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1《燃烧的边陲--重拾20世纪80年代“两山”作战》第九章 战场侦察兵(一)

 喻正方 2021-01-16

第九章 战场侦察兵

一、侦察兵十年对越作战

战场上,侦察兵的主要作用是查明敌情,为首长定下作战决心提供情报。在高科技技术装备没有配备部队之前,侦察兵主要是通过深入敌后、捕捉俘虏等方式方法来获取情报,有时也担负袭击指挥机关、交通枢纽、重要兵器等特种作战任务。

因此,要求侦察兵应具有多技能的军事技术和较强的心理素质,是部队中的精兵。

我国军队历来注重侦察兵在战争中的使用,如在1969年3月的珍宝岛战斗,以及在1974年1月收复西沙群岛的甘泉、珊瑚和金银三岛的战斗中,侦察兵都作为重要的力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而在1979年2月至1989年10月历时十年的对越作战中,侦察兵则被赋予了更多的任务,担负了更重要的责任。在战争中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方向、每一个区域侦察兵都大展身手。特别是在1979年3月自卫反击战之后,我军的侦察兵更是连续、轮流、不间断地在边境地区开展侦察作战,在1000多公里的中越边境线上到处都留有侦察兵孤胆作战、出生入死的身影。在实现中央军委的“保持军事压力,坚持长期斗争”的作战方针中承担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一阶段  自卫还击战(1979年2月——3月)

这一阶段,参战部队对侦察兵的使用又根据作战的进程,采取了多种形式进行侦察保障。

作战发起前,主要是采取抵近观察,化妆侦察,渗透侦察,以袭击、伏击等方式捕捉俘虏等,对当面之敌的敌情、地形进行侦察,为本部队的作战行动提供情报和定下决心。如:11军所属某团的侦察参谋赵宗歧(现为西部战区司令员)率团侦察排于1月31日在云南金平伏击战斗中,俘敌1人,毙敌2人。又如:11军31师91团副团长廖锡龙(后曾任总后勤部部长)亲自在一线组织指挥团侦察排于2月6日在金平班盆河地区实施袭击捕俘,俘敌 1人,毙敌21人。

作战发起后,侦察兵是向敌纵深穿插,阻敌来援,断敌退路,配合主力歼敌的尖刀。

在作战过程中,还担负多种任务。如指挥所警戒,护送首长到一线部队指导作战,护卫炮兵观察所到前沿开设,甚至还执行单独由侦察兵组成的小分队去执行解救被围困的步兵分队的任务。
    第二阶段 边境拔点(1979年3月——1984年12月)

自卫反击战结束后,越南军队乘我军撤军之际,迅速抢占了中越边境骑线点重要制高点,企图在日后的战争和谈判中占有有利地位。为进一步打击越南的嚣张气焰和进行“牵越支柬”行动。广州军区、昆明军区的所属侦察分队基本上都分别开赴中越边境执行侦察作战任务。
    1、边境侦察作战中侦察兵的使用情况:
  据有关资料反映,当时广州、昆明军区各野战军开始都要求将所属的侦察兵编成侦察大队到指定的边境地区积极开展对敌渗透侦察和捕捉俘虏等侦察活动,且可以自行决定行动,无需向任何上级报告。侦察处长、科长就是决定战与否的最高指挥员,侦察大队就是行动自主的独立作战单位。

当时上级明确边境侦察是长期任务,是对越南保持军事压力的重要措施之一 。11军所属的侦察分队从1979年战后到1985年百万裁军的六年间,都没有间断在中越边境执行侦察作战任务。而1988年10月被中央军委授予“英雄侦察连”的广西边防5师侦察连,从1979年5月组建后,十年来就一直担负侦察作战任务。连长隆志勇先后3次荣立一等功、4次荣立三等功。被广州军区授予“侦察英雄”称号。三次一等功,要经历怎样的出生入死?要有什么样的精神境界啊?

2、拔点作战中侦察兵的使用情况:
  一是进行战前侦察。在此阶段,担负拔点作战的部队的侦察分队都是提前开始了在准备拔点作战的区域执行侦察任务。

比如我1981年5月收复扣林山,14军40师侦察大队2队队长刘永新(后为老山主攻团团长、成都军区副参谋长)从1979年即率队开始在扣林山执行侦察任务,直至后来上级把扣林山拔点任务交给了42师。       313643447

侦察兵在敌后捕俘
  又比如收复老山作战虽是1984年4月进行的,但40师侦察大队在1981年秋就进入老山地区,在副师长兼大队长刘昌友(收复老山时为40 师师长)率领下开展侦察活动。
  二是战斗中侦察兵的使用:
  1981年5月,收复法卡山的战斗,独立师3团侦察分队在战斗发起后,占领和坚守了法卡山东西两翼的浦六德和叫卡山,并多次打退了越军进攻。
  1984年8月4日,11军32师接防了老山战场主要方向防御任务后,组织侦察分队在阵地前沿、接合部设立了多个观察哨和隐秘伏击区。为了打击越军“堑壕延伸”的行动,10月25日,师侦察连在阵地前出击,捕捉敌工兵排长一名,毙伤多名越军,实现了“要对敌造成恐慌,把紧张引向敌方”的作战意图。              

