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星期五文艺”360度解读诺兰《信条》

 星期五文艺 2021-01-16

文:taixugong

编辑:Mr.Friday

图片:网络

星期五言:如果你看完诺兰的《信条》后一脸懵,再或者干脆你中途睡过去了,千万别气急败坏,责任不在你!本人压根就没觉得诺兰算的上是好莱坞合格的编剧。换句话说,他的强项并不是讲故事!再退一步说,即便诺兰是个好编剧,在我看来,要把如此一个复杂的“时间”概念讲明白,那么电影150分钟的时长至少要翻倍。要知道,诺兰他弟弟、弟媳妇在《西部世界》上用了整整10集600分钟的时长,才勉强从“时间和空间”上绕了出来!

那么,如此一部“难看”的电影,为什么还能吸引本人呢?原因很简单:这位导演总能在时间概念上冒出一些奇思妙想,进而把一些不可能的悖论打包成故事做成电影。你若把他当成个拿科学哲学拍电影的导演,那真没什么好说的,可你要把他当成个借电影展现时间概念搞实验创作的理科男,那他还真能给你带出点意外!他就像哲学界的萨特——谁都知道他的文笔又臭又啰嗦,可谁都追捧他的哲学观点。

带着以上观念,我们再力图对这部正在国内院线上映的电影《信条》做它一番解读,解读分三部分:1.电影时间理论解读。2.电影结构解读。3.故事设计解读。

(注:本文有剧透,未看片先阅读会严重降低您的自我思考空间与乐趣)

一、电影时间理论解读

本篇开始前先声明,笔者不是物理学、哲学专家,拿不出什么数据和公式来。但这不影响我们的解读,原因很简单,《信条》里出现的时间概念,你几乎都能从诺兰过往的电影中找到。我们把他们分成四部分:

1、逆向理论2、平行理论3、穿越理论。再加上《信条》里新出现的一个:4、钳形理论。我们来逐一看——

1、逆向理论

这个逆向是时间上的逆向,等于说时间是倒着走的,举个例子:A、B对打,先有A倒下,后有B给了A一记重拳。这在现实中不可能发生,但在电影里就能做到,而且很简单:就是把“先因后果变成“先果后因演罢了!

来看诺兰2000年和他弟弟合作的《记忆碎片》:电影整个就是倒着演的——先演当下,再演前三分钟发生的,再是更前三分钟……电影就这样演到事发原点结束。换句话说大家就明白了:此片是先演一个结果,再到前三分钟找原因,同时再抛出另一个结果,随后到更早的三分钟里找原因。

如果你看懂了此片,便不难发现《信条》里大量地使用了这种时间逆向(先果后因)概念,只不过它是局部的,举个典型例子:电影女一号上来就告诉男主说她在度假时看到一个女的从船上纵身跳入了水中,那是已经发生的事情,却也是电影角色之后才会进行到的事情(先果后因)。

▲《信条》电影剧照,2020

再举一例:电影中反角(女主老公)上来是活着的,看完电影的人都知道他本试图自杀和世界同归于尽,结果他没死,这就说明世界被拯救成功了(注意这个结果在先)。

导演怕大家看不懂,还专门借主角的一句台词告知观众:是不是我们都还活着,就证明我们成功了!

2、平行理论

这个平行是时间和空间的平行。它在科幻片、记录片、科教片里讲的很多了。这在《星际穿越》里也有重点阐释。解释起来很简单:当我们坐在餐桌前吃一盘炝土豆丝时,可能还有另一个空间的我们同时坐在餐桌前吃一盘西红柿炒鸡蛋。这就是平行理论。

在《信条》电影中后段,游轮上出现了两个女主角,一个是带着孩子坐快艇离开的女主,另一个是跳水游回船上陪老公的女主角;电影中段女主老公要挟男主一场戏,一组办完事的人,一组还没办完事的人;电影结尾一个留在井下完成任务的蓝队尼尔,一个回到男主身边的红队尼尔……这都是平行空间。

