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不是少女感坑了章子怡

 昵称22998329 2021-01-16

近段时间,最风口浪尖的剧。

说《上阳赋》,没有异议吧。

作为三金影后章娘娘“下凡”的首部电视剧。

《上阳赋》承担的期待值和关注度,远超过正常古偶的规格。

因此,吐槽也来得异常凶猛。

被嘲得最多的,还是剧中全员超龄的画风。

女性角色,全体硬着头皮扮嫩。

43岁的左小青,演18岁的大家闺秀;38岁的刘芸,演青葱年少的小丫鬟。

六十好几的惠英红和赵雅芝,明明该是皇太后相斗的年纪了。

却双双降格,一个担当皇帝宠妃,一个出任女儿才刚15岁的长公主。

男主演们,更是个顶个的老且油,毫无“中年玛丽苏”的苏感。

一群暮气沉沉的中年人,要演一场贵族少年少女的爱恨情仇。

着实有些为难人。

尤其是,“大女主”章子怡。

一出场就是及笄之年,刚满15岁的少女戏份。

然而这明显与年龄不相符的脸,满满的违和感,不禁让人发出天问:

演技派就这么不在意自己的晚节吗!

又究竟是为什么,不能在主角的少年时期,另找年轻演员?

偏偏要一群老戏骨,强行顶上呢?


今天,飘就来讨一讨这个玄学问题。

先要为中年演员们平反一波,老演少,不是注定就会失败。

不扯当年刘晓庆版的少女武则天,就说今时今日的章子怡。

滤镜开得够大时,忽略掉脸上的凹陷纹路。

她的演技,已经最大程度地还原小女儿的情态。


不切近景,远远望去。

她的身形体态,也比旁边更年轻的刘芸,纤盈轻巧不少。

没有中年人容易有的敦实感,还算符合少女的体型。


只是,眼神里的疲惫沧桑,是骗不了人的。

阅历会带走一部分的纯真。更何况是天真感本身就少的人。


她越是试图在演技上做加法,努力为想象中的少女,做齐瞪眼、噘嘴、吐舌三件套。

越是让人不适和出戏,只感觉是哪家姨娘在装疯卖傻。


老扮少最忌讳的,就是“演”的成分过多,使的劲儿过猛。

在扮相已经不具说服力的情况下。

老戏骨最引以为傲的演技,越用越易起反噬。

再努力贴近角色,动静之间的反应,总会暴露年龄的伪装。

像董洁在《澳门人家》里,无论怎么把造型往嫩里整。

无意识的瘪嘴,就暴露出了中年人特有的微表情。


这些习惯能用演技遮盖吗?