在老山这场上,越军频繁使用特工作战,对我军前沿阵地和浅近纵深实施渗透袭扰,使我军整个防区都处于紧张状态。我军侦察兵采取同样方式反制,可起到同样的效果。36师在八里河东山进行防御作战时,107团的侦察兵即依托阵地对当面越军55号阵地进行偷袭,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
  第三阶段 老山轮战(1984年12月——1989年10月)
  有关资料显出,1984年7月,中央军委决定,组织其它军区部队前来老山战区,以轮战方式,使更多部队得到实战锻炼。此后,南京军区、济南军区、兰州军区、北京军区和成都军区的部队从1984年12月至1989年10月在老山地区进行了轮替作战。同一时期,全军14个野战军及空降15军、新疆军区、北京卫戍区和天津警备区的各一个师共组成了15个侦察大队轮替进入老山战区实施侦察作战。此阶段对侦察兵的使用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轮战部队所属的侦察分队除完成侦察保障外,还参加了所在部队的出击、拔点作战。另一种是轮战的侦察大队独立实施的侦察作战。
  1、出击、拔点作战中侦察兵的使用:
  老山轮战期间,我军进攻作战的主要方式是对预定的目标进行出击、拔点作战。每次出击、拔点作战之前,各部队的侦察兵不仅要对拔点目标进行侦察保障,并且还配属到突击队执行带路和战斗中的捕俘任务。有的侦察分队在拔点战斗还起到了主要和关键的作用。其中67军199师侦察连收复那拉前沿的211高地1、2号哨位就是个典型的战例。
  1985年5月31日,越军对老山前沿的我军阵地发起进攻,占领了211高地的1、2号哨位。199师在上级的要求下,组织多个连队对211高地进行反复争夺,但均未恢复已失阵地。从5月31日至6月14日,先后投入的攻击部队牺牲70余人,被俘4人,负伤200余人。成为老山轮战期间最大的一次失利。6月14日,199师停止了进攻。7月初,199师把夺取1、2号哨位的任务交给了师侦察连。在对高地反复侦察后,侦察连副连长原明率奇袭队17名队员于9月1日隐蔽地潜伏在高地下的3号哨位,9月8日,奇袭队利用雨雾天气突然发起攻击,仅用16分钟攻占了高地的1、2号哨位。摘掉了压在67军头上的“帽子”,真正的展现了侦察兵“军中精兵”的风采。
  2、侦察大队的侦察作战:
  组织侦察大队进行侦察作战始于1984年7月4日越军特工队袭击了我军在白石岩地区的“辛柏林”雷达阵地。当时军委领导指出:他们的特工可以进来,我们的侦察兵为什么不能出去。7月中旬,根据总参谋部的命令,武汉军区和成都军区各野战军分别组成第1、2、3、4、5侦察大队共3500余人秘密进入两山战区参战。由此,拉开了一场绵延5年之久的侦察作战序幕。此后,一直到1989年1月,国内各军区部队以野战军为主,又陆续组建了10支侦察大队,共8000余人,轮番进入两山战区,集中对越军实施广泛的侦察作战。执行了抵近观察、渗透侦察、袭击捕俘、破袭作战、反特工等任务,有力配合了正面战场作战。
  侦察大队所进行的侦察作战不同于通常部队中侦察兵所担负的侦察任务。

313643593

侦察兵的营地,对联横批为:虎口拔牙

一是从领导关系看,侦察大队不隶属或配属正在轮战的部队,而是归属昆明军区(后为成都军区)前指指挥。
  二是从担负的任务看,侦察大队前期主要是实施以袭击捕俘为主的出境作战,后期主要是以获取情报为中心和侦察捕俘、打敌特工、破袭敌重要军事目标三项任务。每次出境一般均为6-8公里,有时深入越境25公里。出境一次少则5—7天,多则连续40天以上。
  三从是编成看,侦察大队不是简单地把一个军的侦察分队集中起来,而是以侦察兵为主,配属其它专业分队组建而成。大队除下辖数个侦察队外,有的还分别编有迫击炮,无后座力炮等武器的火力队、工兵、通信队、勤务(医疗、运输)队等。编成为可以独立执行任务的部队,并具有了特种部队的雏形。
  四从是部署的位置看,主要是在老山主战场的两翼,以侦察作战方式配合轮战部队并保障主战场翼侧安全。

侦察大队在侦察作战中创造了很多的经典战例。如1984年9月12日,刚到战区不到两个月的54军160师侦察连的小分队乘天降大雨之际突然出击,不到一分钟即摧毁越军一个哨棚,俘虏越军一名。越军约两个排的兵力追来,两次遭到侦察分队预先设置的地雷拦阻。侦察分队重新选择方向后,安全返回。整个袭击毙敌13名,侦察兵分队无一伤亡。
313643601

参战人员与俘虏(前排中)合影
  越军在中越边境不仅驻有大量军队,而且实行全民皆兵,采取多种手段与我军侦察兵进行较量。因此,侦察兵的每次出境侦察捕俘,都是敌我之间的一次生死角逐。1988年9月15日,16集团军47师侦察连在将金地区袭击捕俘战斗中出现伤亡,部分人员被敌火压制,伤员、烈士遗体和俘虏无法带回。大队及时组织指挥各方向增兵支援,5个连队近400名官兵连续激战3昼夜,掩护了小分队安全撤回。

