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福安邮政事业曾经在全国闻名的“扁担”精神

 福安百姓网 2021-01-16

【报告文学】

福安邮政事业曾经的“扁担”精神

作者:彭义平

盛夏的一个下午,万里晴空,蔚蓝的天空如洗一般洁净,太阳炙烤着大地。笔者如约走进福安市赛岐邮政支局长办公室,采访了支局长陈瑞平。他中等身材,年刚过半百,短短的黑发中夹杂着银丝,朴素而温和的外表里透出不易被人察觉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就是邮政系统给他肯定与褒扬的“扁担”精神。他娓娓而谈,仿佛回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曾经艰苦创业的、充满朝气的峥嵘岁月。笔者边倾听,边品茗,不知不觉,一轮红日已挂在西窗。

陈瑞平于1984年6月参加邮政工作,供职于范坑乡邮电所。范坑乡位于福安市最北部,北与寿宁县接壤,东邻柘荣县和浙江省泰顺县,素有“鸡犬相闻二省三县”、“山山有脉、坑坑有村”之说,是个地广人稀的山区乡,全乡面积108平方公里,人口不足2万,分散在156个自然村。20世纪八十年代,范坑乡是省定的四个特困乡之一,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落后,可以用“穷乡僻壤”来形容。陈瑞平生在范坑,长在范坑。当年是个年轻小伙子的陈瑞平,身上流淌着祖祖辈辈与艰苦的自然环境斗争而传承下来的不怕苦不怕累的新鲜热血。

俗话说:“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在范坑这块热土上,陈瑞平“不等不靠”、“不喊不叫”,凭借敏锐的市场嗅觉、善于经营的头脑和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从邮政代办员成长为一个省级优秀邮政支局长,宁德市劳动模范。20多年来,陈瑞平既是所主任,又兼营销员,带领着只有3人的邮政所团队,在极其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中国曾经的山区邮路参考图)

邮递员挑起了“货郎担”

从背一个邮包到“货郎担”式邮递员。陈瑞平穿着绿色的工作服,肩上挎着一个绿色的邮包,行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到东家送报纸,去西家递信件。不管严寒酷暑,不管疾风骤雨,他不知疲倦地从秋走到冬,从春走到夏,走遍了范坑的山山水水。虽然这里是穷乡僻壤,经济落后,但是天恩地德,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春天,满眼都是绿的,充满着希望,他享受着新鲜的空气;夏天,绿荫浓郁,他享受着一份清凉;秋天,大地流金溢彩,他享受着飘香的瓜果;冬天,天寒地冻,他享受着乡亲们端上的一杯杯热腾腾的暖心茶。渴了,喝饮着路边甘美的山泉;饿了,采摘酸甜可口的野果充饥。投递工作时间长了,认识的人也多了,有人托他带这带那,如开学时带文具盒,年底时带祭灶糖和春联,农闲时带农技书,代缴电费等五花八门。对乡亲们的相托,他总是满口答应,第二次投递时给他们捎上。在别人看来是件麻烦事,他认为只是举手之劳。他的勤快得到了乡亲们的称赞。乡亲们的需求,就是商机,就是市场,他灵机一动,为什么不挑起了“货郎担”呢?这样既满足乡亲们的需求,又可增加邮电所的收入,这种双赢的业务,何乐而不为呢?他想到了,就干起来,成了挑“货郎担”的邮递员。根据不同时节,他备了不一样的货,想群众所想,方便了群众,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群众美称他的“货郎担”为“百宝箱”。

1999年年底,天寒地冻。陈瑞平和两个邮递员一起,组织了品种丰富、物美价廉、适合农民口味的果糖以及一些年货;针对农民文化水平偏低,想贴春联但又不会写的实际困难,他们准备了既符合农村习俗又能反映山乡新貌的春联。他们顶着如刀般的北风,沿着邮路走村串户,上门服务。小年那天,他们挑着“货郎担”,走进了只有10多户人家的洋培村。村民郑美菊买了“祭灶糖”,激动地说:“邮电所的服务周到!”红红的春联为节日的山村增添了浓浓的喜庆气氛。据统计,这个年关,共售出糖果1700多包,春联1500多幅。

(中国曾经的山区邮路参考图)

