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寥落四周Xing
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 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 《陆游诗选》中搜集了6首追念及悼念唐婉的诗,均写得凄婉动人,若仅从这几首诗词来看,陆游似在婉约派的诗人之列。 但总体来看,陆游更是一位忧国忧民的豪放派诗人。陆游出生于民族灾难沉重的年代,随着金兵向南步步紧逼,他随父母一路南逃,最后辗转逃至山阴(现属绍兴辖区)。陆游《戏遣老懹》一诗中有“儿时万死避胡兵”,是他当年逃难的真实写照。因对国家遭受外族入侵的苦难,故他从小就抱有报国雪耻的宏愿,二十岁时他就在《观大散关图有感》一诗中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壮志,他在不长的从戎经历中也曾有雪中刺虎的壮举。但他一生除创作了大量诗作外,并未实现他“安得铁衣三万骑,为君取得旧山河”的夙愿,晚年还慨叹:“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临终前写下的绝笔诗《示儿》中叮嘱儿孙“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绝笔诗《示儿》曾入选中学课本。 综观陆游的一生,他从青年时期开始就读兵书,练武艺,希望能“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但南宋王朝偏安一隅,主和派又把持朝政,陆游最终未能实现他的宏愿,最后以“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而抱憾终身。 夜读兵书 孤灯耿[1] 霜夕,穷山读兵书。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恥复守妻孥。成功亦邂逅,逆料政自疏[2] 。陂泽[3] 号饥鸿,岁月欺贫儒,叹息镜中面,安得长肤膄? 写此诗陆游时年32岁。他夜以继日地读兵书,准备为王前驱转战沙场,并表示舍弃妻儿、战死沙场也在所不惜。但他同时也忧虑在时下的环境下未必能施展他自己的抱负。 陆游34岁时步入仕途,去福建宁德县当了一个主簿小官,但仕途并不顺当。46岁时入川,初夔州,后至汉中任安抚司参议官,在汉中时他经常身着戎装过着军旅的生活,曾戍守边防要塞大散关。生活领域的开拓,使陆游的创作增添了更丰富的内容。以下三首诗是在此阶段所作。 金错刀行 黄金错[4] 刀白玉装[5] ,夜穿窗扉出光芒。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尔来从军天汉[6]滨,南山晓雪玉嶙峋。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在此诗中他身着戎装,要实现他“一片丹心报天子”,呐喊着“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欲激励更多的人加入到北伐收复失地的行列中来。 杀气昏昏横塞上,东並黄河开玉帐。昼飞羽檄[8] 下列城,夜脱貂裘抚降将。将军枥上汗血马,猛士腰间虎文韔。阶前白刃明如霜,门外长戟森相向。朔风卷地吹急雪,转盼玉花深一尺。谁言铁衣冷徹骨?感义怀恩如挟纩[9] 。腥臊窟穴一洗空,太行北岳元无恙。更呼斗酒作长歌,要遣天山健儿唱。 这首诗作于上首诗的同年,从诗的标题可以看出是他记梦中在疆场生动的种种场景,反映了诗人当时在主和派压制下所未能实现他恢复失地的雄心。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10]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11]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这一首诗记梦写给他好友师伯浑的诗,上半阙也是记梦,那是“铁骑无声望似水”的疆场,但梦醒后回到现实,感到自己鬓发已残,但报国之心犹存。 写如下二首诗时,陆游已52岁,时在成都。 病起书怀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12] 。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13] 。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此诗中的“位卑未敢忘忧国”一句,表示自己在朝中地位低下,但并不妨碍他一片报国之心。他挑灯夜读孔明的《出师表》,表示要从孔明的《出师表》探索挽救南宋衰败之道。 “位卑未敢忘忧国”一句常为后人所引用,表示不管地位高下,人人都有报效国家的一片丹心。 枕上 枕上三更雨,天涯万里游。虫声憎好梦,灯影伴孤愁。 报国计安出?灭胡心未休。明年飞将军[14] ,更试北平秋[15] 。 此诗从标题可以看出,陆游日夜所思是“报国计安出?”并将希望寄托在南宋朝廷能起用良将,秋后再战。但南宋在此前以莫须有的罪名加害岳飞之后,此后再没有起用什么良将。 