1986年12月27日,38集团军114师侦察科副营职参谋傅平山在深入敌后执行侦察捕俘任务中,亲自在前捕捉俘虏,后为掩护战友撤离,身陷敌阵,与敌苦斗了6天5夜,1987年1月1日在与敌战斗中壮烈牺牲,年仅30岁。是我军侦察作战中牺牲职务最高的侦察兵。后第12侦察大队通过边民和内线将傅平山遗体的头颅抢回。
  在四年半的时间里,我军前后15个侦察大队先后在老山及其两翼200多公里的边境线上全面出击,以侦察作战手段此起彼伏地打击敌人,执行各种任务的侦察兵有数万人次。以伤亡208人的代价,捕敌114人,歼敌近2400人,摧毁了多个越军的营房、桥梁等军事目标并获取了大量的情报。在作战期间涌现出一大批英雄单位和个人,其中有4人并中央军委授予英雄称号,7个侦察连被中央军委授予“英雄侦察连”的荣誉称号。 313643658                      

受秦基伟接见的12侦察大队的捕俘手张永寿
  我军的侦察兵在十年的对越作战中,承担了属于特种作战性质的任务,不仅取得了光辉的战绩,而且在实战中探索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训,为日后我军特种部队建设打下了基础。1988年,在中越战争结束的前一年,我军第一支特种兵大队诞生,此后,特种兵作为一支部队进入我军的序列,侦察兵的任务也回归到原本的职能。但侦察兵在十年对越作战中的表现,为我军侦察兵的战史上书写了辉煌的一笔。

二、对越作战中的侦察尖兵赵宗岐,屡次深入敌后

0

西部战区首任司令赵宗岐上将(照片摄于晋升上将之前)

赵宗岐上将,黑龙江省宾县人,1955年出生在一个平常的农村百姓家庭。1970年,赵宗岐应征入伍,当时仅15岁。在那个动乱年代,高考已经停止,普通农家子弟要想出人头地,改变命运,参军当兵、入党提干是唯一的途径。再加上那时中苏关系恶化,大战一触即发,整军备战成为重中之重,保家卫国更有现实意义。正是带着这样的理想和目的,赵宗岐来到了部队。不成想,想着要去北部中苏边境前线的,却纵跨中国,来到了云南边疆,编进了14军40师118团。

无背景、无关系的农村兵能吃苦,在新兵训练时就脱颖而出。短短几年,受到营、团主官赞赏,被挑到团直属特务连侦察排,升任侦察班长、代理排长、团侦察参谋。

侦察兵不仅要有健壮的体魄,更要有精湛的技艺和机警的头脑,身手敏捷、胆大心细是必须的。

1979年2月,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打响,赵宗岐此时为118团司令部侦察股长。14军在西线奉命参战,主要任务是歼灭红河左岸的老街、孟康、发隆之敌,协同13军歼灭越军345师等。

战前,14军就组织了13个侦察分队,其中就有赵宗岐亲自带领的一个分队,他们采取多种手段,出境侦察,渗入敌纵深远达10公里,捕捉俘虏了解敌情,对118团及40师的作战行动提供了大量有效的情报。

在战斗实施阶段,40师攻克老街、班菲,歼敌近700人,完成作战任务。而后,协同兄弟部队继续向敌纵深发展进攻,先后攻克铺楼、郭参,控制了朗洋铁路大桥和朗格姆渡口,切断了红河两岸越军的联系和左岸越军南逃退路。

战后,不少有战功和卓越表现的军官得到越级提拔,赵宗岐因侦察工作出色也升调到师侦察科。

进入80年代,14军又参加了扣林山和老山、八里河东山两场战事,其中以1984年40师为主进行的老山出击和防御作战最为有名,118团赢得“老山英雄团”美誉。赵宗岐更显精壮成熟,足智多谋,多次部署作战区域敌情侦察,甚至自己也亲自带队,化装潜入敌营抵近侦察,并亲手击毙过越军。

三、第11军侦察兵两山作战

(一)、早期边境武装侦察

1979年自卫还击作战胜利结束后,为保持对越当局的军事压力,我方在广西、云南边疆加强边境防务的同时,仍留置必要的军事力量在边境地区执行防卫作战任务。广州和昆明军区所属野战军的侦察分队,战后又组成边境武装侦察大队,在中越边境继续执行对越侦察作战任务。

第11军所属部队侦察分队组成的侦察大队在武思温处长带领下,部署在金平县的十里村至河口县的芹菜塘边境。

军侦察作战大队由侦察处和31、32师侦察科带该两师侦察连和各步兵团侦察排编成。同时加强配属有工兵、通信、后勤保障等相应的人员和装备,组成由军派出的独立作战单位。

侦察处长武思温为大队长,93团王朝甫副政委任大队政委,两个师侦察科长为副大队长并组成大队临时党委,受军区情报部指导和蒙自军分区的战场管理,由就近的边防13团提供战场生活和必要的协同保障,负责金平至河口边境沿线地区的对越侦察作战任务。

第33师侦察分队和军直属侦察连推后半年到边境执行侦察任务。

侦察大队以师为单位编成两个支队,分别由各师侦察连和步兵团侦察排(含工兵、通信兵等配属人员)编成。

31师侦察连组成的一中队驻金平边境十里村地区,负责对当面越军的侦察作战;各团侦察排组成的二中队随大队部驻槟榔寨,在河口及红河沿岸活动。

32师侦察连组成的一中队在弄保至山腰一线执行任务;团侦察排组成的二中队在山腰至河口的“南溪河”沿岸开展侦察作战。俩位侦察科长均以副大队长和支队长身份率本师侦察支队,在各任务区域执行任务。

31师侦察科长郭实彬,在还击作战前的2月6日,他同尹立明副师长和91团廖锡龙副团长等在金平方向组织侦察兵袭击捕俘战斗,以牺牲1人,歼敌21名,俘敌1名的战绩大振军心!

