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郁土:谈文化基因

 郁土 2021-01-16

喜欢请点标题下方蓝字“郁土”关注

人、动物、植物是大自然演化之结果。人只不过是一基因机器(道金斯语)。如此说来,各个民族的文化中,包含着其独有之文化基因,而国家只不过是部民族文化基因的遗传机器而已。一个个人消亡了,而文化基因永存;朝代轮番更替,而文化基因永存!

章太炎先生认为,民族文化之要素不外言语、风俗、历史三者(据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这仅仅是表面现象,而其深处之核心要素,则不外宗教与文化,以欧美诸国为例,则其共有之文化基因为古希腊之理性与基督教之一神、博爱。民族而有昂格鲁-撒克逊、法兰克、日耳曼、斯拉夫等,国家则大大小小几十个,但其文化基因则不外这两者,在不同的时代,因不同之地理环境、天气因素等,从而造就出不同的民族国家。就像是人类的基因一般大同小异,而有白人、黄人、黑人、棕色人种等一般。而吾中华民族之文化基因,则不外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及后汉时加入之释教等。其具体之演化过程,请容我慢慢道来。      

据生物演化论理论,则地球之开端为一池太古浓汤,浓汤中,只有无机分子,在闪电等外界刺激下,而转化成有机分子(已在实验室中证明),然后最低等之生命现象出现,进而一步步演化成植物、动物等,最后成就今日之纷繁复杂之世界矣。照此理论,则五帝之前,中原大地为中华民族之浓汤时代无疑矣。至五帝时,则在外界之刺激下,浓汤中涌现出黄帝、神农氏、颛顼、帝喾、尧、舜、禹等有机分子(亦即部落首领),这些有机分子一步步演化,然后而有夏、商、周。至春秋战国时,孔子横空出世,同时而有老子、墨子等,然后,吾华夏民族之文化基因正式成形,这便是讲求仁恕、民本之儒家,讲求兼爱、非攻之墨家,讲求无为之道家,讲求爱己之杨朱,尊君严法之法家等。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不过是这些基因之载体而已。同基因之演化一样,文化基因之演化也有渐进与突变、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之别。当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则上述基因皆为显性,它们争奇斗艳,在齐、楚、燕、赵、韩、魏、秦等不同载体身上,发挥着不同作用。基因为求各自之生存,而进行着残酷之竞争,那些基因之代言人,如孔孟之周游列国,老庄之隐居,墨子之摩顶放踵以利天下,李斯、韩非之客秦等,正因其激烈竞争,这些基因便也很快发展壮大。当此之时,正吾华夏民族光辉灿烂之际也。

然后,晚出之法家基因占主导的秦国胜出,然后汉代秦立,至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至是,君主专制、一统天下之国家出,含有仁恕、民本思想之儒家基因,在大一统君主专制统治要求下,发生基因突变,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变为“三纲五常”,原来的君要像君,臣要像臣;假如君不像君,则臣也可以不臣,却突变为尊君而贬臣,自此,本来君臣、父子双方都有的权利与义务,变成君、父只有权利而不用承担相应之义务,而臣、子则无权利,只有义务。至于孟子的“民贵君轻”,则被弃之不顾。至此,儒家文化基因发生变异。讲求兼爱、非攻之墨家基因则隐而不彰。法家、道家基因,也变异以求适应社会之变化。与其说是这些文化基因导致社会演变至此,到不如说是社会之外部环境演变,导致基因发生变异。

墨家自此成为隐性基因。儒家之基因则发生变异。华夏民族由春秋战国之列国竞争,而变为大一统之国家,从而导致上述文化基因渐渐归于无用武之地,从而慢慢丧失活力,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华文明已经落后于印度文明(周有光语)。而文化又是流动的,高出的印度佛教文化,经西域而传入中土,而以玄奘为代表的文化使者,也前往印度取经。于是,中华大地就又出现了一个全新之基因——佛教文化。此一外来基因,与原有之基因,尤其是儒家、道家文化基因,发生严重冲突。冲突过程中,佛家文化基因为求站稳脚跟,不得不本土化,禅宗便是好例。而儒家、道家之基因,在外来基因冲击下,又一次发生变异。道家披上了宗教的外衣,而儒家文化基因之变异,则有讲求心性的宋明理学之诞生,至明王阳明心学出,一反汉代以后儒学为君主专制所用,桎梏人心之弊端,而有解放思想的主张。然明清两代,君主专制到达极致,孟子的民贵君轻说既遭朱元璋扼杀,清代的大兴文字狱又进一步桎梏人们的思想。则儒家的仁恕、民本之因素,也丧失得差不多了,先秦充满生命力之文化基因,至此丧失殆尽,所有者,只剩下了一些披着儒家外壳之僵死理论罢了。吾炎黄子孙,在异族统治下,则道德、文化、生命力一点点丧失,几乎不成人样了。