肩挑的邮路“快递”让春茶飘香

1999年3月,清明前后,正值春茶飘香,范坑乡的毛茶上市了。茶叶是当地农民主要收入来源之一,也是当地支柱产业。新茶上市价格波动较大,可谓一天一个价。由于那时乡里通向外面的只是一条坑坑洼洼的土坯路,新茶无法快速地运出销售,这让许多茶家茶商犯了愁。常言道:要致富先通路。由于路途远,又耗时间,再说,那时从范坑到福安城关还有好几道查农业特产税关卡,每道关卡都得雁过拔毛。好的茶叶,比别人迟上市,卖不了好价钱,茶农心痛不已,又束手无策,干着急,仰天长叹。

陈瑞平得知情况后,引起了他的思考,如何帮助茶农解决实际困难,其实就是自己的商机,进而开拓自己的业务。他与两个同事商量,以茶叶包裹为契机开展快递业务,大家面临着许多困难,大家能否克服这些困难?说白了,业务量增加了,也就三个人干,别无选择。经过一番讨论,大家一致同意开展快递业务。

他利用中午、晚上的休息时间,走进茶农的家里,与茶农们商谈茶叶包裹快递业务事宜。由于乡里无邮车直达,从范坑乡到104国道的交接口有13公里的山路,这13公里是不通车的,茶叶寄递遇到了不少困难,为了确保茶叶包裹的交寄时限,陈瑞平提出:“由茶商出车运输,剩下的事情由邮局来办。”茶农心里一盘算,这样省时省钱更合算。协议达成后,邮政所忙起来了,他们对茶叶包裹的交寄、封发、装车、卸车实行“一条龙”服务。旺季时,为了确保当日收寄的茶叶包裹次日能够按时发出,陈瑞平与职工们经常在晚上加班封发扎袋。山乡的夜晚早已进入甜甜的春梦,万籁俱寂,四处一片漆黑好像披上一件神秘的黑色幕布。只有邮政所的窗户还透出明亮的灯光,一直到次日凌晨两三点才熄灭。在陈瑞平的带领下,范坑乡邮政所实现了快递包裹“零”的突破,这一年快递收入达6000多元。

茶农雇用的车,一般是本地常见农用车,这种农用车数量不多,载货又载客,有时出现无车可雇。有一天,春雨蒙蒙,到处都是湿漉漉的。已到快递装车出发的时间点了,可是茶商雇不到车,这可急坏了陈瑞平,像一团火在烧燎着他,坐立不安,怎么办呢?怎么办呢?按约定茶商雇不到车,耽误投递时效,责任由商家自负,邮政所不负责任。茶商也急呀,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本地的农用车都出去了,没有返回来,停车坪上无车可雇,他伸长脖子往路上张望,始终不见农用车的踪影;侧耳倾听,也听不到农用车那“隆隆”的熟悉的声音。越是紧张,时间似乎过得特别快。再这么干等,肯定会误点。陈瑞平对同事说,诚信经营是我们的生命,不要因为车的问题影响了我们的信誉,对用户的承诺不能言而无信,影响了茶农收益。他边拎起一把扁担,边对同事果断地说:“我们把这些包裹挑下去上邮车,快!”语气坚定,不容商量,说完,他挑起包裹走出邮政所。另外两个同事也相继挑起包裹往外走。陈瑞平一行三人踩着泥泞的小路下山,向上白石镇的104 国道路口走去,路上留下了一个个深浅不一的脚印,仿佛一串串感人肺腑的音符。扁担两头的包裹,随着他们的步伐有节奏地摆动着,“吱吱呀呀”的声好像是一首便民服务的赞歌。他们任由汗水挥洒,衣服早已湿透了。路边的树林里,许多知名和不知名春鸟,大展歌喉,给他们唱了一支又一支悠扬动听的歌,陪伴着他们行走。这样,他们肩挑步行了13公里,到达国道上等邮车,将茶包运往福安市邮政局交寄。