32师侦察科长顾维忠云南玉溪人,1955年入伍,1971年调侦察处之前是侦察科参谋,1973年后任副科长、科长。他思维敏捷、果断,行为干练、执着。

d852cc8d7d06459fa692558f79ae23b2

战后河口铁路桥

河口属热带季风雨林温热性气候,年均气温在23度以上,极端高温达42度。全县面积1332平方公里,山区占97.76%,河谷平坝仅2.24%,国境线193公里。县内陆势起伏山岳纵横,北高、南低呈阶梯状向东南倾斜;雨量充沛,植被繁茂,为典型的热带丛林地形;常住民以汉、瑶、彝、傣、苗、壮和哈尼族居多。红河与南溪河相汇处是云南省内海拔最低处仅76.4米,紧沿两河交汇处的河口县城海拔100米。

河口对岸便是越南边境重镇老街,也是其北部地区的重要省会城市。而两条河中间的“径流线”便为中越传统国界线。河口与老街自古以来即为滇、越人民世代交往通商的边境重镇,现因还击作战而更闻名于世。战前通过横跨南溪河上的米轨铁路大桥使中越两国陆地相连,这条米轨铁路也称滇越铁路。

为保持对敌方的军事压力,上级要求各执行侦察作战任务单位要积极寻找战机。只要条件成熟,即可采取各种作战手段,捕、歼敌人与获取情报,锻炼侦察分队。当时对侦察分队在边境的作战行动上级没有过多限制,只要条件成熟和不“失人、丢枪”,侦察大队和侦察支队就可以自行决定行动,无须向任何上级报告审批,侦察处长、科长就是决定战与否的最高指挥员。侦察大队、支队就是行动自主的独立作战单位。

59623345e3354426b78a082191149d14

能捕捉到俘虏是侦察兵的特殊荣誉!侦察大队在采取各种手段侦察获取敌方情报的同时,都积极为能渗透伏击和袭击捕俘寻找战机。敌老街沿南溪河向上游延伸的十余公里山岳密林之中分布有越军既设阵地,沿河岸还有4号公路隐没其间,常见有敌武装人员隐蔽活动。我方河岸沿铁路每隔约两公里又称一条半、二条半、三条半、四条半至上游中坝吉,即是32师侦察二中队的作战任务行动地域。

1979年12月初,32师侦察支队报告:经他们较长时间在南溪河的山腰至四条半地段对当面敌人情况观察,越方从上游小曹4号公路出口至老街区间,近半月以来几乎每天上午都有越军小分队出来巡逻。该敌常以6至10名为伍,清早8时过从小曹路口隐秘出现,继而沿公路向下游搜索,还不断窥视我方境内情况,至两公里外的河湾处才在山涧密林深处隐没,再于11时左右沿路搜索返回。该敌警惕性高,善于利用地形地物交替掩护巡逻。但受道路狭窄和茂密植被所限,队形拉不长,单兵之间的距离也不会太大,该地段具有组织“伏击捕俘”的基本条件。

武处长会同师顾科长、曾庆国参谋、侦察二中队长吴诗华(94团特务连副连长)、政指常安庄(95团特务连政指)、副中队长陈其彬(96团特务连副连长)等到实地隐秘勘察。

领导们达成准备实施行动原则后,顾科长、吴诗华等又多次在现地观察商讨伏击捕俘可行方案,均认为我设伏人员只要能隐秘过河,几步便可上到公路占据有利位置,利用路间草丛和灌木隐蔽起来,待机伏击清晨从小曹出来巡逻之敌,到时采取“歼多捕少”战法,抓一二名俘虏应该是有把握的。

参谋拟出行动方案,经武处长和顾科长共同决定:

将潜出设伏地域选择在敌小曹公路出口数十米外,至向下游延伸二百米间的地段之内。由师侦察科负责组织指挥伏击捕俘行动,由其二中队组成前出设伏分队和火力掩护以及接应、救护等各战术行动单位,大队部负责与边防团接洽,明确协同配合关系。待行动实施时,我侦察队可以指挥山腰边防既设阵地上的重机枪和迫击炮,以火力支援我出境伏击捕俘的战斗行动。

之后在不暴露企图和不惊扰敌方的情况下,增设隐秘观察哨,坚持昼夜连续不断地对敌情、地形、水情等情况的监视观察,务求确实掌握、熟悉敌之行动规律与相关情况。同时组织出击分队和编组行动单位到我方蚂蝗堡上游选择相似河段,设置各种可能情况,反复进行火力掩护、隐蔽占领预设阵地,策应伏击分队前出、隐秘渡河占领伏击地域,形成对敌公路前、后方的警戒等的战前模拟训练,演练战斗各时段的指挥和配合协同,组织参加行动官兵熟悉战场环境与进出路径等,待准备充分和时机成熟后再择日利用凌晨夜暗,实施“出境伏击捕俘”行动。

