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朋友咨询一西北地区的高边坡坡率和防护工程设计,有代表性,建议汇总如下,供大家参考。 一、概况:该边坡无地下水,地层从上至下依此为: 1、黄土:Qeol/3,浅黄色,稍湿,稍密。 2、全风化泥岩:Na/2,褐红色,呈粘性土状,局部夹灰白色砂岩团块。 3、强风化泥岩:Na/2,褐红色,层状构造,岩芯呈粘性土团块夹碎石状,局部含少量灰白色砂岩团块,手掰可断。 4、中风化泥岩:Na/2,褐红色,层状构造,岩芯呈柱状夹长柱状,属砂质泥岩,局部含灰白色砂岩及少量白色石膏碎砾,锤击可断,RQD=90。 技术人员拟采用6.0~8.0m分级,1:1~1:1.25 坡率开挖,平台宽3.0~4.0m,边坡高48.5m。其中1~7级边坡设置锚杆框架梁防护,锚杆长均为10m。如下图1和所示
二、方案分析 1、从断面图中看,原设计的存在“剥山皮”的不合理设置情况,造成边坡开挖过高而暴露面过大,工程防护规模和土石方压力较大,环境不友好。 2、该段坡体主由晚第三纪上新世的砂质泥岩构成,成岩时代较短(半成岩?),过大暴露面不利于边坡在外界因素影响的稳定性。如上部黄土和下部的疑似半成岩,均对降雨敏感。故依据高边坡的加固理念,宜采用收坡强加固的原则进行边坡设计。 3、坡体中无地下水,对高边坡稳定是有利的。故建议采用高边坡“固脚强腰”的理念,需要采用较强的工程进行防护。 三、建议方案 高边坡依据“固脚强腰、分级加固”的理念进行,从而确保坡体安全的基础上,有效提高工程的经济性指标。 1、依据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对边坡采用收坡加固,以有效降低高度,减小土石方压力。 2、考虑到疑似半成岩性质较差,故采用固脚能力更强的钢锚管框架替换原锚杆框架进行“固脚”,有效提高边坡的整体稳定性和提高防护坡脚偏大的应力集中问题。 3、依据风化界面等不利组合,在二级边坡设置锚索框架进行“强腰”,提高边坡的整体稳定性。 4、三级边坡设置钢锚管框架,对黄土与全风化面、全风化与强风化面进行加固,确保三级边坡自身的稳定。 建议处治工程如图2所示 图2 优化设计拟采用的工程地质断面图 经优化后,边坡的高度由原设计的48.5m和45.5m分别大幅降低为31.0m和13.0m,防护工程规模和土石方大为减小,工程造价约为原方案的25%左右,且安全性大为提高,建议采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