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来自李晓东先生的《日涉居笔记》之二十

 乡风儒语 2021-01-16

三    坔    夜   话

一方水土有一方文

 这里是《三坔夜话》,李老师斯时乡轩临窗,于此跟你诗词吟哦,抒怀述志,漫笔人生,点情碰心,说故事,聊语文,话庄道巷,谈古论今,...... 

编者微语

我的微友 李晓东,笔名东方木,江苏省泰州市人,现为江苏省泰州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作家。其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艳遇”三部曲《青桐时代》《紫檀时代》《白槐时代》,《透明色》,随感录《润玉流翠》。2018年3月,其长篇小说《千雪柏》又出版问世。晓东不仅善写,而且善画,笑称自己画画与写作皆为业余涂鸦,由此让胸中丘壑腾起雾霭烟云、烟火日常泛出灵动生机,便觉日子也变得可亲起来。是的,他的画作少匠气,一派洒然天真,却令观者玩味于心;他的文章清新、朗然,亦如其画,生活气息扑面而来。这,大概也正是我喜欢并欣赏晓东的画与文的原因。不久前,晓东开始写他的《日涉居笔记》,每发其章,我都读之细品良久,都感其写景语皆为情语,而不由沉醉其中;于是乎征得晓东同意,决定在本公号连载他的《日涉居笔记》。“日涉居”是晓东书斋名,取之于陶潜“园日涉以成趣”之句,诗意也。《日涉居笔记》亦诗意也!晓东之画亦诗意也!现特将晓冬其文与之其画连发于此,以飨诸君!

日涉居笔记

李晓东(东方木)

上个月的某一天,似乎下过一场小雪,竟让凤城人几乎都成了诗人。不过去年倒是下过一场大雪,那天晚上,我撑着伞,迎着漫天飞雪去三水湾赴宴。

        三水湾被大雪覆盖,我故意绕至凤城河岸,远眺对岸的望海楼。璀璨的灯光将望海楼映衬得金碧辉煌,如若仙境。饭后,走过繁花里,却让我驻足良久。据说这是一家主题餐厅,出入者皆少男少女,我辈年事已高,很自觉地将自己排斥于门外,但仍欣欣然有所依恋,依恋的是门外的风景。东侧搭一茅草屋,无人居住,是个道具,却让人浮想联翩。银白的雪盖在屋脊上,屋前的树木和花草也沾满了雪,通往餐厅的路也积满了雪,雪地上留下了杂乱的鞋印;隐隐地听见餐厅里传来绵柔的乐曲,仿佛一缕幽香飘然而来;隔着窗户,能够看见里面灯火通明。

        有灯火的地方必定是温暖的所在,这又让我想起那天在税东街的京都羊肉馆。同样是有雪的夜晚,靠着北窗而坐,窗外除了烤羊肉串的摊儿,只剩皑皑白雪。但我注意到了屋檐下挂着的红灯笼,在风雪中摇曳,似乎带着某种启迪。曾经在《微世说》一书中写到:“夜晚看到红灯笼,便觉得很温暖。如果在心里将它点燃,你的生活就会如花一般的灿烂。路漫漫其修远,几度风雨,几度悲欢,几度艰辛,几度期盼。点心灯一盏,与岁月相伴,怀揣美好,砥砺而前。”

        更让我难忘的,是十年前的那个夜晚。雪大得让人怀疑不是身在凤城,而是身在北方。平川先生的女儿上高三,学校的期末考试才考了一门,那雪便铺天盖地,笼罩全城,学校只得提前放寒假。他女儿兴奋地说道:“知道幸福迟早会来,但想不到来得这么快。”所有的学生油然而生越狱成功的那种极度的快感。

        当晚,平川先生、立群君、桂荣君、宜保君、周宁君、铁军君、钱俊君、笑堂君踏着厚厚的积雪,不邀而至,豪饮于日涉居。诸君仰观雪花之大,俯察酒食之盛,游目骋怀,畅叙幽情,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酒酣,见窗外飞雪依然,诸君拥至门檐下,诗兴舞蹁跹。