1980年元月2日清晨有敌7人从小曹出来巡逻,判断该敌11时后必将返回,便决定伏击返回之敌。9时后由二中队11名官兵组成的小分队乘两只橡皮舟顺利渡过南溪河,上到预定设伏地域作好了伏击战斗准备。11:30时左右,敌武装巡逻人员返回即将进入伏击区域时,有战士突然发现后方小曹出口有数名越军端枪正搜索过来,便大喊“后面有敌人”!并跃起几乎与敌同时开火。枪声响起,伏击分队迅速组织反击和向返回之敌开火,我掩护阵地也向对岸伏击区两翼越军猛烈射击,还见有数名敌人被击毙击伤倒地,余敌溃散。两分钟后敌后方炮弹打来落入河中及我掩护阵地,所幸我方官兵均未有伤及。持续枪炮声中伏击分队按先前协同安排分组撤离道路下到河边,到齐后分3组泅回我岸,査人才发现有战士下落不明,他们分别是95团和96团侦察排的姬传国与谢文才。

小曹行动失利,俩人下落不明。军区指示:尽快査明失踪战士下落,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为何要白天行动?主要因昨日凌晨伏击分队进入位置后敌人没有出来巡逻,今天清早见敌正常出现,还有名中尉军官跟队指挥,则决定伏击返回之敌,设想不仅行动有的放矢更有把握,还将可能俘获到敌人军官。于是便用橡皮舟送伏击组过河,顺利占领伏击区域待机,巡逻之敌也预期返回并即将进入伏击区。

但未想到竟有敌人从后边出现,虽然我方阵地上已经观察到小曹出口有几名敌人出来,但无法及时告知伏击组,用火力狙击该敌又怕影响伏击组捕俘。意外情况出现置伏击组两头受敌……

设计好的伏击行动怎么会失利呢?问题主要出在临时动议上。临时改变了由夜间秘密进入伏击地域为白天进入的方案设计,白天行动就极有可能已经被敌人察觉了行踪,战场对岸密林之中难说没有敌人隐藏的观察所、哨,何况两只橡皮舟大白天载人过河又返回,尽管河道低凹也不宽,但两舟来回运行就难免被敌察觉或留下痕迹。再是我方数十名武装人员携枪弹白天进入掩护阵地,再怎么“强调秘密”也难免不发出声响和意外碰撞、挂到灌木高草并致晃动,由此暴露行踪与企图的可能极大。其次临时改动预案必然存在准备不足,特别是对意外突发情况的设想和应对措施难以充分应对。其中先是联络指挥手段简单,小曹出现情况后不能及时通告伏击组,甚至看到伏击区域已经前后受敌也没有果断火力狙击,若不是有设伏战士先敌发现,处境更将被动。再是接火后组织回撤的设想预案简单,仅考虑到战斗顺利达成“毙多捕少”由橡皮舟接回的方案,而忽略了可能出现意外如何安全撤回的预想方案等等。

临时改变行动计划,随之可能已经暴露了行踪,敌人有所察觉但还弄不清我方有何具体企图,才又再派人出来搜寻査明情况,置设伏分队于敌人前后夹击之中,使伏击捕俘战斗突然间变成了基本没有预期的“反伏击战斗”。

综观战斗全程,关键还是方案设想有先天不足,加上组织指挥与协同也存在问题,再因“急功近利”临时改变行动计划导致战斗准备不充分,甚至暴露企图又联络不通畅、行动不协调等,诸多环节都有教训需要认真总结。

这是唯一的意外失利,成功的战例多不胜数:如31师侦察连在金平十里村,多次渗透出境侦察和袭扰敌哨所、据点。又如31师驻槟榔寨的二中队组成的渗透侦察小分队,在大队指挥下两次于夜间在坝洒附近隐秘渡过红河,潜入敌纵深10余公里,在敌境内活动5至7昼夜。还有32师侦察分队在龙堡、蚂蝗堡、南溪河等地对敌的渗透侦察与袭扰活动也致敌方惊悸恐慌。

侦察大队在河口芹菜塘至金平十里村一线开设众多观察所,长期密切监视敌方动态;依靠边民担任向导常出境侦察熟悉了解敌方情况,组织渗透袭扰等行动,保持了对敌有形的军事压力。

1980年2月,侦察大队完成首期计划半年时间的边境作战任务,后续分别由军直侦察连到金平十里村,33师侦察分队在河口接替边境侦察作战任务。

继续执行作战任务的33师侦察支队与军直侦察连,接下来在河口和金平边境也传来不俗战绩:1980年3月下旬33师侦察连在王理明科长指挥下,由侦察连副连长张立新率排长刘玉胜及战士6名组成的8人小分队,渗入芹菜塘当面敌纵深设伏未果。张立新随机应变又辗转20余公里潜伏侦察,终于发现敌重要观察所。于24日夜果断组织夜袭敌观察所,先以微声冲锋枪毙敌哨兵为号,随即多人冲进室内毙敌两名、俘敌3名,致该敌无一漏网。接着强行押解俘虏回撤,历经十余小时艰难曲折的隐秘行进,于25日清晨安全返回境内。

经查证:俘虏中有一人系越黄连山省军事部保卫干事,名邓文锥少校军衔。邓的口供对了解战后越军当面情况具有重要价值。张立新、刘玉胜等均获战功并受军区通令嘉奖!总参和军区情报部当时评价为:边境侦察作战以来,侦察兵深入敌方纵深最远,活动时间最长,捕敌俘虏最多,而且级别最高的成功战例。

4月12日,军侦察连由副连长秦佩福带七名战士在金平丫口寨的草果山越境伏击捕俘。战斗中毙、伤敌各一名,余敌逃脱,已俘敌企图逃跑被击毙。缴获苏式冲锋枪一支,子弹30发和手表一只。遗憾的是枪战中,我湖南花垣县籍当年入伍新战士吴宜兴同志,因缺乏战斗经验而急于起身捕捉俘虏,遭敌击中前胸不幸牺牲。