▲《信条》电影剧照,2020

3、穿越理论

这点最好理解了,想想《终结者》之类电影就知道了:要么回到未来,要么回到过去。《信条》里的穿越自然是家常便饭了,但它和通常穿越片不同之处在于,它穿越的时间很近,这就造成了一个视觉识别困难——穿越双方长得太像了,你分不清先后!(要知道一般电影穿越动辄几十年,长达几百年,基本穿越后双方面目差异很大,目不相识)。

这种穿越模式在好莱坞用的很普遍,对电影结构影响也大,待会再说。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通常穿越科幻片都会搞出个花里胡哨的时间机器来帮助角色跨越时空,让观众信以为真。咱诺兰兄弟在此倒返璞归真了,直接上机器猫的“随意门”啦)

4、钳形理论

这大概是诺兰新发明的个词汇,是他关于时间的新的科幻尝试,同时也是电影最烧脑的部分(天呐,这哥们儿每天琢磨这些东西脑筋不得拧成麻花了)!

说实话,本人没太看懂他说的“钳形”原理,但这个原理在故事情节中起的作用是看懂了,笼统简练的说就是:

现在、过去(蓝队)、将来(红队)分成三波人马,一波闹事的,一波完成任务的,再一波打掩护的。

你能想象到吗,这四个时间理论被用到一部电影里能成什么样!我们来看诺兰是怎么把它们分配到电影故事线框架中的。

二、电影结构解读

我们把电影分成四部分——

★第一部分:

它是电影开端一小时多点,这一部分是最老套的好莱坞动作片模式了,总结四个字就是:游戏公关。来看——

男主先是发现那个逆向子弹是印度做的,进而跑到印度去公关军火商;攻下军火商后得知源头来自一个俄罗斯亿万富翁,进而又跑去英国攻富太太的关;为进一步接近富翁,他又去机场盗画;盗完画接近富翁后为拿到那个什么钚471(啊,本人化学不好,记不清)又去劫人家警车……

就这样,一路打来一路找,过了一关又一关,一个小时就这么过去了(另外一提,这重口味打斗音效配乐,把本人耳膜都快震破了)。

▲《信条》电影剧照,2020

注意,这一部分中出现了一些与后几个部分重合的情节,作用另当别论,但至少在这一部分这些情节主要是为主要的“公关模式”服务的(一小部分的作用是设置悬念,为之后做伏笔)。

第二部分:

这一部分从男主劫警车后,出现那辆倒开的SUV,进而展开一场车战开始,它是电影开始脱俗的地方,也是进入到诺兰风格的时候(当然也是某些人的睡点、尿点、刷朋友圈点)。

没错,这个时候导演开始真正玩儿开他那些“时间游戏”了!来看——

先是一波反角敌人躲在小屋里等男主去劫车抢东西,然后反角们穿越到劫车现场抢东西,于此同时,未来抢东西未遂的反角又把男主抓到小屋里,双方隔空喊话(对此导演还弄出个逆向语言),再之后又蹦出一帮来自过去的人救了男主,之后男主又穿越回劫车现场抢东西……

啊,各位善良的读者,你们蒙了吗,我是蒙了!但没关系,我们只要记住:这一部分导演在玩儿逆向理论,玩儿平行空间,玩儿穿越,就行了!

这部分截止于男主穿越后回到“现在,也就是男主车翻起火,一睁眼醒来裹在锡纸里,差点被冻死那个地方。

第三部分:

这一部分始于男主决定救中了逆向子弹的女主(Kat),为什么这么划分,是因为这个时候电影正式开始 倒着走 之前一个小时的情节了。我们看到这一部分几乎是把那场“机场盗画”的戏又演了一遍,唯一不同的是,未来的男主替代了过去的男主(或者说穿着防护服的男主替代了没穿防护服的男主)成了主角。

▲《信条》美国宣传海报

这部分从科学的角度说是时间逆向,但从电影的角度,说白了,就是对前面设置的悬念包袱做解惑(说实话,这点得佩服诺兰的科幻、科学障眼法)。

第四部分:

救完女主角,就到了最终对决的阶段了。通常好莱坞大片会让这个最终对决发生在主角和大 Boss 两个人身上,可《信条》就有点复杂了,它是兵分两路:

