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一个善举》我们所做的每一件小事,都向整个世界发散力量 | 绘本赏读

 果妈阅读 2021-01-16

公众号回复“书单

获取60个妈妈主题阅读书单

在2021年新年的第一个工作日,果妈阅读在2021年的第一次团队工作例会上,当我们结束了2021年工作计划、工作重点的会议之后,果妈在会议的最后拿出一本书,这本书是一本绘本,叫做《每一个善举》。

果妈说,这本书可以作为我们公司的文化,书中讲述的虽然是一个小女孩在学校发生的故事,但是同样适用于成人,当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在生活中去践行做一件件帮助别人的小事,善待身边的每一个朋友,尤其是刚认识的陌生人,我们回应他们的每一个微笑、每一句问候。

这些看似普通又微乎其微的小事,就像书中写到的:“每一个善举,都会让这个世界变好一点点。”

所以,今天的绘本赏读栏目就和大家一起赏读这一本《每一个善举》

01
书籍介绍

从这本书的书名可以让读者一目了然地知道它的主题和善意有关。

这本书在2013年获得科丽塔·斯科特金奖(也有译作:金夫人奖),还获得了为了纪念著名童书编辑夏洛特·左罗托夫的左罗托夫奖。

看过这本书,你会发现不厚的一本书里,涉及了很多的话题。

比如:校园、欺凌、友谊、拒绝、友善、同情心、旁观者。而且还涉及到了“插班生”这一群体在新环境的接纳问题。

我想,我们每个人在上学的时候也许都会有一个插班生同学。一个成人最初接触一个新环境,都会感到陌生、寂寞、孤独,何况是一个小孩子?

想一想你的成长经历中,当你上学的班级中来了一个“插班生”,你是否曾经拒绝过他们善意的示好?

如果是你或者你的孩子恰恰是这个“插班生”,你肯定能特别理解“插班生”这个身份试图为了融入新环境而鼓起的勇气吧?

这本书就是讲述了“插班生”和“新集体”之间发生的故事。它以黑人小女孩克洛伊为第一人称,回忆了自己上学时,有一位新来的小女孩玛雅,玛雅曾经多次向她和同学示好,但是都被她们冷漠地拒绝了,而且还被排斥在女生小团体之外。

有一天,克洛伊终于明白自己这么对待新同学玛雅是不对的,她想向玛雅道歉,想和玛雅说话,想和玛雅一起玩,但是玛雅走了,她始终没有机会弥补。

02
作者介绍

了解作者,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本绘本的内容。所以,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看这本绘本的作者吧。

这本书是由纽伯瑞奖得主杰奎琳·伍德森和凯迪克银奖得主E.B.刘易斯联袂创作的,先让我们看一下文字作者杰奎琳·伍德森。

1963年,杰奎琳·伍德森出生于俄亥俄州哥伦布,此后不久,她与母亲和兄弟姐妹一起移居南卡罗来纳州的格林维尔照顾外祖父母,并在那里度过了她的早年时光。七岁时,伍德森搬到纽约布鲁克林。

伍德森曾就读于阿德菲大学和纽约新学院,之后担任过失踪儿童的编辑助理和戏剧治疗师。尽管伍德森的阅读速度很慢,但当她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写作。她的作品受众非常广泛,包括幼儿、中低年级读者,以及青年人。

1990年,伍德森的首部作品《去年夏天和麦松在一起》出版,这是关于两个女孩之间友谊的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也是在这一年,伍德森还出版了有关青少年怀孕的故事《亲爱的一个》。

截至2020年5月,伍德森已经出版了33部作品和13篇短篇小说,内容涉及从寄养到种族关系,从吸毒者到证人保护计划等诸多主题。

2020年5月4日,杰奎琳·伍德森获得2020年国际安徒生奖作家奖。

那么,图作者E.B.刘易斯呢?他曾经获得克里塔·斯科特金奖和凯迪克银奖。已经创作了五十多本图画书的刘易斯,曾在天普大学修平面设计以及插图和艺术教育,在毕业后他在公立学校教了12年书。

现在他在费城艺术大学教书,继续创作艺术作品以及插画作品,并且是纽约插画协会会员。

03
打动我的几个情节

在看这本绘本的时候,我被其中几个情节所打动,在这里分享给你,希望能对你看这本书时有一个帮助,让你能更好地理解这本书的含义,去感受这本书的魅力,感知它给你最真实的感受,然后你再分享给你的孩子,在他的心中种下一颗美好的种子。

第一个情节

在书的第二页就写到:

一天早晨,同学们都坐在了座位上,教室门开了,校长走了进来。

她领着一个女孩儿,对大家介绍道:“这是玛雅。”

