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水浒》,品北宋末年的流行风尚

 历史探奇 2021-01-16

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不仅有着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也有着很大的文化价值,其中对于市井文化的描写,对于后世研究宋明时期的民间风俗有着不小的贡献。

看《水浒》,品北宋末年的流行风尚

我们就来看看从水浒的人物中能寻找到哪些当年的流行风尚。

一、刺青

刺青,我们现在一般都叫做纹身。曾经我们将有这种行为的人定义为社会边缘人士(古惑仔),而随着社会的开放,纹身也成了一种流行文化,你看看大街小巷的纹身馆就知道了。其实在北宋时期,纹身就已经很流行了。

历史中记载的最早的刺青就是周部落的泰伯和虞仲,他俩为让位给弟弟季历,流亡荆蛮,并且“文身断发”,建立了后来的吴国。而《水浒传》中的刺青者就多了。

其中以刺青闻名的要数九纹龙史进和花和尚鲁智深了,两人直接将刺青写在了自己的绰号中;作品中有过刺青描写的也有阮小五(刺着“青郁郁一个豹子”)、杨雄(“露出蓝靛般一身花绣”)、燕青(“遍体花绣却似玉亭柱上铺着软翠,若赛锦体,由你是谁,都输于他”)。

其实刺青的流行可以追溯到五代时期,主要在军队之中。出身行伍的后周太祖郭威,诨名郭雀儿,就是因为他在头颈上刺了个飞雀。而北宋时期,为了维持社会稳定,朝廷会将一些犯人流放到军营,并且在额头上刺青,也就是所谓的“刺配”。宋江和武松都有过这种待遇。

其实在北宋中前期,刺青还是被人瞧不起的,因为刺青者多数是文化不高的军人和一些社会闲散人员,不过到了中后期刺青逐渐成为时尚。而到了南宋时期,甚至流传到了皇家宗室之中,当时的朝廷还下令皇室后裔“不许雕青”。

总结来说,刺青在北宋末年给我们的感觉就是:官方略有偏见,但民间比较流行。这似乎和我们当代很像。

看《水浒》,品北宋末年的流行风尚

二、簪花

在北宋,簪花不是女人的专利。

梁山好汉中就有一个以簪花为绰号的人——“一枝花”蔡庆。不过蔡庆的簪花很可能与他的职业有关,因为他是一个刽子手,簪花有送行之意。

当然,绝大多数人的簪花,更多是为了美。尤其是男子,在鬓间插一朵花,更显得英气逼人。书中描写:

柴进引燕青,迳上一个小小酒楼,临街占个阁子,倚栏望时,见班直人等多从内里出入,头边各簪翠叶花一朵。——《第七十二回 柴进簪花入禁院 李逵元夜闹东京》

阮小五出场时:“斜戴着一顶破头巾,鬓边插朵石榴花。”可见小五哥不仅刺青还簪花真是一位时尚达人!

与刺青不同,簪花几乎得到了北宋年间从上至下的推崇。当时凡参加皇帝举办的宫廷宴会,大臣都能领赐到宫中名花。大臣之间搞的文化沙龙,簪花也是常态。

簪花成为时尚,也催生了相关的产业,达官贵人和普通百姓都在自家的园子里种花,以此经商的更是不少。北宋名臣韩琦有诗云:

广陵芍药真奇差,名与洛花相上下。

洛花年来品格卑,所在随人趁高价。

当然,那个年代没有大棚技术,鲜花过了时令就会比较昂贵。仿花也就应运而生,当时的仿花多以绢、罗制成,也用通草或琉璃作为材料,解决了很多爱美之人的顾虑。

看《水浒》,品北宋末年的流行风尚

三、扇子

小时候读水浒,对于108条好汉的绰号多数都能理解,唯独那个“铁扇子”令我费解。宋清是梁山老大宋江的弟弟,书中说他一直陪父亲务农,并无特长。为何有个“铁扇子”的绰号呢?民国时期的著名小说家张恨水在《水浒人物论赞》中认为:“扇子扇风,必须轻巧可携,以铁制之,何堪使用?于其绰号以窥其人,可知矣。”也就是说宋清没啥大用,仗着自己哥哥的地位,混了个不错的名次,还有个掌管宴席这样的肥差。

