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火会绕开“孝子”烧

 李雨航的图书馆 2021-01-16

离队的时候,移交办公室,我把在淘宝上买的李采芹先生的《架雨轩》文集和《中国消防通史》打包,还想顺走另一套配发的《中国火灾大典》,可是去了很多办公室,都没有,当年这套书每个办公室都有,现在怎么就没了呢?

那是李采芹先生毕生的心血,是消防文化的一种传承。看着办公室书架上这几年配发的业务书,竟然没有值得收藏的。

    前几日,看某单位公众号上一篇文章,抗疫期间这个单位做了很多为民服务的好事,采用一张张图片的方式展现并注解,众多好人好事照片的最后一张,才发现是这个单位本该干的业务。主业放在了最后。如同那套火灾大典已无人关注一样,令人遗憾。

    在看纪晓岚的《姑妄听之》中发现,老纪记录了几起火灾事件,不知道李采芹先生是否收录在火灾大典中。

    乾隆四十九年,发生一起火灾,四月末,南门内西横街失火,从东向西烧,巷道非常窄,加之春天风大,街道两侧很快烈焰冲天。

    有一户张姓人家,有三间草房,位于路北。大火还没能烧到他家时,他本可以带着妻儿老小逃离现场。但是这家人没有逃,原因是母亲的灵柩停放在家里,全家人为了搬移灵柩而耽误了逃离时间,被困火中。夫妇及四个子女护着棺材大声哭叫,要与棺材一起化为灰烬。

    当时,驻军的参将正指挥士兵扑救火灾,隐约听到哭声,于是,命令士兵爬上屋顶,寻找声音的来源。屋顶的士兵发现了张家六口,扔下绳索准备拉他们出来。但张姓夫妇一齐叫道:母亲的灵柩在这里,怎可抛弃不管?他们的四个子女也叫道:父母为他们的父母殉死,我们也应该为我们的父母殉死呀。结果谁都不肯上来。

    不久大火烧至,士兵们跳过屋顶避开了,差一点被火燎着。

    大火熊熊而过,士兵惋惜的看着张家六口随棺材化为灰烬,都为之叹息不已。等火熄灭后,士兵逐户巡检现场。惊讶的发现张家的房子孤零零保存完好,全家人平安无事。

    问张姓家人才知道,当时突然刮过一股回风,火头转向了,从他家屋后绕过,把背后一家典当库烧了,然后又接着把他家的邻居烧了,大家都说这是母亲的灵魂在保佑这家人呀。

    这事听起来很是奇特,还有二件同样奇特的火灾。

    乾隆四十五年,七月,也发生过一件这样的火灾奇事,焚毁的房屋达数百余户,死伤民众以千计,一时大哭小叫,极为凄惨。但是,在这一场火灾的断壁残垣之中,竟然有一间破屋独存,未过火,这间屋内住着一位60多岁的老妇人和一位20多岁的小寡妇。这老妇人的儿子几年前去世,小妇人长的貌美可人,很多人来给小妇人说媒,劝她再嫁。但是,这位小妇人因婆婆久病卧床,需要她日夜看护,侍奉汤药,年复一年,口无怨言,面无怨色,决不再嫁。当这一场火灾的烈焰烧到邻居家时,忽然风势转向,没有燃及她们的房屋。邻人认为这小妇人与老妇人相依为命,小妇人的孝行感动了菩萨,菩萨保佑了她们。

    还有一起火灾,

    也是家中停放着灵柩,突然发生了火灾,无路可走,也没有人帮助抬运,于是,全家男女拿起锹镢锄刀铲,合力在屋中挖了一个坑把棺材放在里面,上面盖上土,坑刚掩埋好,大火烧到,结果房屋被焚毁,但这家人和棺材平安无事。

    老纪对这三件事的评价是,夫妇子女可以齐心尽孝,非常难得,夫妻同心,力可断金,何况一家人。贫民女子一声呼叫,雷霆可以为之下击。精诚之至,可以感动天地鬼神,虽有命中注定,也不能不为之挽回。

这些事,如果用科学来解释,并非有什么鬼神和菩萨保佑,只是有风,发生了跳火现象而已,也就是火在风的任用下跳跃式燃烧,并非罕见,老纪之所以记录下来,是要弘扬为人子的孝道,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或者这些历史本身记录就不够客观。

    消防界,能与李采芹先生比肩的学者估计没有。

李采芹,1950年毕业于华东军政大学,之后长期在部队、公安院校和消防部门从事宣传教育工作。长期研究消防历史文化。主要著作有《战时消防》、《消防常识问答》。曾主编《防火检查手册》《灭火手册》、《防火手册》、《中国火灾大典》(上、中、下三卷)《中国消防通史》(上、下两卷)。消防工具书《中国消防手册》(15卷)。

当年《永乐大典》总编解缙、《四库全书》总编纪晓岚,都是名垂千古的国学大家,这是对文化传承的负责。

李采芹先生写的关于消防历史文化的《架雨轩文集》三卷,行业内知道的人不多,读过李先生关于消防历史文化书籍的人少之又少。而中国消防史则应该作为一门必修课纳入消防员学历教育中。

文化是什么,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是行业的血脉。文化是积淀,并非学科考试,60分及格这么简单。

我曾参观过作为经验交流的南方某总队文化馆,崭新的头盔钻个眼变成了一排灯罩,还有很多用装备做成的奇奇怪怪的东西。领我参观的哥们说,东哥,您看,有文化氛围吧!我说,我真没看出有什么文化氛围,倒是看出了败家仔的雏形。不同的头盔少则数百元,多则上千元,一个灯罩才几个钱,这个帐都算不清呀。勤俭持家,这才是我们的文化基因之一。

有知识并不代表有文化,有文化一定代表有知识。
1944年,抗战胜利前夕,毛主席在陕甘宁边区文教工作者会议上提出这样一句话:“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
时代在变,我们的根不能变。我们应该把我们丢掉的文化捡起来。
 

前三篇《阅微草堂笔记》的解读

在我眼中,你不如狗呀!

命中注定,不该有的别强求!

为了回家,谁在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