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治学贵专精,规模须恢廓——吕思勉《中国史籍读法》线装本出版

 星河岁月 2021-01-15

简介:


《中国史籍读法》是吕思勉先生在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时所写的讲义之一,完成于一九五四年六月,是吕先生所写的最后一部讲义稿。该书是吕先生为指导青年学子阅读史籍、开示史学研究门径而作,对于年轻一代的史学爱好者与研究者仍然具备很高的指导意义与参考价值。

中国史籍读法(线装)

吕思勉 著

2020年6月出版

定价480元

《中国史籍读法》手稿为华东师范大学张耕华教授所藏,为吕先生手录之誊清稿本。手稿内容完整、字迹清晰、书面整洁,间有红笔标点。此次将《中国史籍读法》誊清稿,及初稿九页、“古书名著选读拟目”、“关于正史的问题”合并,以线装形式影印出版,可保存先生手迹,呈现原书面貌,以饗学界。


作者


吕思勉,字诚之,近代著名历史学家,与钱穆、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严耕望语)。其学术体系博大精深,涵盖内容广泛宏富,不仅在通史和断代史方面成果卓著,而且在史料学、文字学、民族史、思想史、古史学、文学史、社会史等领域皆有建树,并撰写大量教学用书、通俗读物及时论文章等,为中国近代史学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目录


前言 / 张耕华

中国史籍读法

一 史学之用安在

二 中国有史学么

三 再为中国史学诉冤

四 史权为统治阶级所篡及史家苦心保存事实真相

五 读旧史宜注意之点

六 读旧史入手的方法

七 治古史的特殊方法

附录

一 中国史籍读法初稿

二 古书名著选读拟目

三 关于正史的问题


前言


《中国史籍读法》是吕思勉先生在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时所写的最后一本讲义。

一九五一年,高等院校院系调整,上海私立光华大学并入新建的华东师范大学,吕先生遂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初时(一九五一至一九五二年)讲授“中国通史”的“晋南北朝 ”部分,一九五三年的下半年,又开设“中国历史文选”一课。“中国历史文选”每周四小时,先生自言:“课尚不忙,杂务校中亦不以相烦,惟学生国文程度太低,甚为难教耳。”由此,历史系主任建议吕先生大致以“史籍读法”为题给学生做几次系列的讲座,初定一九五四年春夏之间开始,但开学不久,吕先生因支气管炎复发而喘息不停,不得不停止授课,原拟的系列讲座也不得不暂停。吕先生请假在家,利用养病的间隙,将拟在“中国史籍读法”中讲授的内容写成这本讲义。讲义完稿于一九五四年六月,是吕先生所写的最后一部讲义。

《中国史籍读法》现存吕先生手书的誊清稿一本,存于先生遗稿“史学(一)”一包中。先生的研究或授课资料,生前都一包包分门别类地包扎好。“史学(一)”一包,除了《中国史籍读法》誊清稿一本外,还有“古书名著选读拟目”(原稿无题,篇名系编者所加)、“关于正史的问题”二篇手稿和一份表的油印稿,大约都是计划用于此次系列讲座的讲义资料。后来《中国史籍读法》刊印成书,“古书名著选读拟目”就用作附录一,“关于正史的问题”与“表”就用作附录二(篇名改为关于正史[上]、关于正史[下])。在整理吕先生的其他遗稿时,我们偶尔在“宋史札录”部分手稿的背面,发现九页《中国史籍读法》的初稿,大约是《中国史籍读法》的稿本誊清之后,原初稿的反面被吕先生用来摘录抄写资料,故而还留存了这几页珍贵的手稿。

《中国史籍读法》(包括附录一、二)曾收入《史学四种》(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一年十二月出版)、《吕著史学与史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二〇〇二年六月出版)、《史学与史籍七种》(上海古籍出版社二〇〇九年十一月出版)和《吕思勉全集》第十八册(上海古籍出版社二〇一六年一月出版)。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古籍部藏有《中国史籍读法》抄录本,内容与誊清稿本一致,但非吕先生的手迹,大约是历史学的同仁或学生所抄录。此次将《中国史籍读法》吕思勉先生手书之誊清本与若干页初稿,以及“古书名著选读拟目”、“关于正史的问题”二篇合成一册,按原件影印出版。吕思勉先生手稿的影印出版,此为第一次。

张耕华

二〇二〇年四月


古籍新书报

中国出版协会古籍出版工作委员会(简称“古工委”)于2008年9月22日由民政部正式批准成立,为中国出版协会下属的二级组织。现有理事单位40家。


“古籍新书报”是目前国内唯一集中反映古籍整理与研究成果和古籍出版信息的公众号,已成为业内众多专家学者的必读之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