我个人觉得,宋清确实没啥特长,这个绰号不过是附庸风雅罢了。因为“扇子”在北宋时期确实一个时尚产品,而加个“铁”字无非就是体现男子的阳刚之气而已。宋代的扇子确实是古代最为流行的时期。

按照构造来说,扇子一般分为:团扇和折扇。宋清的那把扇子是团扇的可能性最大,因为构造相对简单,且实用。团扇的历史也是很久远,汉晋时期就已经开始流行,像汉成帝时班婕妤的《怨歌行》:

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无论是《三国演义》中手持鹅毛扇的诸葛亮,还是苏轼词中“羽扇纶巾”的周瑜,都以团扇示人。而《水浒传》中的扇子出现的更多,其中还出现了折扇。

例如,林冲在初遇鲁智深的时候就拿了一把折扇;白胜在劫生辰纲时的唱词中也有扇子;高防诸葛亮的吴用也有一把羽毛扇;公孙胜手中的鳖壳扇子等等,除了这些主要人物,书中的次要人物以及一些特定场景中均有扇子出现。

为什么说宋代最流行扇子?主要是因为宋代流传下来的画作中,扇子是最常出现的随身物品,尤其是团扇。而折扇据考证也是从宋代开始流行起来的,起于汉末的折扇在宋代其实还是御用物品(日本就曾经进贡过折扇)。到了《水浒传》成书的明代,折扇才走入寻常巷陌。

看《水浒》,品北宋末年的流行风尚

四、缠足

缠足,俗称裹小脚,至今被认为是封建遗毒。而这个遗毒很可能就是从北宋末年开始流行开来的。

《水浒传》中的女性中就有不少是缠足的。当然梁山的三位女性肯定是不缠足的,但很多女性配角基本都是缠足的。

例如,被鲁达救下的金翠莲“纤腰袅娜,绿罗裙微露金莲”;被宋江怒杀的阎婆惜“金莲窄窄,湘裙微露不胜情”;被武松所杀的玉兰“绿罗裙掩映金莲”;被李逵救出的刘太公之女“弓鞋窄窄剪春罗,香沁酥胸玉一窝”;花魁李师师“轻移莲步,款蹙湘裙”;而最著名的潘金莲也是一双小脚:

那双箸正落在妇人脚边。西门庆连忙蹲身下去拾,只见那妇人尖尖的一双小脚儿正翘在箸边。西门庆且不拾箸,便去那妇人绣花鞋儿上捏一把。那妇人便笑将起来,说道:“官人,休要罗唣!你真个要勾搭我?”——《第二十三回 王婆贪贿说风情 郓哥不忿闹茶肆》

也有说《水浒传》是明代成书,缠足可能是明代才流行起来,但从一些文献资料以及书画作品中发现,缠足在北宋中后期就有了流行趋势。苏轼在他的《菩萨蛮·咏足》中就写:

涂香莫惜莲承步,长愁罗袜凌波去。

只见舞回风,都无行处踪。

偷穿宫样稳,并立双趺困。

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

其他的一些文人笔记、诗文中,对于缠足也有不少的描写。而最直观的还是传世的一些画作,很多画中的女性就已经是缠足的状态了

正是在北宋中后期的兴起,缠足才有了市场,满足了当时男性的畸形审美,经南宋和元代的推波助澜,到元明之际,已经蔚为成风。明初文学家陶宗仪就评价其:“人人相效,以不为者为耻”。

看《水浒》,品北宋末年的流行风尚

《水浒传》的核心是以梁山好汉兴灭聚散为主线的故事,但不妨碍它成为一部宋代社会风俗史。除了这些流行风尚,它对宋代大城市的描写、各种风俗的描写、各种制度的描写,对于现代史学的研究都有着非常高的价值。《水浒传》是一部平民的史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