        宜保君先抛砖一首,其诗曰:“常去日涉寻温馨,先生好客赐佳茗。偶遇伟兄风流韵,谈笑鸿儒话白丁。门前花草枝条盈,暗生新蕾盼春行。海草金陵思归乡,一樽还酹江月情。”诸君遂纷纷赋诗,有诗曰:“屋顶积雪未消融,佳节祥和日渐浓。廿四季节轮回转,冬去春来入画中。”又有诗曰:“酒入柔肠诗意浓,诗书入画怡情中。难能日涉群友聚,亦词亦句情谊重。”又有诗曰:“日涉居内聚群儒,酒至酣处飞青蚨。闲来饱墨书一帖,醉卧红尘入东吴。”又有诗曰:“半寒半雪半掩门,碾冰为心泪断横。闲来赏花意欲饮,借的新酒寄挽情。”又有诗曰:“天阳花园日涉居,诗人学子常常遇。小酒怡情谈人生,等待新地再去叙。”又有诗曰:“酒至酣处将诗造,还望诸君切莫笑。遥忆日涉风雅聚,再饮三樽仰天啸。”又有打油曰:“今天手气不佳,红包倒数第二。酒多已喝不下,突然诗兴大发。”又有打油曰:“群里写诗忙,自己好紧张。老师奖红包,羞愧腰包藏。”又有打油曰:“少年本轻狂,弹指鬓染霜。兄弟共举杯,日涉诉衷肠。”又有打油曰:“老师偷懒不学习,花天酒地吃筵席。日涉居内无书声,如何效仿刘禹锡。”

        是夜,雪终未停。诸君意犹未尽,于是,添酒回灯重开宴。好酒既已喝完,只得喝荞麦酒了。这种酒口感不错,甚至带着几许香甜,但后劲大,喝多了,大醉三日而不醒。

         子夜过后,雪犹稠密。诸君作揖而辞,一路踏雪而去。杯盘狼藉竟无意收拾,乃独坐于日涉居,唯灯伴我,静观窗雪。《诗》曰:“夜如何其?夜未央。”天正寒,夜未央,酒皆尽,茶已凉,人无眠。把酒言欢是世俗的一道风景。酒乃俗物,却能让人飘飘欲仙。在入世与出世之间,更多的人选择了入世,这符合人的本质需求。

        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有句名言:“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这可能是栖息于世间的人们最理想的人生境界,同样,也是最难达到的人生境界。

        芸芸众生,你我皆俗人。即便是圣人孔子也不能免俗,他公开宣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意思是,不论是谁,只要送十块腊肉以作学费,俺就收他为学生。只可惜他班上的学生高考成绩很一般,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一本率低得可怜。当然,孔子是个的的刮刮的“入世者”,所以周游列国,仁爱天下,却到处碰壁,吃尽苦头,人生比较的失败。“千年老二”孟子被誉为“亚圣”,他的嘴皮子可厉害了,在君王面前侃侃而谈他的“仁政”思想,说得唾沫星儿溅溅的。君王听罢,当即秒赞曰:“善哉善哉,此言得之。”可是第二天照样出兵打仗。

        庄子似乎让人刮目相看。他的思想核心是所谓的“清静无为”“无为而治”,所以,我们眼中的庄子,仿佛是个整天躺在自家门口的石头上晒太阳、睡大觉的懒汉子。他在《逍遥游》一文中写道:“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意思是,道德修养最高的人能顺应客观,忘掉自己,“神人”没有功绩心,“圣人”没有名望心。这似乎就是传说中的“出世者”的最高境界。其实,庄子也达不到这样的境界,他也是个俗人。为了能存活于世,他卖过纯手工制作的草鞋,是有史可稽的中国最早的个体工商户之一;他曾因为穷得揭不开锅,硬着头皮去向监河侯借些小米以果腹;为了养家糊口,他打通关系,谋到漆园的一份差事。后来,渐渐地有了些名气,楚威王主动找他,邀他做大官,还带着厚礼,可他婉言谢绝并辞去一切工作,回老家看书写文,不问世事。