或许可以。

周迅演《如懿传》时43岁,也早就不适合扮少女时期的青樱。

她的演法其实没问题,似有若无的娇嗔,分寸把握得很好。

依稀可见鼎盛时期的少女踪影。


可,和章子怡一样,她也很难再重现少年人眼里的光了。

如懿一登场时,该是最烂漫的15岁少女。

抛开仿佛跟她有仇的妆发造型,也忽略肿胀又松垮的皮肤。

她的眼神,已经是十足的中年人,写明了对世事看破的倦怠。


这是无关演技和扮相,岁月经过你身上留下的痕迹。

周迅也好,章子怡也罢。

说她们眼神空洞,其实都是无法遮掩的、中年人专属的麻木。

让中年人演少年人,是对演员和观众的双重残忍。

这种难以掩盖的无力感,对有自知的演员是种折磨。


《如懿传》拍出来的少女戏份,周迅自己也不忍看,感觉难过。

那是无可回避的梦碎时分,她不得不承认自己也会迎来“不再少女”的那天。

如果说前几年拍《红高粱》,还被盛赞保有少女感。

这份“仍能重返20岁”的自信和幻想,到了《如懿传》时,被亲眼见证老态的自己粉碎。


更早之前的80年代,有一阵子老演少的现象十分严重。

面对观众浪潮般的批评,演员甚至是要站出来致歉认错的。


对观众来说,“童子教”“丫头教”,也已经留下了众多荧幕阴影。

哪怕再有资历的老戏骨,大满贯拿遍的影帝影后。

四五十岁了还要顶着一脸褶子,硬演出青春洋溢的感觉,都是一种灾难。


这不是成熟魅力和年轻活力孰优孰劣的问题。

是像不像、是不是的问题。

苹果演香蕉,再怎么演还是苹果,它演不成香蕉。

柔光滤镜打得再猛,磨皮磨到五官模糊。

“显年轻”和“真年轻”之间,依然一眼可辨。


演员可以演想象出来的东西,但绝对演不好已经没有了的东西。

生活带给了他们故事和经验,也打磨掉了轻狂和神气。

把合适的演员放在合适的年龄、合适的位置。

是放过屏幕内外的彼此,最佳的选择。

把合适的演员,放在合适的年龄段,少年和青中年时期分演员演。

国内不是没有这种选角方式。

而事实证明是,只要小演员气质准确,演技不拉胯。

比起由演员包揽全年龄段,分人演,反倒能令人物塑造更深刻鲜明。

恰如孙红雷所说:戏份在精不在多。


近的一例,是《都挺好》里的大小苏明玉。

薇薇安和姚晨,都是宽嘴扁杏眼,眉眼凌厉而略带覆船口,清苦而狠,略带男相。

两人共同塑造被原生家庭驱逐,独立顽强的苏明玉,气质准确。


远的一例,可以看《错爱一生》里的大小顾忆罗。

郭晓婷和温峥嵘,虽不及大小苏明玉长得像,但好在两人都擅长诠释病娇。

郭晓婷的皮笑肉不笑,完美刻画了人物的早熟天然黑。


温峥嵘的咄咄逼人,延续了人物的神经质。


两人共同演绎,成就了一位气质一脉相承的经典阴鸷女主。

还有一种情况下采用年轻演员,则来自于剧作方的巧思。

这一类主角的少年期和成年期,演员年龄上的绝对差距不算大。

像《大明宫词》里,演少女太平的周迅,和演成年太平的陈红,只差了6岁。

陈红本身长相也有少女娇憨,造型往年轻化处理,想必也不会特别违和。

但,剧方仍是坚持用两个演员,去放大了太平人生转变的戏剧性。


演员出场的衔接发生于太平大婚。

公主的红盖头一掀,出现的不再是轻盈灵动的周迅,而是典雅沉静的陈红。

镜头不停从此刻的美艳新妇,闪回到少女太平,初遇薛绍时淌着泪的稚嫩的脸。

一个出谷的百灵,一个夜游的牡丹。

在这一刻短暂交汇,在镜头的交错中呈现出日月同辉的美感。


虽是同一个太平,但演员的切换、少女期和成熟期带来的观感转变。

让一个公主的成长史,有了清晰可见的脉络。也让她的人生轨迹,有了明显的拐点。

少年期的戏份少,要将主演的利用率实现最大化,也不是一个演员非得从头演到尾的借口。

《无间道》里的刘德华、梁朝伟,两个影帝的咖位都够大。

开头一段只有5分钟的少年往事,仍然选择让新人时期的陈冠希、余文乐扮演。


即使只是几个,堪比赶场子般匆匆略过的画面。

但当陈冠希受奖敬礼,无缝切换成后来的铁面警察刘德华。

做卧底的余文乐,在警局被拍照留档,演化为现在胡子拉碴的梁朝伟。

那种岁月碾压在人身上的无情痕迹,人生错位交换的宿命悲情感。

是不需要任何台词,铺面而来的。


导演完全可以借由旁白,或后来的剧情侧写,交待出这段回忆。

但,坚持保留这段前戏,不仅丰满了人物的骨血,也成就了《无间道2》续写前传的佳话。

成功的少年选角,是可以加强戏剧张力,放大时间变迁的效果的。

事实证明,让观众对一个角色建立可信度,从来不需要死守着一个角儿、一张脸不放。

合适,才是逻辑通行、市场买单的硬道理。

超龄演员们用作品证明,再好的演员,再强的信念感,也逾越不了岁月的鸿沟。

哪怕是,精灵孩童气质罕见如天赐的周公子,纵使39岁演19岁的九儿,挺灵。


40岁以后,出演少女如懿,依旧翻车。

“老”演员演少女,并不能证明演技。

反倒是一种对戏的不负责。

怎么说?