陆游62岁时回浙江,在严州(今建德)给一闲职,但他仍念念不忘为国报效,故有“安得铁衣三万骑,为君王取旧山河!”豪壮词句。 纵笔 丹心自笑依然在,白发将如老去何; 安得铁衣三万骑,为君王取旧山河! 在此诗中陆游也抨击南宋王朝偏安一隅而不进取。当时对南宋王朝这样情景有诗人林升诗《题临安邸》刻画得最入骨三分,诗云: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作此诗时陆游已68岁,他已罢官返乡,但还恋恋不忘为国戍边。“铁马冰河入梦来”,萦绕在梦中也常是边塞疆场的场景。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此诗作于上一首诗的同年。此时陆游早已年老体衰无力再赴疆场,只是期盼朝廷能出兵北伐。这一首以遗民的口吻盼望王师北伐的急切心情跃然纸上。 老马行 中原蝗旱胡运衰,王师北伐方传诏。 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 作此诗时陆游已82岁,但意气仍不减当年,“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 异梦 凄涼鸣赵瑟,慷慨和燕歌。 此诗作于陆游去世的前一年,仍然是梦驰疆场,梦中见到收复中原,赵瑟和燕歌齐鸣庆祝。但这毕竟是梦,但他相仍是想信梦中之事终究会成为事实的,只是自己年老将死而不能亲身经历罢了。 陆游于1210年去世,享年86岁,他是古代诗人中的老寿星。临终写了《示儿》诗,“王师北定中原”,成了他临终前的唯一愿望。 示儿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还有一些词作和诗作一样抒发他那壮志豪情。 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28] 。关河[29] 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30] ,身老沧洲[31] ! 这首词是晚年隐居山阴农村以后写的。陆游48岁时曾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从夔州前往当时西北前线重镇南郑军中任职,度过了八个多月的戎马生活。那是他一生中最值得怀念的一段岁月。但这样的日子没有持续多久,毕竟光阴飞度,双鬓飞白,沉重地叹息“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谢池春 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烽夜举。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笑儒冠,自来多误。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漫悲歌,伤怀吊古,烟波无际,望秦关[32] 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 陆游四十八岁时由夔州(治今四川奉节)通判转任四川宣抚使王炎幕下的干办公事兼检法官。宣抚司治所在南郑(今陕西汉中),是当时西北前线的军事要地。陆游有机会到前线参加一些军事活动,符合他的效力于恢复旧山河事业的心愿。所以短短不到一年的南郑生活,成为他一生怀念的时光。这首词是陆游老年居家,回忆当年之作。 清末梁启超有《读放翁诗》二首七绝对陆游一生做出了十分贴切的评价: 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 这是梁启超对陆游诗词的赞赏,陆游的诗词一扫千年靡靡之风,诗集中十之九是涉及从军报国的题材,亘古之今只有陆游一人做到了。 梁启超的另一首: 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 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 这是梁启超对陆游一生的深沉的惋惜,他胸中空有十万兵,但报国无门,只能以诗词述志,梁启超为他深鸣不平。 参考: 《陆游诗选》 游国恩、李改之选注 196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唐宋名家词选》 龙榆生编选 1957年 古典文学出版社 [2]“政”同“正”。“疏,指脱离实际。有自叹难以实现夙愿之意。 [3]地势低洼积水处,喻指恶劣的处境。 [4]较名贵的一种刀,刀上纹饰嵌以黄金。 [5]指刀柄、刀鞘上的装 [6]指汉水 [11]泛指广阔的西北领土。 [12]江边。 [13]天子的车驾。 [18]是放置在宫门外的,通常用来借指宫廷、首都甚至国家。 [19]古地名,在今新疆轮台南,也泛指边塞。 [20]这里指黄河。 [23]谓以三品官的待遇来饲养马匹。 [24]指粗恶的饲料。 [28]包括今陕西南部和四川省,或者还包括四川省以南的一些地方。 [29]关塞河防。 [30]借指抗敌前线。 [31]滨水的地方。古时常用以称隐士的居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