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激荡四百年:为了恢复晋室他们奋不顾身,名士们却在新亭对泣

 沉映香 2021-01-15
本文是长篇系列文章《激荡四百年》的第53篇
洛阳和长安的相继沦陷,让困守孤城的刘琨更加艰难,但他没有放弃对晋朝的抢救,一面派儿子刘遵向拓跋猗卢求援,一面让高阳内史刘希在中山招募义军。
凭借刘琨的威望和忠义之心,刘希的招募活动很顺利,很短的时间内就召集了三万余众。
然而,因为这件事,刘琨又得罪了王浚。因为刘希招募的义军之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幽州所属的代郡、上谷郡和广宁郡。
上次拿我的代郡去讨好拓跋猗卢,现在又招募我的人口,是不忍孰不可忍!王浚怒了,派燕相胡矩和辽西公段疾陆眷(段务勿尘之子)前往截击刘希,杀死刘希后,又将那三郡士女赶了回来。
刘琨敢怒不敢言,也不敢再次派人招募。幸好,拓跋猗卢一如既往的义薄云天,派出儿子拓跋六修协助刘琨驻守新兴郡。
而就在此时,发生了一件有些奇葩的事,让刘琨哭笑不得。
刘琨手下有一个名叫邢延的牙门将,一次偶然的机会得到了一块比较罕见的玉石,为了表示对领导的敬意,他将玉石送给了刘琨。
拓跋六修率军协防新兴时,刘琨无以为赠,就把这块玉石送给了他。当时,邢延恰好在新兴与拓跋六修一起守城。
拓跋六修很喜欢那块玉石,听说是邢延送的,又跟邢延索要。
邢延傻眼了,你以为这是花岗岩哪儿都有呢?拓跋六修以为是邢延舍不得给他,将他的家人囚禁,强行索要。
邢延被逼无奈,率所部兵马袭击拓跋六修,将他赶出了新兴,又转身将新兴献给刘聪向他投降,并让刘聪前来攻打并州。
刘聪早就对晋阳如鲠在喉,听说有内应,立马行动,派镇北将军靳冲和平北将军卜珝前往攻打。
永嘉六年(公元312年)正月十九,靳冲和卜珝等人将晋阳团团包围,刘琨一面固守,一面向拓跋猗卢求援。
一个多月后,拓跋猗卢及时赶到,内外夹攻之下,汉军大败,于三月十四退出了并州。
撤退之时,卜珝率兵先逃,靳冲很恼火,擅自将他杀了。刘聪勃然大怒,谁给你临阵斩将的权力?又派使者杀了靳冲。
一块玉石引发邢延的叛变,还招来了刘聪的讨伐,刘琨够倒霉的。但结局又是美好的,他是该郁闷还是该高兴呢?
看到这里时,我曾脑洞大开,这莫不是刘琨设下的计谋,故意勾引刘聪前来攻打吧?毕竟防守比进攻更容易,也更能消耗对方的实力。
当然,这只是我的猜测,缺乏有力证据证明。不管如何,刘琨客观上让刘聪吃了个哑巴亏,也分散了他的兵力。
而在刘聪攻打刘琨的这些日子里,关西的形势也确实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虽是巧合,亦有关联。
司马模死后,他的部下冯翊太守索綝与安夷护军金城允、频阳令梁肃一起奔往安定,想要依附安定太守贾疋。
走到阴密时,他们遇到了一个人,贾疋的儿子。
长安沦陷后,贾疋被迫投降了汉国,还送儿子到汉国作为人质。索綝劝回了贾疋的儿子,又一起劝说贾疋恢复晋室。
贾疋投降汉国本就是情非得已,在索綝的劝说下终于回心转意,被推为平西将军,率众五万前往长安收复失地。
贾疋的反正鼓舞了雍州一大批人,雍州刺史麴特、新平太守竺恢、扶风太守梁综等不愿投降汉国的地方官员纷纷响应,部众超过十万人。
得知贾疋等人反正,镇抚雍州的刘粲派其部将刘雅、赵染进攻新平,没有攻下来。索綝前往救援,与刘雅大小百余战,刘雅败退。
雍州告急,刘曜前来支援,和贾疋大战于黄丘,又被杀得大败。贾疋遂率众击败汉国所任命的梁州刺史彭荡仲,杀之。
随后,麴特等人又在新丰大破刘粲,刘粲退回平阳。于是,雍州和梁州重新回到晋朝手中,关西兵势大振。
恰巧此时,豫州刺史阎鼎带着秦王司马业前往长安。这是一条极其艰险的路,充满了各种不确定。
走到上洛时,他们遭遇了盗贼,被杀得大败。走到蓝田,阎鼎派人向贾疋求援,贾疋立即派兵前往迎接。
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十二月,司马业进入雍城,扶风太守梁综亲自率兵守卫。至此,雍州的士民百姓有了一个主心骨,士气大振,开始反攻长安,想要夺取这座关中重镇,重振晋室权威。
当贾疋和阎鼎等人为了恢复晋室而努力时,逃难到建业的那些名士在干什么呢?他们在新亭对泣。
这天,衣冠南渡的名士们登上新亭游宴,几杯酒下肚,名士周顗叹息道:“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意思是说,风景没什么大区别,只是一个在黄河之南,一个在长江之南。
这句话说得很煽情,一下子勾起了名士们的愁肠,相对流涕。
看到这一幕,王导很生气,板起脸道:“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对泣邪!”众人尴尬的收泪向王导道歉。
重点说一下周顗。他是西晋安东将军周浚之子,少有声誉,神采飞扬,二十岁时就袭封成武县侯,典型的官二代,名士风范。
如果因为周顗在新亭对泣中的那一句感慨,认为他是个忧心国事之人,那就大错特错了。
不久前,阎鼎带着司马业前往长安时,周顗本是随行人员,走到半路上,他却跑了,然后一溜烟的跑到建业,依附司马睿。
让你真刀真枪的北上长安你不干,然后跑到新亭大发亡国之慨,难道这就是所谓的名士?
而就是这样惺惺作态之人,却在东晋官运亨通,先后担任军谘祭酒、荆州刺史、吏部尚书和左仆射。担任左仆射时,周顗还因经常酒醉失态,不理俗务,得了个“三日仆射”的雅号。
名士误国,此言不虚,晋朝最大的问题就是名士太多,实干者太少,大多数是靠嘴和装吃饭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