由于诚信服务,满足了茶农们的时限要求,陈瑞平的行动感动了茶农们,茶叶包裹业务量直线上升,2004年范坑邮政所茶包收入达4.2万元,取得骄人的业绩,比1999年增长了7倍。这成绩里 凝聚着陈瑞平他们多少辛勤的汗水啊!浸透着多少他们的心血啊!范坑邮政所的这种作法,受到了当地政府和省市邮政局领导的高度赞扬,被称赞为范坑邮政人的“扁担”精神,全市邮政系统掀起了学习“扁担”精神的热潮。

(中国曾经的山区邮路参考图)

种子售后七上山田救秧苗

种子邮购是邮政企业为方便农民购种而推出的一项服务。2002年,春寒料峭,随着第一场春雨的降临,陈瑞平和他的两位同事拉开了手持喇叭做宣传、肩挑扁担送种子的序幕。以前,当地农民的种子主要去农技站购买,邮政所也卖种子,对农民来说是头一回听说。农民私下嘀咕:“邮购是很方便,但会不会保险?有没有问题?”为了消除农民的顾虑,让农民满意、放心,陈瑞平和同事把向种子公司的技术人员求教所学到的农技知识传授给农民,沿着邮路,边投递边宣传。由于推出了邮购种子上门服务的承诺,种子邮购吸引了农民,业务量直线上升,火热起来。这可忙坏了陈瑞平和两个同事,全乡156个自然村,最远的古岭宅村距乡政府所在地有30多公里,只能靠两条腿走路送达,没有自行车,更没有汽车可以代步。从3月中旬到5月中旬,陈瑞平和他的同事们靠着一根扁担、一双脚板,走遍了全乡各个村庄,卖出了1600多公斤的种子,为企业创收近1万元。陈瑞平抓好邮购业务,还拓展种子邮购的业务,即农资邮购,更重要的是做好农技服务,形成一个完整系列。他深知农村人所说的“做媒人还要包生孩子”的道理,优质的售后服务,是业务稳步发展的重要保障。

2005年6月12日,范坑乡邮政所营业厅突然“噼里叭啦”响起一串鞭炮声,这突如其来的声音吸引了在场全部人的眼球,只见白色的硝烟中一位农民双手拿着一面锦旗,上面写着“七上山田救烂秧”,送给该所负责人陈瑞平。

原来,家住范坑乡蛇头村油坑自然村的农民林阿树,年初邮购的18斤水稻种子,播种后,与往常一样进行田间管理,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不料他发现秧苗变黄,有的已经烂了,根据自己的经验,该用的方法都用上,就是不见秧苗好转。这给老实巴交的林阿树当头一棒,救不活的话,全年的水稻收入就落空了。他茶饭不思,妻子去世时,十分悲痛但没落泪,这次却躺在床上哭了两天。他想丢下年仅13岁的女儿和两位年迈的父母亲,去外地打工。父母亲看着他伤心地掉眼泪,心里很难过。父亲劝他去邮政所找农技人员,看看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如果实在没办法救活秧苗,再做打算。他听了父亲的劝,试着把邮政所的农技咨询当做一根救命的稻草。

5月19日上午,林阿树冒雨来到邮政所,满脸愁容地对陈瑞平说:“近日出现秧苗变黄,有的都烂了,你前一段时间在全乡各宣传防治稻苗知识,所以今天特地请你来帮帮我,救救秧苗。”陈瑞平了解了原委后,说:“我马上跟你一起去。”农村出生的陈瑞平深深懂得,一旦秧苗死亡,那么农民一年的收成就落空了,这对以种植水稻为家庭主要经济来源的林阿树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说完,他拿着一把雨伞与林阿树走出邮政所,两个的身影消失雨雾之中。雨天的山道泥泞路滑,十分难行,他们步行了7.5公里赶到油坑村。陈瑞平一到油坑村顾不上喝一口水,就直奔秧田,仔细观察秧苗病情,眼前的秧田呈一片黄褐色,秧苗烂叶、黑根,部分已经枯死。陈瑞平提取病秧样本之后,一路小跑将病秧送到乡农技站,乡农技站技术人员给不出救治方案。第二天一早,陈瑞平又带着病秧样本自掏腰包买车票乘车前往市农业局植保站,请农技人员分析病因。农技专家分析认为,油坑村海拔高地温低,今年又遇雨水多,秧苗易犯苗瘟病,须使用“甲基布托津”、“吡虫啉”等农药,同时喷施叶面肥。2日早晨,陈瑞平买好农药,带着“利果美”叶面肥,马不停蹄地赶到油坑村林阿树的秧田,按照农技专家教授的办法对病秧喷药、施肥,并对秧田进行排水保根。三天后当他再次带着农药、叶面肥到林阿树秧田喷药、施肥时,发现秧苗已渐渐转绿,并长出新根新叶。秧苗有救了,陈瑞平略宽了些心,笼罩在林阿树心头的愁云也散去好多。帮人帮到底,送佛送西天。此后,陈瑞平又先后4次到油坑村帮助指导林阿树给秧苗喷药、施肥,观察秧苗生长 情况。看着秧苗一天天返青变绿,陈瑞平这才放了心。林阿树压在心头的那块石头放下了,愁云驱散了,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林阿树那82岁高龄的老父亲流着热泪拉着陈瑞平的手激动地说:“世界上还有这么好的人,共产党真英明,老百姓真幸福!多亏了你及时的帮助啊!”

