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上的沙陀人入主中原为什么没有遭到汉人的反抗?

 柳浪闻莺眺西子 2021-01-16

五代时期,沙陀人在中原建立了后唐、后晋、后汉三个王朝和北汉一个割据王国,特别是有名的儿皇帝石敬塘就是沙陀人,有人骂他是“汉奸”,其实是骂错了的。

历来异族入主中原,都会遭到中原汉人的强烈反抗,但沙陀人的入主中原却很顺利,基本上没有汉人起来反抗,这是为什么呢?

沙陀人最早生活在今天的新疆地区,《新唐书》说,“沙陀,西突厥别部处月种也”。可见他是西突厥所属的“处月部”的一支,居于金娑山(博格达山)之阳,“蒲类海(巴里坤湖)之东”,因为这一带有大沙漠,所以称为“沙陀”。

画红圈的地方就是沙陀人的以前的游牧之地

沙陀是从西突厥的处月部发展出来的,沙陀人最大的“姓”叫“朱邪”(后唐的皇室本姓朱邪,后来唐朝给他们赐姓了李),朱邪就是处月的另外一种汉字的音译写法。

沙陀人跟唐朝关系一直很好,公元808年的时候,沙陀人遭到吐蕃人的打压,从西北万里投唐,辗转抵达当时唐朝的北部边防重镇“灵州”(今宁夏地区),不久,唐朝将沙陀人编组为边防精锐骑兵,称为“沙陀军”,移驻山西太原,归河东节度使管辖。之后部族散居于大同、太原一带。

沙陀人迁移示意图

沙陀人以前在新疆的时候,主要是从事畜牧业,牧马技术很高,沙陀马是唐代的名马,沙陀骑兵也是闻名天下的“劲骑”。沙陀人在唐末一直是唐朝在山西的主力军团之一,替唐朝打仗也很卖力,唐朝也很信任他们。868年在帮助唐朝镇压了庞勋起义后,沙陀人的首领朱邪赤心被唐朝皇室赐予国姓,赐名国昌,即后唐皇室的先祖“李国昌”。唐末五代著名的晋王李克用就是李国昌的儿子。

沙陀人在五代时期入主中原,先后建立了三个王朝,一个割据王国,但当时的人却并不把他们当成“外族”,主要的原因是他们在唐代后期已经“汉化”。

首先是沙陀人迁居唐朝的山西、大同一带后,渐渐就放弃了本民族的语言,沙陀人本是突厥人的一支,母语应该是突厥语,但唐末的沙陀人基本上都是说汉语,沙陀人中的知识分子也都写汉文,跟汉人没什么两样。

后唐庄宗李存勖的传世画像

第二是沙陀上层贵族基本上都接受了儒家思想的改造,在精神上和汉人相通。比如后唐庄宗李存勖,13岁时即已熟读《春秋》等儒家经典。

后唐明宗李嗣源更是熟知经义诗词,有一次他召见儿子秦王李从荣,问他平时有什么爱好,李从荣说自己有空就和儒生们讨论经书的大义,李嗣源说,儒家经典里面有君臣父子之道,是好东西,但要和真正道德高尚、学问精深的大儒们一起研习。表明他对儒学有相当的理解。

第三是沙陀到了宋代迅速被汉人同化,消失在历史中了。我们在宋代以后的史书中,基本上都见不到沙陀人的活动了,所以在宋人眼中,沙陀人并不算“外人”,而是自己人。五代的历史,差不多都是宋代的人写的,欧阳修的《新五代史》尤其出名,他们在写沙陀人的王朝的时候,基本上都不强调他们的“外族”属性,所以后人一般也不会有什么感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