(二)、者阴山方向侦察作战

1981年3月,军区就已经赋予31和32师准备在适当时候分别拔除“者阴山”和“苗皇帝山”越军据点的作战任务。   

者阴山和苗皇帝山均为麻栗坡县中越边界线上的骑线制高点,同罗家坪大山和扣林山一样都是越军战后占据的边界高地,已经形成直接威胁我方边民群众生产生活和渗透刺探我境军政情报,伺机犯我边疆的桥头堡。

随着任务变换,31、32师侦察分队刚从边境撤回部队驻地不久,便又分别到了麻栗坡县的杨万乡的长田村和董干镇的马林、马崩村等边境地区。在继续保持对越军事压力的同时,主要展开了对者阴山和苗皇帝山之敌的侦察作战活动,直接为本师准备拔点作战提供敌据点及其纵深的情况资料。33师侦察分队和军侦察连则留置金平、江城等边境,继续执行侦察作战任务。

11军侦察处副处长杨子谦

1982年1月军首长令军侦察处副处长杨子谦去杨万、董干看望侦察队,了解敌据点及当面纵深情况,重要的是为军、师首长们即将前往上述地区战场勘察作先期准备。

此时侦察队由唐方亮副科长率领,侦察连住杨万边防检查站,各团侦察排住在近抵者阴山下的长田和江铳村。

杨万后山大致呈西南向东北走向,海拔1118米与当面直线十余公里距离的者阴山遥遥相望,之间地势低洼起伏不大,疏散布落着铳瓜、长田、江铳及扣赖等民居与耕地,平均海拔在600米左右。

31师侦察队围绕拔点作战任务,经数月战前侦察掌握:者阴山诸高地越军为安明县独立第3营,以及县队6连和105公安屯踞守,其后还有敌877团5营(欠6连)、特工21营2连等策应。经敌长期经营沿者阴山和柴山堡为核心,已经形成以1052.4高地、1050高地、1142高地、1250高地等为主要支撑点的坚固阵地防御体系。阵地之间均有交通壕与堑壕和永备工事相连,以及土木结构的地堡和掩蔽部。敌前沿还设有大量各类型的防步兵地雷,铁丝网和陷阱障碍区。1142高地北侧,有条宽2米、深1.8米能通行骡马的交通壕,可供兵力机动通达主峰1250高地。

32师侦察支队住马林。马林村属麻栗坡县,是该县东翼董干镇紧靠边境线的小山村,富宁边防1团一直有一个连常年驻守在此,足显边关要地之重要。

支队部及配属人员住马林村公所,侦察连与由各团侦察排组成的二中队分别住在边防检查站、农场仓库和附近村民的房舍里。

侦察连原连长刘贤优现任侦察科副营职参谋,指导员左晓映已调师教导队任副教导员,现任连长为潘启德,指导员白万明,副连长陈西友,副政指杨通平。不幸的是1980年12月6日,在苗皇帝山左侧“茅山”地域对敌实施抵近侦察中,副连长陈西友和班长胡国云触雷牺牲。

针对者阴山和苗皇帝山守敌的侦察活动将直接影响着部队未来拔点作战的成败,容不得一点马虎和懈怠。虽然遇到的困难和艰险不少,但为保卫边疆、为部队拔点作战胜利,官兵们竭尽可能地熟悉战场环境,毫不懈怠地侦察掌握当面敌情。按顾科长的话说:到了边境前线大家就一个心思,希望获得的情况越多、越明、越准越好,未来部队拔点作战就更有把握,也更能减少流血牺牲。用侦察兵小的代价换取部队拔点作战大的胜利!这就是侦察兵长年累月忠于职守的大局精神。

左曾庆国、杨子谦、王伟平和冯光明在马林边境

走出马林村两千米之外的山丫口,即可远远望见越军占据的边界骑线点苗皇帝山。传说明清时期有苗族首领曾雄踞山中自封为帝,此后人们便称之为苗皇帝山。

当前,苗皇帝山守敌为越南河宣省同文县军事指挥部所属的第1、2营,纵深部署有877团和炮兵25营,边防公安第1营等兵力。

苗皇帝山位于中越边境15、16号界碑之间,由明显的15个大小山头组成,面积约9平方公里。均为泥土混石山地,最大的山头约500平米,最小约70平米,顶部多为茅草与稀疏灌木。坡度30-60度,山间合水线处多有小面积灌木林。1921和1930高地为中越传统国界“经行线”,也是苗皇帝山制高点,比高为700米左右。经两高地向1821高地、大弄后山、1546高地、1693高地和向我方境内延伸的1808.4高地、1763高地形成“鸡爪形”的6条山腿。山形整体面向我方突兀陡峭、呈卧兽状,向敌方境内纵深则平缓延伸达数公里,可谓“头壮、身粗、纵深远”,经敌长年经营已经形成纵深梯次设防和前后呼应的坚固防御阵地体系。

4月15日,32师侦察队侦察连指导员白万明等诱捕到一名越军班长,对査证苗皇帝山军情起了重要作用。

能成功诱捕该敌也非一日之功,他们历经数月的艰辛走访、培养与待机,终于掌握越方因物资匮乏过境来寻求购物者中时有越方军、政人员混迹其间。侦察队秘密摸排、重点蹲守,最终由白万明带数名战士化装边民贸易,将敌诱至苗族民兵家中交易捕获。