当邮政所帮助林阿树救活稻种烂秧的消息传出之后,全乡各村遇有烂秧的农户,纷纷挂电话给邮政所,要求帮助解决秧苗烂秧问题。陈瑞平带领职工深入到相关的村庄宣传秧苗犯苗瘟病的防治知识,指导农民喷药施肥。下洋村的林德弟、林玉斌等四位农户,由于田间管理不善,致使秧苗得病,在陈瑞平和同事的帮助下,得病的秧苗恢复了正常生长。他们望着一片绿油油的秧田,发自内心地称赞道:“邮政局服务真周到,是我们的贴心人啊!”为了表达心意,他们联名给福安市邮政局写了一封感谢信。从5月下旬到6月上旬,全所职工走遍全乡18个行政村和100多个自然村,共配送“利果美”液肥300多包,水稻种子100多斤,宣传秧苗防病知识,使全乡1900多公斤水稻种子免遭烂秧损失。几年来,当面感谢、写感谢信、送锦旗的农民不知有多少人,这位不是“农技专家”胜似“农技专家”的陈瑞平记不清,也没统计过。

电话当嫁妆成为山村的新鲜事

现在电话、手机已进入寻常百姓家,老人、小孩都有手机。古人说的“顺风耳”、“万里耳”,是些有特殊本领的神仙,如今比比皆是。可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期,固定电话是人们可望而不可即的豪华奢侈品,装一部一般要四五千元,相当普通人七八个月的工资。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固定电话安装费用有所降低,大约两千元,那时,固定电话还是一种令人羡慕的高端消费品。

那时候,在经济十分落后的范坑乡营销电话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啊!面对上级布置的任务,陈瑞平“不等不靠”、“不喊不叫”,在这块热土上,默默地耕耘着,寻找一切可能的商机,主动出击。改革开放后,范坑乡里的年轻人整批整批地去外地打工,有经济头脑的,有手艺的走出去经商、办厂。这个人群就是电信的目标客户,陈瑞平就在这个人群中加大了宣传力度。他对老人说,有了电话,想儿女时打个电话,儿女就在你的耳边;对留守在家里的媳妇们说,想丈夫的时候,打个电话就可以与他说说心里话;对外出的年轻人说,儿行千里母担心,每逢节日打个电话向父母亲问候,方便又节省,往返的路费都够装部电话了。事物都是相对的,在金钱与亲情之间,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人们还是选择了血浓于水的亲情。

一个偶然的机会,陈瑞平得知洋坪村一位颇具经济头脑的农民郑石铃的妹妹郑凤姿近日即将出嫁,他觉得这是个电话营销的好机会。他找到了郑石铃,寒暄了几句,就切入正题,建议郑石铃给妹妹装部电话当嫁妆,对外能沟通信息,对内便于与父母亲联系。早就尝到电话便利甜头的郑石铃,经陈瑞平这么一说,决定给妹妹的嫁妆中,加上一部电话。

