘,食不果腹。当然更无多余粮食用于烤酒。

那时候,城乡居民几乎所有生活用品都要凭票证供应,白酒也不例外,不论城市或农村,每人每月凭票供应二两。这几滴白酒对于滴酒不沾的人倒无所谓;对嗜酒如命的老酒鬼和需泡药酒的人,却是致命的一击。他们难以忍受这种煎熬,宁肯忍饥挨饿也要省下一些粮票去换酒喝。

在那个年代,吊诡的事太多,本来是农村生产粮食供应城市,结果是农村还要向城市要粮吃。城市居民每月有国家供应粮食26斤,而种粮的农民却经常青黄不接,忍饥挨饿。

怎么办呢?社会上只要有需求,就会有供给,既然有人酒不够喝,就有人用酒换你手上的粮票。

通常是缺粮的农户把舍不得喝的酒票攒起来,到供销社购买国家牌价八角钱一斤的白酒,一般派家里的女孩子把白酒带进重庆城,摆在街边路口,插上谷草圈圈表示出售,每斤仍为牌价八角,另外再搭上两斤粮票。我在石桥铺赶场或到解放碑较场口一带,经常看到这些卖酒的女孩子。

那个年代,农民缺的是粮票,有了两斤粮票,一家人又可以熬几顿稀饭吃。其实当年的农民都很老实,他们不敢卖高价,怕被“投机倒把”罪名所打击,姑娘们进城辛苦一趟,赚两斤粮票就知足了。

由于进城卖酒一般都是女孩子们来操作,人们便把农村姑娘们称为“八搭二”了,其实“八搭二”沒有贬意,只不过是对农村姑娘的谑称而已!后来“八搭二”竟成了农村女孩的代名词。

如今,“八塔二”这个名词早已消失在历史的尘埃里,回忆一下当年的城乡差别,我们对今天的日子更加珍惜!

2021.元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