一路是女主去拖住自己的老公,让他不要自杀。

另一路是以男主为首的人去井下阻止那个什么“算法”。这些科学的专业术语以及理论知识笔者记不住也搞不清,但大家只需记住一点:这两拨人都是去拯救全人类的,就行了。

这部分的两路人马本来对观众应该是清晰可见的,眼发蒙的人往往是被那些什么蓝队、红队、过去、现在、钳形、逆向给搞晕了,没办法,导演一辈子就喜欢玩这个时间游戏。

如果非得在这四部分里再塞进一部分的话,那就是第一部分之前的开端戏了(剧院枪战戏),这是所有好莱坞动作大片都不可或缺的开端吸眼球部分,5到10分钟,不在话下。

三、故事设计解读与电影评价

好啦,说到此,我们再来评评诺兰这部《信条》。当然我们的评价是从电影故事角度来谈的。(我想没几个人是抱着“时间理论”这个科研项目去电影院看电影的吧,也没几个人是研究时间哲学的专家吧!

而从讲故事的角度,个人认为,《信条》这部电影是不成功的,原因有三:

首先,牵涉如此大量物理学、哲学以及悖论的电影,被压缩成150分钟,对普通观众能不混乱吗,能不烧脑吗,能不催眠吗。即便它被转化成具象的故事情节以及直观的视觉特效,那也得做出大量的伏笔与铺垫,那需要时间。(《银翼杀手2049》甚至在电影上映前做出三部短片来对电影进行补充说明,这片姑且还没那些复杂的科学理论)

其次,我总认为诺兰在电影中表现出的智商与情商是失衡的,这种失衡导致了很多情节上的滑稽以及逻辑上的不严谨,比如说男主为去印度见军火商一面,又是弹射又是趴房子又是蹦极跳楼的,结果呢,之后的戏份告诉我们,这本是散着步走着路就能跟军火商搞定的事儿;比如说女主这种富太太、高智商女,竟是怕卖给丈夫假画,被丈夫报警被警察叔叔抓,而常年受丈夫要挟凌辱

再比如说男主都说了办事情不想弄出太大动静,结果为去机场偷一幅画是又炸飞机又抛金砖又毁房子的(结果还没搞到画)……

类似这种高智商低情商的细节在电影里随处可见。这些东西滑不滑稽先不说,重要的是它让故事的戏剧张力显得松散,让各个小段落上的故事情节之间逻辑关联性显得不那么严谨,它对观众的一个直接影响便是让其走神,前后段落脱节。

再次,智商与情商的失衡导致了动作戏与感情戏的失衡,整场戏看下来,你会发现这部电影几乎没有你喘息的时间,你的眼睛始终是被快速的剪辑和快速的摄像机运动牵制着,你的听觉几乎是被那些强烈的动作、枪战、爆炸音效包围着,如此,两个半小时下来,你的视觉和听觉能不疲劳吗!(这里面应该也有导演舍弃情戏,压缩时间的考量,毕竟150分钟对正常商业电影来说也不短了。)

再再次,诺兰玩够了时间游戏,它终归还是会回归到维护世界和平、信条、爱这类大俗的美式主题上,他不像塔可夫斯基、库布里克那类导演,借科幻概念和故事去引申哲学,更不会像特瑞·吉列姆那种个性导演去把电影结局做成开放讽刺式。

▲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

不过,喜欢诺兰也好,不喜欢也罢,美国电影导演的风格终归是相对多元化的,好莱坞能容忍一个在动作片里又哭又闹的文科生李安,就更能容忍一个借电影玩时间游戏的理科男诺兰。

重要的是,我们喜欢它,便能说出它的优点,不喜欢他,便能点出他的不足,这才对我们有意义,不是吗?


▼▼▼ 往期相关文章,你可能会喜欢:

 那些时间错乱的烧脑电影,你敢挑战吗?

 终极烧脑电影《穆赫兰道》深度解析

 结构读懂电影:《看不见的客人》深度解析(一)

 这是知识分子向中产宣战?《看不见的客人》深度解析(二)

 “电影发展史”即是“电影空间的扩展史”

 你攻关来我谈情:谈漫威大片《绿巨人》《无敌浩克》的差异

如果你觉得与主流格格不入

如果你渴求真理

关注我们

▼▼▼

▲▲▲

所有文字均为本公众号独家原创,未经允许不得复制转载

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