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坡故事73:免役法还是差役法?这是个问题

 沉映香 2021-01-15

1075年的春天,密州没有下过一场透雨,蝗灾之后,又是旱灾,密州的情形实在已经糟糕到了极点。

身为知州的苏轼无奈之下只得再一次求雨,尽人事听天命吧。说来也巧,四月初刚刚在常山求完雨,密州马上写了一场透雨。喜不自胜的苏轼当即赋诗一首:

《次韵章传道喜雨》(节选)

山中归时风色变,中路已觉商羊舞。

夜窗骚骚闹松竹,朝畦泫泫流膏乳。

従来蝗旱必相资,此事吾闻老农语。

庶将积润扫遗孽,收拾丰岁还明主。

然而,仅仅只下了一场雨,密州又是一个月不下雨,这可急坏了苏轼。五月,苏轼又写了一篇祝文,求雨于常山,老天很给面子,终于大开杀戒连降大雨。

说起来,苏轼竟已成为求雨的老手,以前在凤翔的成功经验应用于密州,照样灵验。

经过在地方上的多年历练,苏轼的施政方针变得更加务实,比如说,他尽管反对王安石的大部分变法措施,但对于其中确实可行的措施也极为拥护。

刚到密州时,苏轼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退出了给田募役法,这是在王安石免疫法基础上的发展,密州百姓觉得非常便利。

然而,此时的变法派内部却面临分裂的局面,尽管王安石在本年二月再次拜相,但变法的具体实施面临诸多掣肘,围绕免疫法的利弊与否陷入了旷日持久的争论。

在保守派的持续攻击下,以及变法派内部的分裂,苏轼在密州施行的给田募役法遭到了罢除,重新恢复差役法,这让苏轼大为不解,在写给刘述的诗里他对新法颇有怨言:

《寄刘孝叔》(节选)

保甲连村团未遍,方田讼牒纷如雨。

尔来手实降新书,抉剔根株穷脉缕。

诏书恻怛信深厚,吏能浅薄空劳苦。

平生学问止流俗,众里笙竽谁比数。

后来,这首诗成为苏轼攻击新法的罪证之一,所谓祸从口出,诚不我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