初审获知该敌正是苗皇帝山守敌1营的班长,顾科长便亲带班长李伟等人直接将俘虏押送军区俘管所,经审讯对査证苗皇帝山守敌的阵地构成、兵力部署和主要火力配置以及纵深防御体系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982年5月,为完善未来作战方案,同时拟定拔除者阴山和苗皇帝山之敌据点的作战预案,王争军长等再次率有关处长先到金平与河口边境勘察,尔后去麻栗坡的杨万和马林战场勘察。

首长们经对者阴山越军据点及战场环境的勘察,在综合师前期侦察作战所获敌情后,王军长明确指示:未来对者阴山拔点作战要以“少用兵、用精兵、打歼灭战”的原则,由31师(欠91团),加强军炮兵团(欠一个营)完成作战任务。要求师尽快上报者阴山拔点作战方案,作好组织团、营指挥员(含军炮团)来杨万战场勘察的计划,参战部队要有随时行动的准备,现在就可以展开针对性训练。

到马林现地勘察后,军长对32师姚永富师长明确了准备适当时收复苗皇帝山的作战任务,同时传达“将于者阴山之后实施”的军区意图。指示32师动作可以缓一些,但也不能等,从现在起就要有所考虑和准备,战场勘察回去后可以先向军报告基本方案。

(三)老山方向侦察作战

1984年7月11日,军区向32 师下达了立即从平时转为战时的预先号令,要求部队迅速进至马关地区集结,第一梯队的开进出发时间不得迟于13 日零时,任务是:准备于老山方向加入战斗,打击可能突入之敌;适当时接替40 师防御。在董干、马林边境执行侦察作战任务的师团侦察分队,于本月15 日到马关部队集结地域归建。

1984年8月4日,师接手作战指挥权当日,军电报传达了军区前指8月1日指示:要求我师在査明当面敌情后要主动出击作战,或利用粉碎敌反扑之机、逐点对前沿敌占目标实施出击,以改善我防御态势,予敌以压力。

8月5日零时,军与14军战场指挥权交接之后,何副军长到师指挥所要求我师:一要立足大打早打组织防御协同。二是要计划用好火力打击敌方重点目标,没有试射过的火炮与目标要组织试射。三要狠抓阵地工事建设,首要的是加修观察、值班火器工事与掩蔽部。

当日黄昏炮兵某观察所报告发现敌人大口径火炮阵地,师长即令炮群130加农炮营给予打击,炮弹准确覆盖目标。次日,军通告经技术侦察获知:昨晚发射的20余发130炮弹全部命中目标,共毙伤敌24名,要求师对炮击单位予以嘉奖。

为落实出击方案,14日清早师参谋长带周永生参谋到扣林山主峰边防阵地观察老山侧后敌情、地形,在望远镜中发现有敌10余人在斜坡疏林中挖堑壕或掘迫击炮阵地,即让周参谋判定坐标、方位,再通过战场电话联系黎副师长。数分钟后几发炮弹落下命中目标,经报黎副师长准确命中目标,又连续两个齐射。

与此同时,为贯彻战区“要对敌造成恐慌,把紧张引向敌方”的侦察工作会议精神,师积极组织侦察分队加强渗透侦察与设伏活动。一是侦察连一个排在船头方向适当地域设伏,伺机伏击敌特工的同时也掩护了我主要防御方向阵地的工事构筑。二是94团侦察排为出击968拔点作战准备,主要侦察查明敌人阵地设防情况。三是渗透侦察,目标选在老山右翼17号高地方向,出去的距离可以选择先近点开展伏击、袭扰活动都行,但不能吃亏。五是由杨通平副指导员带领一直在老山右翼接合部活动的侦察连3排,在94团右翼阵地协同下继续负责师接合部间歇地的设伏和监视保障,同时做好对1044高地之敌实施袭击捕俘的准备。

9月12日接到通知:总部指示前沿部队要做到“不主动出击,不主动炮击,军内外报刊和通讯、广播电台不再报道战场消息,侦察分队也不出境活动,必须出境时纵深也不可太大”等。军区要求:当前主要以小炮与敌作斗争,大口径炮一般不射击。

1984年10月上旬,在老山防御作战中,不断发现敌于我前沿前多方向多处秘密挖掘交通壕。同时敌为掩护其秘密构工,也加大了对我阵地的炮击强度。虽遭我炮火打击但仍昼夜不停地隐秘掘进,进而发现敌交通壕几乎已与其浅近纵深地域形成网状连接。迹象判:敌人可能吸取其进攻与偷袭行动中、在展开和回撤时常遭我炮火大量杀伤的教训,是要改变战法使用“堑壕延伸式”战术。开挖网状交通壕利于敌兵力壕内隐蔽运动,以躲避、减弱炮火的地面杀伤力。同时利于秘密接近我方阵地伺机发起突然冲击,造成我措手不及。

10月24日13时左右,在541高地附近间隙地潜伏监视的侦察连指导员曾庆国报告:敌秘密进至我140、116号阵地百米外的山凹丛林中活动,疑似在挖壕构工,敌约30余名再到两高地之间的林内挖掘施工,并有数名越军向高地下方地域秘密探路排雷摸近。

师指即令曾庆国密切监视敌人动态,同时着手选择前出路线,作好袭敌捕俘准备,听令行动。

经研究决定:指派侦察科副营职参谋白万明立即前往541高地,负责前方的统一组织指挥;令侦察连潘启德连长带一个班随白万明行动;96团就近的140号和116号阵地的3连,派两个班、携两具火箭筒配属侦察连行动;师炮群6个连计划炮火听令,分别对138号阵地、黄罗、411高地等敌目标准备炮击,支援侦察连袭击捕俘战斗。

