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抗滑桩桩间支护结构杂谈

 悠游2019 2021-01-16

      最近有同仁询问抗滑桩桩间的支护结构设置方法,故笔者在此进行了适当的总结,与大家共享。

     自抗滑桩问世以来,伴随着的是桩间支护结构的发展、改进,它们与其“靠山”---抗滑桩一起,共同在边坡、滑坡等地质灾害治理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工程实践中桩间支护结构的设置也存在越来越多的问题需要汇总说明一下,从而为多种多样的桩间支护结构,在什么时候使用---有因有果、使用什么样的支护结构---针对性使用、设置在哪儿---站对位置、多大规格---量身打造等方面,理论结合实践进行说明(工程实践中必须具有可操作性,有用)。

     1、抗滑桩的桩间支护结构前世今生,说说其家族成员

     抗滑桩与桩间支护虽然是在上个世纪六十代逐渐出现的,但其应用的雏形其是在我国劳动人民的田间地头早已出现。如常见南方农民在水田的田埂上为防止其饱水坍塌,常采用木桩与木桩间设置各种各样的板状物支撑。伴随着“点式”抗滑桩的出现,串联桩间空间的支护结构也就应运而生了。

     抗滑桩的桩间支护结构的应用主要有浆砌或砼的护坡、护面墙、挡墙,以及挂网喷砼,直至后来出现的桩间预制或现浇钢筋砼挂板(有直线的,有曲线的)等形式。其所用材料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由最初的浆砌材料,向砼材料或钢筋砼材料过渡。

      需要说明的是,随着工程材料的发展和环保、施工强度等的要求,各种各样的桩间挂板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

     2、桩间结构的使用原因

    作为抗滑桩的附属物,虽然抗滑桩通过合理的设置桩间距可以对后部滑体下滑力进行有效支挡,但由于抗滑桩以“点式”布置,必然会在桩间形成一定的间隙,从而造成悬臂桩的桩间岩、土体可能出现溜塌、滑塌、坍塌、落石掉块等小范围的“边坡”变形。故为了确保被支挡物的整体与局部、坡体与边坡或坡的的稳定,需在桩间依据岩土体工程性质设置结构物进行支护。

     3、桩间结构的选用

     桩间结构的选用首先要区别岩与土这两种不同性质的地质体。

    作为岩质边坡或滑体,在设置抗滑桩后桩间的边坡的稳定主要取决于不利结构面,尤其是小型结构面控制形成的可能小型楔形体、危岩落石等。故一般情况下桩间支护结构物受力较小,采用护坡、护面墙或挂网喷砼甚至是素喷砼就可以起到良好防护作用。

       作为土质或类土质边坡或滑体,在设置抗滑桩后桩间的边坡的稳定主要取决于土拱效应的形成,也就是由于桩后土体以桩为支撑脚形成的土拱可以确保拱后坡体的稳定,但对于拱前土体若不能采取结构物进行支护,就可能出现变形。当然,由于土拱效应的存在,这种变形规模往往较小,除非桩间土体呈饱和或富水时,往往造成桩间土拱难以形成时会形成相对较大的滑塌或溜塌体。故一般情况下桩间支护结构规模相对较岩质边坡的桩间支护结构物要强一此。常采用加厚护面墙、挡墙或钢筋砼挂板进行防护。

    4、桩间结构在桩间的设置位置

    抗滑桩桩间支护结构没有特殊要求,一般只应用于桩体的悬臂段,锚固段由于桩前存在相应的岩土体,故不会使用桩间结构物。

   作为护坡、护面墙、挡墙等工程,由于自身结构要求,往往在桩间以一定坡度的胸坡进行设置,其变化样式较少,布置相对单一。

图1 桩间挡墙布置形式

    作为桩间钢筋砼挂板结构,由于其自身强度、与桩体之间的有效衔接,依据与桩体的相互位置,可分为桩后挂板、桩间挂板和桩前挂板三类形式。

     桩后桩挂板主要应用填方边坡,目的是方便现场填筑过程中机具与人员的施工的填筑质量的控制。

图2 填方体边坡桩后挂板

图3 圆桩的桩后挂板

     桩前挂板主要应用于挖方边坡,目的防护桩后挂板时开挖过量,尤其是桩后土体饱水或富水造成滑塌严重。这样做的另一个好处是方便在饱水或富水坡体中,在挂板后部、一定高度范围内的桩间设置透水性材料,从而达到有效疏排桩后土体的地下水作用。

      图4 挖方边坡桩前现浇挂板

    桩间挂板主要应用于一些有特殊要求的填、挖方边坡,其中是悬臂段“T”形抗滑桩施工难度较大,故没有特殊要求,一般应用较小。而对于“植筋或预留筋的”的桩间挂板应用相对较多。

图5 悬臂段“T型”预制桩间挂板

图6 悬臂段“T型”现浇桩间挂板

     需要说明的是,挂板建议尽量采用与桩体相连的预留筋,尤其是桩前挂板,不宜采用在桩身上打孔后的锚杆连接,防止钻孔对桩身钢筋造成损伤影响桩体抗弯能力,并可有效防止“掉板”事件。

       此外,不建议在桩间挂板后再“画蛇添足”似的对桩与挂板进行喷砼。这主要是在垂直的桩与挂板面上喷砼很难确保其长期稳定,尤其是地下水丰富时常造成墙面喷砼掉落而存在安全隐患。

图7 桩与挂板面的喷砼在地下水作用下的掉块

     5、桩间结构规格

    桩间结构物在岩质边坡中,由于相对受力往往较小,故结构物尺寸相对较小。如挂板可只考虑规范要求的最小尺寸或结构配筋,护面墙可设计常规型号或采用挂网喷砼进行防护。

     桩间结构物在土质或类土质边坡中,需要依据土拱效应进行计算确定。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按半无限体进行相应的土压力计算,而应按土拱前部的有限范围内土压力计算。这种计算模式下可大幅减小桩桩结构物尺寸。因此,一般情况下,作为C30砼标号的桩挂板其厚度常采用30~35cm,很少用到40cm。尤其是笔者曾见到有的设计桩间挂板达到了60~70cm,且逐渐有越来越厚的趋势,这种“不正之风”一定要杀一杀。

     此外,由于桩体后部土体在竖向同样存在“拱效应”,即介于桩与破裂面之间的“拱效应”。因此,桩间结构物的厚度并不是随着防护高度的增加而一直呈线性增加。也就是说,桩结结构物并不是随逐渐向下增厚的。但考虑到地震效应和现场方便施工,建议一般情况下通常挂板取等厚为宜。

     需要说明的是,有些工程为适应“土拱”设置桩间结构物是可行的,可有效减小桩间结构物规模。但由于施工难度较大,工程中较为少见(笔者只见一次,还忘了拍照)

     此外,由于桩间挂板相对美观,故在公路系统中普遍采用,铁路系统中也是主流。但由于多种原因,在铁路工程中,桩间挡墙也是普遍存在的。为更有效的适应环保要求,在桩间挂板时建议采用“百叶窗”式,从而方便在挂板间培土进行绿化,这是笔者很多年前的一个发明专利,目前在国内已逐渐推广应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