所幸此时海运大开,西方文化之优秀基因在坚船利炮之掩护下,敲开帝国的大门,涌了进来。这些活蹦乱跳、充满生命力之文化基因,令我们趋于僵死之文化基因疲于应付、难以招架,虽张之洞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也终归无用,挽救不了大清王朝灭亡之命运。这个野蛮、腐朽之王朝载体灭亡了,吾中华文化原有之儒家、道家等文化基因才有可能重新复活,恢复生机。正如一个人死了,但其身上已存活了几百万年的基因还活着一样,清朝虽然灭亡了,富有仁恕、民本思想之儒家基因却并未死去,也不可能死去,除非中华民族灭亡了。只要中华民族存活一日,这些基因就会存在一日。事实上,在清末时,就有人编辑《孔孟心肝》一书,借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来反抗清王朝的统治。但有人不明白文化基因演化之原理,而提出“全盘西化”之主张,试问,一名黑人死去,他身上的黑种人之基因,能一下子变成白种人的吗?文化基因之演化亦如此。只能说,满清这个保存中华文化基因的国家机器衰败覆亡了,但中华文化基因却因此获得了新生。

正如一千多年前从印度涌入中土的佛教文化一般,西方优秀文化也涌入中国。其基因中之成分——自由、民主、科学、理性、基督教是我们固有文化中所欠缺者,正如当年的佛教进入与儒家、道家发生碰撞一般,这一次也不例外。虽有人喊出了“全盘西化”,那是因为他不明瞭文化基因演化之过程。一种基因,可以发生渐变、突变,但只要其宿主不消失,它就永远不会死亡。同理,只要中华民族这个载体一日不消亡,则儒家、道家等文化基因就不会死亡。当然,在外来强势文化基因之冲击下,儒家基因几乎有些立不住脚。但很快,那些走出国门去留学,学贯中学的学者就发现,任是自由、民主、科学、理性等外来基因如何强大,但它们并不能改写甚至消灭吾华夏民族固有之儒家文化基因,充其量,清除掉自秦汉而来的历代统治者强加给儒家的三纲之桎梏,而露出其仁恕、民本之固有特质,从而令这一古老基因重现光辉。事实也正是如此,像陈寅恪、周作人、萧公权、王元化诸人,就都认识到此一问题。诚如知堂所言,“中国的思想本来是好的,可以乐观的,第一是利人,讲仁,讲忠恕,要使大家安居乐业;第二是讲实际,不讲玄虚,死后如何,永生如何,天堂如何,一概不问,只知道现在生活的几十年中好好的过活;第三是讲中庸。中国的思想就是很平凡,可是经过考试制度之后,中国的思想变坏了,我们要补救他……必须首先将固有的精神思想健全起来,然后再用科学方法选择西洋文明的优点输入进来,这才是好的办法”(《中国的国民思想》)。

国父孙中山先生倡导“三民主义”,他自述自己思想之来源,“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是什么?中华民族固有之文化基因是也。“民族思想吾先民之所遗留,初无待于外铄者也。余之民族主义,特就先民所遗留者,发挥而光大之,且改良其缺点”(《自传》)。“中国古昔自唐虞之揖让,汤武之革命,其垂为说者,有所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有所谓闻诛一夫纣,未闻弑君,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矣”。萧公权先生介绍道,“先生在《民族主义》第六讲中极言吾国欲图自立,必须恢复民族固有之道德,固有之智能与乎固有之政治哲学”。他盛赞中山先生“之政治思想会通中外,融旧铸新。采中国固有之原理为基础,以西洋现代之实学为内容。惟能融旧,故吻合于国性民情。惟能铸新,故适应现代之需要”(《中国政治思想史参考资料绪论》)。孙中山先生在其建国实践中,于自觉不自觉中,重视吾中华文化基因者如此。

于此吾可断言:中华民族一日不亡,则儒家、道家等文化基因便一日不会消失。

O一七年七月三十日上午

O一七年八月六日上午改

(特别鸣谢 照片拍摄 段增勇)

郁土微信相关文章

————————

郁土:道德之破坏与重建

郁土: 生物演化与社会进步

郁土:驳“儒教的下跪制使大清愚腐穷”

郁土:《孔孟心肝》及其他

郁土:拍马与骑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