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画艺术】中国传世人物名画全集(541—545)

 ldtsg1957 2021-01-16
 《悲秋》 

541 《悲秋》 

高剑父 纵73.5厘米 横34厘米 广州美术学院藏

       历来有些文人墨客看到秋景而伤感。“悲秋”一语出自《楚辞》宋玉九辨。唐代诗人杜甫在《登高》一诗中有“万里悲秋常作客,万年多病独登台”句。高剑父画《悲秋》可能亦是受到前人的启示;是画家飘泊在异乡的亲身感喟。画面上一老者、裹着头巾,长须短髭,神态沉郁悲凉,席地而坐。在秋日天高气爽时,却刮起了猎猎大风使树叶黄落,百卉凋零,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风秋色、秋容秋态。值得注意的是,高剑父画这幅画时,正在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画家是否寓情于画?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异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要勾起飘泊异乡的凄寂情怀,想起了对家乡新人的深切怀念。

《箫声》 

542 《箫声》 

徐悲鸿 布面油画 1926年

       画面右下侧有题字“悲鸿,丙寅冬”。画家自认为:“是岁丙寅,吾作最多,且时有精诣。”1925年秋徐悲鸿自法国经新加坡返国,发现中国之油画受法国画商宣传影响“浑沌殆不可救”,于是于1926年春末又复去法国巴黎,夏天曾到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同年10月返法,故这幅《箫声》当完成于法国。画一中国青年女子侧身而坐吹箫。箫为中国传统管乐器,竹制单管直吹,发音清幽。女子吹箫时的神情似若有所思,背景为幽静田园景象,老树身影与飞翔的白鹤隐约可见。从画面上,我们似乎可以听到那传达人物情思的清幽悦耳的箫声。

  《徐悲鸿夫人像》 

543 《徐悲鸿夫人像》 

徐悲鸿 布面油画 1947年

       徐悲鸿与廖静文于1943年订婚,1946年1月结婚,这幅题为《徐悲鸿夫人像》的油画画的即是廖静文。此时徐悲鸿已北上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当时北平一部分进步美术工作者组织的北平美术作家协会也推举徐悲鸿为名誉会长,与国民党所组织的“北平美术会”相对立。画中的徐夫人身着紫色长衣,靠在一棕色沙发上,两手扶着一红色布包,人物表情端庄文静而容光焕发。背景为暗红色窗格子和浅绿色玉兰盆景及吐艳的红梅,看来这是冬天的室内景象。整个画面的色调偏暖,用色和谐而富有变化。人物面部表情刻画细致,两眼明亮似若有所思。

 《泰戈尔》 

544 《泰戈尔》 

徐悲鸿 纸本设色 纵51厘米 横50厘米

       泰戈尔(1861-1941)是印度杰出的诗人和文学家、作曲家、画家,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是向西方介绍印度文化精华和把西方文化精华介绍到印度的最有影响的人物。1939年12月至1940年11月,徐悲鸿应泰戈尔之邀,赴诗人创办的印度国际大学举办画展和讲学,与诗人交往甚深,曾多次为泰戈尔画像和画马赠泰戈尔。此画是一幅成功的泰戈尔肖像画。画中的白发银须老诗人坐在室外的一张藤椅上,两眼凝神作沉思状,一手扶本,一手握笔,似在准备随时记下脑海里寻觅到的诗句;诗人虽年迈并处于病中,但通过人物的形神刻画仍使人感受到诗人深厚的文化修养和特有的气质。

《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 

545 《愚公移山》 

徐悲鸿 纸本设色 纵421厘米 横144厘米 1940年

       这是画家在访印期间完成的创作,取材于《列子·汤问》中人们熟悉的“愚公移山”的故事。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时期,画家创作这幅巨作,是希望中国军民以愚公移山的精神艰苦奋战,去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画面自左至右展开;左边是背负大筐的大象和挑筐的大汉;接着是愚公与邻人“孀妻”对话,愚公左右各一小孩,一在吃饭,一在运土;再右是几个身强力壮的大汉挖土不止,人物顶天立地。整个画面充满征服大自然的豪情壮志。关于此画的人物为什么多为印度人和裸体的问题,徐悲鸿有过解答:“艺术但求表达一个意思,不管哪国人,都是老百姓。‘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的‘北山愚公’,我也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样,‘孀妻’也只好穿件黑衣。”并说,这画是“在印度国际大学时画的,以印度人为模特儿,这样大的画,不作人物写生画不好,所以‘叩石垦壤’者都是外国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