        中国古代的文人有个通病,总是在入世与出世之间徘徊不定。即便放弃名利,归隐于山水田园,也不能让自己那颗浮躁的心平静下来,总会在他们的诗文中露出破绽或出现穿帮,隐约地、羞涩地、曲折地流露出“居庙堂之高”的愿望。另一位唐代诗人王维,置身于李林甫专权的险恶环境下,也选择了半官半隐的生活。他竟然违章修建了一座幽静的别墅,即著名的“辋川别业”,与三五好友一起修身养性,且把大部分精力投向参禅修道之中,自然也写出了若干首的田园诗。但王维的田园情怀,与陶渊明和孟浩然均不同,属于贵族公子式的把玩欣赏。他既不缺钱,也不缺地位,唯一缺的只是心灵无所寄托。他的田园生活,既不是陶渊明般的参与者,也不是孟浩然般的旁观者,而是吃饱了撑的转转逛逛,高雅一点地说,就是欣赏者,就是为了修身养性,聊以自慰。所以,他始终过着“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那样的田园生活,但这个“家童”却始终提醒着,他只是一个置身于田园的游客,一个向往田园牧歌式生活的达官贵人。

        其实,“入世”是一种生活状态,“出世”是一种生活境界。即便是今天的人们,也跟古人文人一样,在二者之间动摇不定,甚至迷惘而失落。不过,寻常百姓的寻常生活总能激活我的灵魂,以为深刻凸显于清浅,复杂止步于简单,伟大孕育于平凡。

        我见过这样的情景:秋日的早晨,一老者垂钓于鼓楼桥的桥孔下,桥孔宽敞,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桥上车来车往,不远处的坡子街广场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我见过这样的场景:夏日的黄昏,路边摆一小方桌,置一爬爬凳,桌上酒一瓶,杯一只,咸鸭蛋一枚,油炸臭干一碟,饮者打个赤膊,哼着小曲儿,凉拖鞋开了裂;路上车水马龙,邻家的狗狗来回踱步,不远处有两个人在努力地吵架。他自顾呷酒,悠悠然。

        别忘了自然,自然从来都不亏待我们,所以我见过这样的风景:天德湖,秋芦亭亭于汀渚,点点芦花就象仙鹤的羽毛飘洒在半空中;很多灰喜鹊在芦苇丛中穿梭不已,鸣声啾啾,追逐着碧波细浪;芦花若雪,离云最近,与月相望,随风而舞,却不舍脚下的脉脉流水。世俗的魅力就在于,当你融入其中并学会品味的时候,你会觉得日子如行云流水般地轻松自如,无需刻意,无需寻觅,无需打点,灵魂便得安宁,精神便有寄托,情感不再无依。最真实的人生,平淡而坦然,亲切而暖心。

        所以,常常去菜场,每一种蔬菜都带着泥土的芬芳、河流的灵动和天空的明朗。缤纷是自然的长相,鲜嫩是自然的抚养,美味是自然的酝酿。

        所以,常常去老巷。每一条老巷都珍藏着往日的故事、从前的模样和温馨的时光。我读懂了瓦檐下麻雀的叫声,我摸到了破旧的青砖上收敛着的清凉,我听到脚下的石板上传来的悠久而厚重的回音,我站在老木门前聆听关于历史或传奇的生动细节,我寻找着荷杖老者留下的的脚印。巷外的街头依然喧嚣,巷内的我心如止水。

        所以,常常去东城河边。我熟悉了五十年。我认识河岸的那几棵老树,蝉隐在树上,我躲在树下,听蝉;我知道东岸的果场,盛夏的桃子又大又圆,比蜜甜;我喜欢曾经的那几条小木船,泊在岸边,或者荡在水中央,夕阳照着渔夫的脸。站在东城河边,望着波光粼粼的河水,我懂得了“逝者如斯,不舍昼夜”,懂得了“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懂得了”柔而克刚,静而印物,动而能变”,领悟到了水之不争功,不诿过,尽在它的浩淼、包容和流淌。

        午后的阳光抚摸着茶桌,茶香呼唤着思绪,思绪偎依着阳光。

        我又想起冬梅。(待续)

有你需要的内容

洗澡

李老师邀你聊语文

归来/打油诗四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