玛雅的头垂得低低的,我想我听到了她小声嘀咕道:“你们好。”

是的,玛雅就是那个“插班生”,你看她低下头,根本就不敢看班里的同学们。看到这里,我深刻能理解玛雅的心情,在我写这篇文章的开头提到过,你也许也曾经是一个插班生,没错,小编我本身就曾经是一个真真正正的“插班生”。

小学三年级,因为搬家,我转到了一个新的学校,第一天被老师带到班里,那个场面现在想起还是非常深刻。

那时的胆子很,当听到老师对大家说,这是我们班新来的同学时,我的心里紧张极了,也害怕极了,老师让我做个自我介绍,我紧张得只说了自己的名字就不知道说什么了,怯生生地站在那里,等着老师接下来的安排。

所以,当看到玛雅低着头,小声地嘀咕:“你们好”的时候。

我仿佛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那种感受,就是希望时间赶紧过去,让我赶紧回到座位上,不要让我再在大家面前都关注着我,这会让我更加紧张、害怕。

第二个情节

来到新学校的玛雅努力地想融入到这个集体,她时不时就会鼓足了勇气去找同学,想要和她们一起玩,但是,克洛伊和她的好朋友却几次拒绝了她,并说玛雅不是她们的朋友。

看到这里,很心疼玛雅,她来到一个新的环境,是孤独的,她希望能找到一个朋友,但是她们却不接受她、拒绝她,她只好自己玩了起来。

这个情节其实也在讲校园的冷暴力,它也许没有校园霸凌那么能引起大家的重视,看似也没有那么严重,但是,它就真真切切地发生在我们的身边,这让我想到了《零零后》里的柔柔。

柔柔在幼儿园经常会被其他小朋友欺负哭,她不知道如何与别的小朋友相处,她被孤立,有时她会孤独地蜷缩在柜子里,就想一个人待着。

这种情况让孩子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痛,但是他们似乎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只能等到有一天会有一个同学过来和他们说:我们一起玩吧。

第三个情节

这个绘本最高潮的地方就是这里,我们以为故事还是会在克洛伊和玛雅身上延展,却发现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更重要的人物,那就是艾伯特小姐,她们的老师。

“第二天,玛雅的座位空着。那天早晨的课堂上,我们讨论的主题是善良。”

这个主题,老师会用什么方法来解释呢?

艾伯特小姐拿来一个大碗,盛满水。大家都围在她的桌边,看着她把一粒石子扔进水里。

小小的波纹从石子向外荡漾开。

“这就是善良的力量。”艾伯特小姐说,

“我们所做的每一件小事,都会像波纹一样,向整个世界发散力量。”

接着,艾伯特小姐让每一位同学说自己做过的善举。

我在和孩子看到这里的时候,也一起讨论了他和同学做过的善举,他说,我们班谁谁谁学习不好,但是他特别愿意帮助别人,上一次我橡皮丢了,他把自己的橡皮切成两半,给了我一半,我觉得他特别好。

然后,他又说,有一次我帮助同学找到了他丢了的水壶,他很感谢我。

看到了吗?这个绘本就这样潜移默化地把这种善举的理念自然而然地种在了孩子心里。

第四个情节

这是绘本的最后了,克洛伊总是盼着能再见到玛雅,给她一个微笑,邀请她一起玩,但是她得知玛雅搬家走了。

书上写到:事情看起来已经无可挽回了。

这件事让克洛伊难以释怀。就好像投入小河的石子小时不见了一样。有些人一旦错过就不在了。

这个画面让我很动容,看到克洛伊站在水边,水中是她的倒影,她一次一次把石头扔到水里,石头扔到水中产生的波纹,去感受艾伯特小姐所说的:我们所做的每一件小事,都会像波纹一样,向整个世界发散力量。”

绘本的这最后一页,就在克洛伊的身影中结束了,这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局,时间仿佛在这一刻静止了,留给了读者无限的思考和启发。

人生中,我们要经历很多的事,遇到很多的人,但是,我们总会错过,也没有机会去弥补,为了不留遗憾,唯有珍惜,想做的事情及时去做。


就让我们用这样一本绘本唤起我们每一个人内心的善良,多做一些小的善举,哪怕只是给陌生人一个微笑,或帮助别人按下电梯,或疫情期间外出戴上口罩,或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或公共交通上给有需要的人让座......

就让我们和孩子一起在生活中践行这些小的细节,让孩子获得“真善美”的力量,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吧!

和全国10000+妈妈一起读书,一起书写,一起在驿站享受美好的生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