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岩土工程与灾害工程公众号“悠游2019”开通一年来的感悟

 悠游2019 2021-01-16
自笔者于2019年2月20日开通岩土工程与灾害工程公众号“悠游2019”以来,一晃已经来到一周年了。一年来,笔者持之以恒,从不间断,哪怕是在多次在国内、国外出差的时间里,也会背着我的老旧电脑进行写作,确保在每个工作日都会有公众号更新,每个节假日都有“假日专题,旧文新读”的形式持续更新公众号文章。因为我觉得这是一份责任,既然做了,就要坚持下去做好,这或许与“悠游”二字相反,迄今已发布原创文章257篇,但所写的文章均为工作中“悠然而来”总结与心得。
开通“岩土工程与灾害工程”公众号是笔者从事自己喜爱的工作延续,能将自己从事的岩土工程与灾害工程专业所见、所闻、所感与广大同仁分享,达到“共同探讨,共同进步”的目的。可喜的是自开通以来,共有国内外过万个来自各行各业的同仁认可笔者的付出,且新增关注的人数在加速增长之中。自公众号开通以下,笔者几乎每天都能收到国内同行,甚至是国外同行传来的“探讨”之声,笔者也为自己能为他们解决一些理论或实践中的路基工程与灾害工程难题而感到开心,在他们说一声”谢谢“时,觉得笔者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也能为自己通过微薄的努力,为祖国的岩土工程与灾害工程建设填砖加瓦而感到由衷地高兴。
岩土工程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体,岩土工程问题的解决,总以理论分析和经验判断为工作方法。只有通过不断的合理经验总结、合理的理论核对方能有效处理岩土工程。不能脱离现场而单一依赖理论,而宜结合现场探讨理论;不能脱离理论而单一依赖工程经验,而宜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现场的工程实践。太沙基在建立系统土力学理论之时,对复合而成的复杂自然变化 ,避免采用单一的、圆满的理论分析。始终以探究现场实践现象的理念对理论进行打磨校正。他无时无刻的倾听现场技术人员的见解,尊重他们的工程实践总结。因此,来自于实践的验证是构成太沙基理论系统的基石。
从事岩土工程应以严谨的工作方法,学习他人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学习他人的理论著作或心得总结,将其时时应用于工程实践时必大有收获或受益无穷。因为岩土工程的复杂性和不重复性,只有在“相似”中不断学习、不断总结,始终不渝的重复这一过程,方能不断螺旋式上升、进步。
岩土工程界的泰斗不计其数,笔者有幸多次受到徐邦栋、郑颖人、张倬元......等前辈大师的指点,得到亲爱的岳父恭先老先生的长期谆谆教导。他们无一不是理论、实践方面的巨匠,他们理论联系实践的知识犹如灯塔一般指引着吾辈在岩土工程江湖中前行,他们博大的胸怀,无私授人以渔的坦荡时时激励者吾辈下一代岩土工作者。笔者建立公众号的目的就是与大家共享笔者在工程实践中的所见所闻和相关的经验教训为主,也穿插一些理论探讨,为的就是更好的为岩土工程同仁一起探讨交流。为的就是将自己的一知半解、心得偶得置于众目睽睽之下,将自己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徘徊足迹展示于大众之前,以求能以“中庸之道”与大家一起探讨岩土工程之美。
公众号开通后,笔者时刻以“纯粹的技术”探讨为理念进行公众号的维护,以开放的心态将老人家教给我的一切知识、自己钻研的一切知识,毫无保留的奉献。谢绝厂商、平台的赢利合作,因为,我知道技术的探讨、传承容不得一点利益。对此有的人不理解我这么“辛苦”的原因。我告诉他,这不辛苦,因为我从事的我自己喜欢的兴趣,何来之辛苦,何况写作的同时,我也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业务知识;也有人认为“我把东西都教给别人了,自己怎么活”。我告诉他,我们要自信,因为我也在不断进步。
众号开通后,给了我无尽的喜和些许的忧。
喜的是公众号的文章赢得了广大同仁的支持,他们的一个字、一句话的感谢和肯定给了我更加无穷的写作动力,尤其是看到为他们解决一个个“燃眉之急”的困难时,我心里由衷的高兴。也感谢一些QQ技术群和微信技术群邀请我加入,并请笔者在群里多发布一些文章与大家一起探讨岩土工程与灾害工程之美,这才是真正的学者或技术人员应有的胸怀。
忧的是有些“技术人员”认为笔者为了所谓的“流量、广告”而“拉人入伙”。为了更广泛的进行技术交流,笔者曾邀请同仁关注“悠游2019”共同交流学习。但有些“朋友”看了公众号文章后喜欢“对号入座”,过于敏感,有些“朋友”与其身份极不相称的话侮辱笔者别有所图......
笔者在此申明,开通岩土工程与灾害工程公众号“悠游2019”没有任何赢利性质,关注了的朋友应该可以发现公众号是一个纯技术群,是免费与大家共享的,笔者的公众号我们一起“只是为了单纯的探讨的技术”,要以单纯的、探讨技术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不能将简单问题复杂化。有人问笔者这样做为了什么,这只能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笔者喜欢进行工作总结,喜欢探讨,这也是笔者为什么当年5.12地震后执意离开广东来到四川参与灾后重建的原因。
笔者对有“中国功夫之王”的李小龙佩服之至,是他的言行让笔者觉得如何去从事自己的专业。李小龙那种与同仁都会拿出“压箱底”的功夫进行交流的态度,是真正让他成为“功夫之王”的源泉之一。一个人如果有一点点本事就藏着、掖着,生怕别人学去超过自己的行为,注定其不会成为一个“大师”。因为,一个人的格局决定了自己的人生高度。
当朋友依据笔者公众号文章有效解决他们在实践遇到的岩土工程与灾害工程疑惑时,笔者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每天熬夜花几个小时进行公众号写作时心情是舒畅的。也许武汉大学的韦教说的对,“要做一个合格的技术群,要professional
笔者的公众号是服务于岩土工程与灾害工程工作者,作为一种传承,与同仁共同探讨岩土工程之美,非常愿意广大朋友转载、传播岩土工程与灾害工程公众号“悠游2019”,哪怕是很多其它“网站、公众号、头条”没有“来源”的转载。因为在笔者看来,“知识是用来传播的,不是用来申请专利和占为己有的”。毕竟孔乙己也曾经说过“窃书不算偷也”,公众号文章亦然也,只以有助于大家的知识交流,无论何种形式传播。

愿更多的朋友、同仁加入笔者的岩土工程与灾害工程公众号“悠游2019,它永远都是一个纯粹的技术平台,一个能有效解决工程问题的技术平台。希望我们真正的从事岩土工程或地质灾害的朋友,努力为祖国的岩土工程与灾害工程事业进步,共同提供自己的绵薄之力,以开放的心态共同探讨岩土工程与灾害工程之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