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军使出损招,战士偏偏不服,凭一门绝技成为一等功臣

 史说新域 2021-01-16

1952年2月,志愿军将美军赶到了“三八线”以南后,随即转入了战略防御。敌我双方以“三八线”为界相互对峙着,最近处相距只有二三百米。

美军面对英勇善战的志愿军,志愿军经常三五成群,利用夜暗的掩护,悄悄地摸到敌阵地,出其不意地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有时还抓几个俘虏回来。

此举让美军不堪其扰,一到夜间就提心吊胆。为了对付志愿军的夜袭战术,他们就在阵地前埋设了大量的地雷。

这些地雷形形色色:有拉发的,人员绊到拉线地雷就爆炸;有压发的,人员踩到地雷上地雷就爆炸;有压拉两用雷,绊到拉线或踩到地雷上地雷都会爆炸……

美军使出损招,战士偏偏不服,凭一门绝技成为一等功臣

其中最厉害的要数跳雷了,发火后雷弹即跳到空中3至5米的高度爆炸,产生数以百计的破片,对人威胁很大。

美军使出的这个损招,还真给志愿军出了一个不小的难题,使部队的夜间行动受到了限制。

美军官兵似乎松了一口气,以为从此可以高枕无忧了,夜间的阵地值班也都到工事里去值守了。

在开城前线195高地南侧执行防御任务的志愿军第六十三军一八九师五六六团一营三连班长姚显儒看到这一情况,心中异常着急。对于美军使出的这个损招,他偏偏不服!

姚显儒是一个全连公认的能人,不但能熟练操作各种步兵武器,还会修理一些装备,就是连里的报话机、电话机这些洋玩意儿,他也能摆弄一番。

美军使出损招,战士偏偏不服,凭一门绝技成为一等功臣

可对于美军地雷,他只在集训队里听过一次讲课,还从没有实际操作过,心中无底。可他还是决定要找出对付美军地雷的办法。

经过连长批准,又做了一番精心的准备之后,二月下旬的一天晚上11点半,姚显儒带着全连指战员的期望出发了。

接近敌阵地后,他边匍匐前进,边用手轻轻地向前探索。他深知这是与死神打交道,任何不慎都会招致严重后果,因此再三叮嘱自己,要小心再小心。

突然,姚显儒的手指碰到了一根拉线,他断定这是敌人拉发地雷的绊线。他是又激动又紧张,那颗心几乎提到了嗓子眼里。

美军使出损招,战士偏偏不服,凭一门绝技成为一等功臣

他镇静了一会,然后沿着拉线向一端摸去,在两三米处摸到了一根木桩,拉线系在这个木桩上。

他又顺着拉线向另一端摸,大约在5米处摸到了一个圆柱形的物体,顶部有一个指头大小的装置,拉线就系在它的上面。这是引信!

姚显儒记得在集训队听教员讲过,捏住了拉火栓就等于扼住了死神的咽喉,再把保险丝插到拉火栓下面的小孔中,这个地雷就失效了。

不得不承认,某些人生来就拥有某种天赋,比如姚显儒似乎就是为排雷而生。他第一次出手就成功了,这颗跳雷成了他的战利品。

在接下来将近两个小时内,他尽情施展排雷绝技,一共排除了17颗各种各样的地雷。

美军使出损招,战士偏偏不服,凭一门绝技成为一等功臣

第二天,姚显儒利用带回的这17颗地雷做教具,开始在全连传授经验和要领。

连里还组织了排雷对抗赛,即一个班设雷,另一个班排雷。全连很快就学会了排除美军地雷的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姚显儒又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来个地雷搬家,把排除的地雷再埋设到美军阵地中。

这个想法得到了全连一致赞同。连长从全连挑选了五个胆大心细的战士,组成了一个“地雷搬家小组”,由姚显儒任组长,执行第一次地雷搬家任务。

由于长期与敌人对峙,对敌人的活动规律、行动路线都很清楚,所以“搬家方案”很快就制定好了。

美军使出损招,战士偏偏不服,凭一门绝技成为一等功臣

在一个没有月光的夜晚,小组悄悄进入出发位置,仔细观察敌人的动向,当确信敌人已经进入掩蔽工事睡大觉之后,便出发了。

一切按计划进行,每个人排除了10至15颗地雷,然后又悄悄地将这些地雷设置到了预先确定的地点:敌掩蔽工事附近、经常行走的小路及其它经常活动的地方。

他们一共设置了50多颗,并于凌晨3点神不知鬼不觉地回到了自己的阵地。

“搬家小组”辛苦了一夜,回到阵地后连长催他们回掩蔽部休息睡觉。可是这个时候谁能睡得着呢,都在等着看一场即将上演的好戏。

天刚蒙蒙亮,一名美军士兵披着一件大衣,从掩蔽工事中钻了出来,刚走了几步就绊上了姚显儒他们设置的跳雷拉线。

美军使出损招,战士偏偏不服,凭一门绝技成为一等功臣

只听一声巨响,这个倒霉蛋还没有弄清是怎么回事,就已经被炸飞了。

其他的美军听到爆炸声,都以为志愿军进攻开始了,个个像惊弓之鸟,抱着枪就向堑壕跑。不料又先后触发了十几颗地雷,死伤一大片,阵地一片鬼哭狼嚎,乱成了一锅粥。

隐蔽在志愿军阵地内的“搬家小组”成员,亲眼目睹了他们自编自导的这出好戏,个个心花怒放。

在朝鲜战场上,姚显儒凭借排雷这门绝技,先后曾将400多颗地雷“搬家”,战果辉煌。为此被志愿军领导荣记一等功,并授予“二级扫雷英雄”光荣称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