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主要是脏腑经络遭受致病因素侵袭,致气血运行不畅,阴阳失调引起。针刺治疗是在明确辨证前提下,通过补虚泻实,疏通经络气血,使脏腑阴阳调和而获效。 脏腑经络均各有司职,故针刺相关经穴,能直接调和相关脏腑经络气血,但不同的刺法,却具有相对独特的疗效,故古代医家有针下“针游于巷”及“气至病所”之说。但古籍有关“导气”操作欠详,教授通过长期临床探索,初步总结了导气操作手法,分为循经远端导气与局部辅助引导经气,具体如下: 一、循经远端导气 进针针下得气后,稍提针,针尖朝病所,若导气上行,逆时针捻转270°,速回还反复运针,导气上行。若导气下行,针下得气后将针尖朝下,顺时针捻转导气下行。 当针下导气至适当部位后,则可施用补(或泻)手法。 二、局部辅助引导经气 在一般情况下,取穴与刺法合度,针下可出现针感,或向远端扩散“针游于巷” ,针下得气敏感者较明显。若患者病久体弱,气血虚,针下气至迟而弱,则可采用引导经气法。 1.沿经循按调气 术者用指沿所刺经循按(导气上行则从针处向上循按,下行则从针处向下循按) ,或用艾条温灸。 2.关闭引气 导气上行用押手紧按针后处经穴,反之则按针前处经穴,引气下行。 针刺是按照病情辨证施用补泻手法,而针刺是通过疏通经络气血,调和阴阳平衡而获效,故古人特别注重针下“气至有效” 。华佗刺法更进一步提出针感向远端扩散的“针游于巷”以加强疗效。个人体验如针下得气后施用导气补(或泻)手法,宜尽量导气“过关” (如指痛刺外关导气过“腕关” ,肘疾刺手三里穴过“肘关” ) ;刺局部穴位(如肩疾刺肩髃,针下气扩散至肩周;如胃脘痛刺足三里导气过膝抵腹)达“气至病所” ,更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数年前陈教授应邀美国讲学期间,加州医院一急诊科医生因过食生冷突发腹痛、恶心,邀诊治:患者女性, 40岁,症见患者神情痛楚,面色无华,以手按腹,呻吟呼痛,伴时恶心。既往无胃病史,腹柔喜按,脉细数,舌淡苔白腻。 症脉合参:寒冬劳倦,正气本虚,复过食生冷之品,寒滞胃脘,胃气失调而成病。诊为胃脘痛。 取平卧位刺足三里(右) ,进针4分许,患者则感下肢穴周上下麻痹感,行关闭导气法,患者诉针下现“气泡”状上行至腹,继用平补法捻转运针,则感微温,腹痛顿失。留针20分钟退针后,患者神情喜悦,活动腹无不适,症平矣。 |
|
来自: 鲶鱼上画壁 > 《非主流针灸(武耀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