1999年1月30日上午,邮电所派专人赶到郑凤姿出嫁的东洋村,用最快的速度为新娘家拉线装上了电话。下午,在充满喜庆的锣 鼓声和鞭炮声中,新娘到达东洋村,踏进了新郎家,拜堂后,一对新人走进了洞房。这时,优美悦耳的电话铃响了,郑石铃通过电话第一个给妹妹和妹夫送来了新婚祝福。一对新人的脸上更增添灿烂的幸福,心里比喝了蜜还要甜。让在场的亲朋好友羡慕不已。于是,电话当嫁妆成为山村里的一桩新鲜事,被当地群众传为美谈。

渐渐地,电话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电话悄悄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装部电话过年,成了山里人的新时尚,也兴起电话拜年了。进入新世纪的大年初一一大早,从贵阳远嫁过来的陈萍就到邮电所,在欢声笑语中通过电话,给远在贵阳的妈妈送去了新春的祝福和问候。此时营业厅里,还有30多位顾客和陈萍一样,通过电话给远方的亲人拜年。小小的电话线拉近了远隔千山万水间的距离,多了一份人间的温暖。

由于他工作做到了人们的心坎上,1999年,范坑乡程控电话装机达500多部,平均每10户有一部电话。

以身作则的邮递员被评上全国先进

陈瑞平那种吃苦耐劳、真诚为别人着想的“扁担”精神,如春雨一般“润物细无声”渐渐地影响着身边的同事,教育着身边的同事,陈周铃就是其中的一个。陈周铃从1974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这个乡邮投递员的平凡岗位上默默地耕耘着,每天背着或挑着邮包,步行在34公里的乡村邮路上,为沿线的村庄、学校和农民投递报刊、邮件,经手投送的邮件达六十多万件,没有出现过任何差错。春去秋来,寒来暑往,陈周铃一年所走的路程,相当于每年走一趟二万五千里长征。

有一次,吉坑自然村苏祖明的一封录取通知书交到了陈周铃手上,按规定,不通邮的自然村,邮件放在行政村,然后捎口信叫收件人到行政村取邮件。然而陈周铃却没有这样做,他深知这张录取通知书对一个考生来说意味着什么,是一个人的命运,是一个人的前途。他担心中间环节出差错而影响了孩子的一辈子的前程,于是,他顶着九月那毒辣的秋阳,硬是多走了两个多小时,把通知书送到了苏祖明家里。拿着通知书,看着陈周铃满头大汗,苏祖明的母亲万分感动,不知怎么说好,只反复地念叨:“孩子的希望是你给 的呀!”不等人家感谢,陈周铃转身走了,消逝在弯弯的山路尽头。三四十年的乡邮投递中这样的事情时常有,数不胜数。人们对他表示称赞和敬意时,他总是说着那句既朴实又平凡的话:“我们这里地处偏僻,环境恶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我作为一名乡邮投递员,尽可能为山民们提供方便,这是我的职责,也是我的追求。”

陈周铃还长期坚持为沿途的群众做好事,如为孤寡老人、“五保户”代购小件生活用品、代领救济金,为病患者代买药品等,乡亲们都亲切地称他为“及时雨”。虽然他在山旮旯里默默地奉献着自己,但是青山可以作证,山路记录下他的足迹,人民不会忘记,党和政府不会忘记。2005年,令人惊喜的是,在陈瑞平的推荐下,他被国家邮政总局评为“全国模范投递员”。

陈瑞平从邮政代办员到邮政所临时工,从临时工转为A类工,从A类工提为邮政所负责人,成长为宁德市劳动模范、省邮政局“优秀支局长”。1992年任范坑乡邮政所营业员兼负责人,1998年被评为福安市邮政局“优秀支局长”,1999年被评为宁德市邮政局“杰出员工”,2002年被授予宁德市“劳动模范”光荣称号,2003年被评为省邮政局“先进生产工作者”,2005年被评为省邮政局“优秀支局长”,2006年范坑乡邮政所荣获“全国邮政系统先进集体”称号。现在全国小城镇建设的重镇——赛岐邮政支局任支局长。这些成绩虽然证明的是过去,但从他人生走过的足迹中,不难发现始终伴随他成长的是吃苦耐劳、善于思考、真诚服务的“扁担”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推动着山乡邮政事业不断发展,还激励着在人生道路上跋涉的人们。

(中国曾经的山区邮路参考图)

社会主旋律:

向奋斗在各行各业上努力工作的劳动者

学习!致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