白万明等16时左右到前方,曾庆国带小分队前出到位时敌人已经离去。

侦察连官兵都经历过79年自卫还击战和边境侦察作战,有实战经验,所以见敌离去并未急于回撤,而是就地潜伏监视与秘密搜索。结果发现紧靠我侧山坡崖壁下有处刚掘出的洞穴,还藏有敌人部分弹药和构工器材。曾庆国令不要移动,不留痕迹,就地监视至天黑后前出人员才隐秘撤回。

他们把握住了侦察兵行动不达目的便不留痕迹,也不轻易惊扰敌人,以利再战的战术原则。

师长指示:继续实施“伏击捕俘”的战斗行动,连夜组织布置,天明前完成捕俘作战行动的一切准备。

前方,仍由白万明负责统一组织指挥。捕俘组:由曾庆国带领,再从侦察连挑选出排长2人,正副班长6人,战士3人,共12名官兵组成,担任前出伏击捕俘任务。火力掩护组:由潘启德负责率侦察连已在现地的人员和96团3连两个班(含重机1挺、40火箭筒2具)编成;接应救护组:由96团2连一个排担任;师炮兵群继续昨日火力计划的同时,122榴炮营重点向山凹出入口地域至138号高地和黄罗地域计划火力,主要打击凹地构工之敌和拦截增援与逃跑之敌,支援、掩护侦察兵伏击捕俘作战行动;白万明与参谋长直接电话通联,由参谋长统一指挥、协调侦察分队与炮兵和96团阵地之间的协同作战。各战斗单位天明前必须就位,并严守岗位,待机战斗。

25日拂晓,白万明报告:前出设伏捕俘组已经顺利到位,前方各战斗单位均已进入待机状态。炮兵雷世才科长报告已完成随时战斗准备。

10时过,白万明报告敌人出现。此后,陆续报告发现敌约30余名已经进入山凹地域开始构工。

10时30分许,白万明报告有两名越军持枪和铁锹脱离构工处,正在进入设伏区。

此时,侦察连排长孙万余和李方正、贾天权、田茂斌三位班长潜伏在背离越军弹药储藏洞穴最前端的位置,距敌构筑工事区域也就四五十米,但看不到越军挖掘地的现场。后面曾庆国等人和坡上的指挥与火力掩护组,通过林中空隙能不同程度观察到越军的构工场面。当有敌人脱离构工处向他们走过来时,曾庆国发出了约定信号,但不知道要过来多少人。

静静等待中,逐渐听到有脚步声走近,然后才看见俩名越军冒头现身,前后相距5、6米搜索着过来。孙万余紧盯着先头越军走过最前端灌木丛中的贾天全,走近李方正附近时便令实施抓捕!

李方正突然跃起,拦腰抱住敌人将其扑倒,孙万余跃起却被敌倒地瞬间绊倒,李不顾敌铁锹击打奋力与之搏斗,孙也急速翻身上前协力制服该敌。此时后敌见前敌突然被人扑倒,惊慌中正欲抬枪射击,被贾天全先敌开火、将其击毙!枪声惊动外面构工之敌,很快端枪射击着向伏击区扑来,被曾庆国等捕俘组其余火力阻截击杀,居高处的白万明也指挥各火力单位开火。

突然猛烈的火力将趋前与暴露之敌射杀,同时也完全将企图赶来救援之敌阻截在伏击区域以外。

贾天全毙敌后见我方火力对敌已形成拦截,也急速前来同李、孙、田四人协力将俘虏制服捆缚,迅速拖离伏击区。曾庆国指挥数人也奔来协助,众人奋力将俘虏拖拽着爬上我方高地,其余官兵交替掩护着也迅速跟随撤回。

十余分钟后敌炮兵才向我方阵地盲目炮击,但对伏击捕俘区域毫无威胁,反遭我炮兵火力压制。

此间,我猛烈的步、炮火力致构工之敌伤亡无数,也有效掩护了捕俘组迅速撤回。

当敌向我方炮击时,前出设伏官兵已经拖押着俘虏攀上了30来米的陡坡,安全顺利地撤回到坡上阵地。从抓俘虏、枪响,到前出人员撤回仅十余分钟。

12:45时,俘虏顺利押到侦察连驻地。

审讯得知:俘虏为敌第356师153团工兵连排长,少尉军衔,名叫陈清平,京族,初中文化,1979年当兵,1983年提干,越共党员。

俘虏供认说:身后被击毙之敌也是一个排长,中尉军衔。说他们到该地挖交通壕已有几天了,今天又随连长带30余名士兵前来继续挖掘。工间休息时连长让他俩过来看看准备要抵近开挖的路线,结果被俘了。

上级通告:该日战斗共毙敌47名(不含伤敌数),同时炮兵击毁敌迫击炮1门、高射机枪1挺,弹药所两处。

此战后的11月2日,经军委总部通令全军表彰称“老山前线陆军第32师侦察连,阵地前沿虎口拔牙,是一次十分成功的阵前捕俘战斗”等等,对此战给予了高度评价与褒奖。

战后,李方正、贾天权、孙万余、曾庆国记一等功,同时授予李方正“侦察捕俘英雄”称号;白万明、田茂斌等记二等功;李方正、贾天权破格提升为排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