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消防中队那些事

 李雨航的图书馆 2021-01-16

2018年通知换装那晚,我们中队干部当场就炸了:“以后可就难管了,都不是兵了谁理你,大不了脱衣服不干了,你能把人家怎么样!”我自己也一边盘算一边附和着“以后怎么搞?严了吧,新人肯定受不了,人家是来工作的,不再是当兵讲奉献了,松了吧,队伍又会丢掉战斗力。”几个围在一起讲了半天难处,“小木屋”在地上碰的“咣咣”的响,可谁都说不出个法子和思路来。

2018年4月5日凌晨三点,八一棚户区的一场火灾给了自己一记耳光。当时我让装备技师韬子跟着我先进去侦查火情,突然就听韬子喊了一句“我操!有液化气!”,当时我还纳闷儿,这里都已经不让人住了,哪来的这玩意,而且刚户主当着公安的面再三保证这里没人使用,紧接着我便看到火苗已经烧穿了房顶,我们沿着墙在水枪掩护正准备找液化气罐的时候,脖子又被韬子狠狠一拽,一口气直接没上来,勒的喉咙生疼,我张口就是“你他妈……”,正说着,我看到头顶上被烧穿摇摇欲坠的房顶,火焰像沸腾的水一样翻滚,我硬生生把后面的话咽了回去,赶紧撤出换条路走,大概十分钟左右刚才房顶就彻底垮塌了,我心里盘算着,反正已经塌了,凭人力也翻不动,就交代另一组人处理一下这里的阴燃,自己便继续去其他地方寻找有没有其它情况。

次日早上,我接到公安电话,说是发现有人就被掩埋在那个垮塌的房顶下面,当时心里就俩字“完了”。后来可想而知,我的电话被打爆了,公安也跟着到我办公室里盯着我我做笔录、做现场还原、回忆作战流程、汇报现场情况、核查触动时间……那天我第一次发现,救人救灾的自己,在这种时候特别无力,反倒成了凶手似的,手里压根没有什么证据,仅凭一张嘴讲,我自己心里也着实没底。那天晚上,我就琢磨着,怎么样能留存证据,还原现场真相,甚至能让在外的指挥员更加清晰的了解和掌握火场里面的情况,于是便开始着手改装能够自火场内部使用的摄像设备,紧接着某H支队,发生了仓库爆炸,造成内攻消防员当场殉职。那天,我意识到,人们总是在事故发生后进行事原因分析,有没有办法让更多的人参与灭火战斗,能够有更多的像韬子那样的人,在我没有注意到危险的时候,狠狠把我“拉一把”。于是便开始进行不断的尝试,想办法把火场内部和外部的指挥员“连起来”,甚至看能不能把指挥中心也拉进来,把那些打印在A4纸上“专家组”也拉进来,遇到啥情况了,大家一块儿想办法嘛,人多力量大不是?

前后历经7个多月,终于找到了合适的配件并试制成功图传头盔。虽然小问题还挺多,但好在内攻灭火时,指挥中心、大队、中队留守干部等等一群人,用手机就能跟着消防员共享视角,谁要发现哪里不对直接对讲机就可以提醒,一定程度上似乎有那么点“远程图传指挥作战”的感觉了。后来,改装的头盔也在支队各级的大力支持下得以推广。

2018年下半年,“大数据”这个词变得随处可见,一开始我给大家讲的时候,大家都觉得这是一种遥不可及、高大上的新技术。但那个时候有人就跟我说,这东西对消防没啥用,你消防才几个数据,“大”的边儿都够不上。“好吧,大的玩不了,我自己玩小总可以吧。”于是我开始收集身边的各种数据资料,从火灾数据、人员训练数据、日常量化数据,甚至是消防员训练扭着了、磕着了、砸着了,我都会统计下来,用Excel办公软件做成图表看。因为心里总是隐约觉得,这事儿挺有搞头,这就是传说中的信息化啊,虽然真的是太过简陋了点......

历经一年多,走了不少弯路,也总结了不少心得,功能越做越复杂,好在使用起来比较容易上手,训练、灭火、防火、政工都能用上,中队也把这个运用到了日常管理中,用“数据”说话,用“事实”讲道理,个人觉得,威信绝对不是靠干部大声吼和满嘴骂娘的脏话堆出来的,毕竟站队列里的人根本没几个会听进去,不上来揍你一顿已经是很给你面子了。作为干部真要是把这种时候的沉默当做对自己认可和尊重,那还是洗洗睡吧。

未来,如果能有个专门的职位或者部门研究、分析这个规律,我相信“大数据”所带来的收益远远不止于此。这次改革转隶,也是给了我们一次大胆创新的机会,也是摸索新的管理模式的机会。今天,银河中队在支队各级的帮助和支持下,大胆尝试、主动创新,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管理文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