老演员演少女,观众夸她们,撑死了,无非夸一个“少女感”,感叹她们保养得宜,或是能用演技驱逐违和感。

但,这种夸,细究起来反倒可笑,因为本质就是舍近求远。

适龄演员演少女,力道根本无需用在“显年轻”上。

她们的力道,大可放在人物塑造的别处。

机会留给真正的少女。

十个少女有十种气质,十种故事。

任敏的公主,其玲珑剔透、其空灵易逝,不必矫饰。

只要处理好情绪的收放,一个绝望公主的故事,浑然天成。


《过春天》里的黄尧,气质类似章子怡,有清苦刚毅味。

演一个表面朴实不起眼,内里胆大心细,拼命想获得存在感,于是做起了走私手机行当的高中生。

两种矛盾的气质在这张稚气未脱的脸上展开,故事便有了。


讲到这,飘想起《我可能不会爱你》里的一个情节。

程又青和设计部开会探讨新一季度鞋子的设计样板,这季的鞋子,受众主要是17岁的少女群体。

当设计部拼命想在鞋子加芭蕾、蝴蝶结等元素时,程又青反问她们,你17岁时,最想拥有的一双高跟鞋,会是这种甜幼风的吗?

不会,比起甜幼,17岁,反倒会有一些别的欲念,比如说去证明自己有女人味。

因为少女,最不缺的就是甜幼,没有人会去憧憬自己最不缺的东西。


当“少女”拼命需要用外在的东西去证明自己是个少女时,恰恰是她失去少女感的第一步。

超龄演员们,单为演出少女感就已筋疲力尽,哪有功夫去打磨别的东西?

于是“老少女”们,大同小异,再好的演员,无非努嘴瞪眼,力证娇憨,无奈不再丰盈的皮肉已经裹不住这些小动作,只觉违和油腻。


天然的少女,不必纠结年龄,于是她们可以花心力打磨故事感。

但吊诡的是,如今故事感,反倒成了戏里最不重要的一环。

比起“戏”,显然,“角儿”更重要。

《剧本堂》采访宋方金时,宋方金提及过一个现象,叫“大腕中心制”

名角大腕,进了组,有绝对的权利,掌控整个创作核心。


演员们经常自带编剧进组,把定好的剧本一通瞎改。

但出钱的爸爸认演员不认编剧,所以编剧面对这种现象,也是屁都不敢放一个。

连史航和宋方金这样的名编剧,面对这种情况,都只能退尾款走人,“权当给自己赎身”,籍籍无名小编剧们,自不用说。


当时宋方金提及大腕中心制这一概念, 更多的,是想批判演员们瞎改剧本。

而在如今这个影视环境,大腕中心制对创作,又多了另一种干涉。

那就是,打从一开始,剧本就是为演员量身打造的。

剧本并不是为了讲故事来的,而是为了360度展现演员魅力而生的。

而那展现魅力的手法,往往还用最蹩脚、最油腻的一种。

什么手法?

常见的,女主仿佛行走的春药,全剧男人为她无端发情,女人为她无端倾慕。


这魅力的来源,仿佛玄学,全剧根本没有铺垫。别问,问就是光环,无可细说。

把古装剧直接做成女主换装秀,360度展现女主的盘亮条顺。

其他一切足以让观众对剧失去信心的bug,看不到。

最鲜活的案例,莫过于今年的鞠婧祎咬化妆棉——


平台卖角不卖戏,演员仿佛带货IP,一个名头就能带动销量。

于是大演员的出场率,直接和平台对电视剧的评级挂钩。

名角儿的出场率高,评级高,引来更多热钱流入,同时得到更好的配套宣发。

如此,谁还敢起用小演员,把大演员打扮漂亮推出去遛一圈,反倒更能得到资源的倾斜。

于是,超龄演员尬演少女,根本并无什么证明演技之说。

只不过是IP时代,影视圈烂片算法的一个体现。

靠故事卖座的时代,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什么时候,我们才会对好戏有反应?

什么时候,我们才会开始关心故事层面的事?

在谁成IP谁就有话语权的如今。

只能说,积极把自己网红化的史航、汪海林一类的编剧都很聪明。

史航说,演员爱养狗,编剧爱养猫,因为演员要露面,编剧爱宅家。


但或许,真的是等把深居简出的编剧们,都逼着集体出道。

成为明星、网红、IP的那一天。

市场才会像狗一样。

听到摇铃,就条件反射,知道肥肉来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