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志格 曲阜之尼丘尼山,一名尼丘山,在今山东兖州府曲阜县东南五十里,即颜母所祷而生孔子者也。其山五峰联峙,谓之五老峰。中峰之麓,为宣圣庙,庙东为中和壑,沂水出焉。下流为智源溪,溪南流,上为坤灵洞,洞三门。庙西为尼山神祠,宋仁宗以至圣诞生之地,封山为毓圣侯。 尼山图考按《水经》:泗水西南迳鲁县北。〈注〉泗水自城北,南迳鲁城,西南合沂水,沂水出鲁城,东南尼丘山,西北山即颜母所祈而生孔子者也。山东一十里有颜母庙,山南数里孔子父葬处,礼所谓防墓崩者也。平地发泉流迳鲁县,故城南。 按《魏书·地形志·鲁郡》:鲁〈注〉有尼丘山。 按《明一统志》:兖州府尼山,在曲阜县城东南五十里,连泗水邹县界,一名尼丘山,昔叔梁纥与颜氏祈於此山,而生孔子。今其麓有宣圣庙,西南有观川亭,遗址亭,东有坤灵洞。元时,尝有人持火曳而入,比三四丈,忽隙间有光,睹一室,口广两楹许,中横石床、石枕,皆天成。元周伯琦诗:五峰鴈列冈峦秀,一洞龙蟠气象雄。河润周知流泽远,顶圩犹见肖形同。 按《山东通志·山川》:尼山在兖州府曲阜县东南五十里,一名尼丘山,孔子应祷所生之地。 按《兖州府志·山川》:尼山在曲阜县东南六十里,其左泗水,其南邹即颜母所祈而生孔子处也。《祖庭广记》曰:颜氏祷於尼丘,升之谷,草木之叶皆上起;降之谷,草木之叶皆下降。其山五峰连峙,谓之五老峰。中峰之麓为宣圣庙,庙东为中和壑,沂水出焉。《水经注》曰:沂水出鲁城东南,尼丘山西北是也。流而下注为智源溪。溪流而南,其上为坤灵洞,洞有三门,中为一室,广可两楹,有石床,石几,皆天成也。元时邹尹司居敬刻孔子石像於中,其後为兵所损,子孙奉之,葬於山巅。宋仁宗皇佑二年,以孔子诞生之地,封尼山为毓圣侯。 按《曲阜县志·山川》:尼山在县东南六十里,启圣王与夫人颜氏,祷於此山而生孔子。山之麓建夫子庙,东有坤灵洞、观川亭;西有五老峰、智源溪;南有文德林。 按《邹县志·山川》:尼山在县东北六十里,即颜母所祷处也。其东有颜母山,其西有昌平山,山脉皆自泰山来,其外众山连络环拱,不可胜数,若尼山之翼云。 尼山艺文一《尼山赞》 元·湘王 尼山岩岩,鲁邦是瞻。降灵自母,孕圣归男。既验以形,遂徵以名。一诚感格,万古文明。 《重修尼山书院记》 虞集 尼山去曲阜东南六十里,今属滕州邹县。在滕西百里邹东六十里,其山五峰列峙,中峰则所谓尼山。启圣王夫人颜氏所祷而生圣人者也。山皆石,其巅多苍柏,诸小木皆巨叶,霜露既降,绚如渥丹,升降各涂。升之,谷草木之叶皆上起;降之,谷草木之叶皆下垂。无或交戾反刺者。其东岸有石洞,曰坤灵之洞。中有夫子石像,临水与颜母山对。北则防山,夫子合葬其父母处也。今书院在其中,前有智源之溪,後有中和之壑,往昔奉尼山之神而祠,曰毓圣侯。其左有夫子之宫焉。宋庆历癸未,四十六代孙袭文宣公,知仙源县宗,愿作新宫庙,有殿、有寝、有讲堂、有学舍、有祭田。自是历宋、金至於今,盖三百余年矣。宫不知何时废。 《尼山记》 明·毕瑜 丁酉之春仲月十有六日,余自济南谒翰林学士王公於曲阜。又明日,衍圣公偕学士游尼山。适风和日丽,一时欣然,联辔者宪副张公珩、陈公相、余及参议杜公鋐也。尼山居曲阜东六十里,出城十里左右,累累然尽鲁汉诸陵。去二十里,茂林葱郁,中有马鬣封者,颜墓也。及二十里余,远近冈峦秀列,隐若龙虎蟠踞,环结而为五峰,此即尼山也。下有夫子庙,庙东有中和壑,南有观川亭,亭下有智源溪,汇众流为川。川有坤灵洞,俯视之深,黑不可入。相传中有石床、石枕。诸公徘徊久之,相与叹曰:天下之大,非无名山,大川可观,而千万年斯文,独肇於此,得非天地五行精华之气。自开辟初,已秘於此,一旦吾夫子应祷而生,有以独得之,尽夺天下古今之秀。为人之至,又为圣人之至也耶。 尼山艺文二〈诗〉《谒尼山》 宋·陈国瑞 巍巍雄镇倚晴空,一抹烟岚黛色浓。深处半含金翡翠,层峦高插玉芙蓉。云开虎洞清溪遶,雨卧龙碑碧藓封。三献礼成闲伫立,手扪日月思从容。 《前题》 明·李东阳 迢迢鲁城路,望望尼山峰。坤灵在其西,颜母在其东。 《前题》 乔宇 鲁城东去多峰峦,川原缭绕蟠尼山。坤灵古洞悬高刻,危磴隐隐松萝攀。宣圣宫墙久领圮,双龙石柱荆榛间。我来骏奔获瞻拜,左右阶戺罗衣冠。传闻往代事请祷,实生睿质照人寰。吁嗟此事亦茫昧,圣作自与造化关。唐虞世远周辙降,淳朴既散无全完。斯文在兹吾道幸,气数否极终当还。泣麟悲凤身已老,手取六籍亲修删。经书礼乐并覆载,彝伦叙矣民生安。素王食报固当尔,云孙奕世真象贤。只今庙貌就剥落,徒发歔欷清涕潸。何当穹窿焕新制,万古千秋崇圣颜。 《尼山高赠孔公伯》 许彬 尼山高高,嶙峋千年,孕此大圣人。圣人一去圣泽新,云仍玉树何振振。公伯先生号贤者,韦布不沾京洛尘。生时分植祖庭桧,荏苒於今六十春。苍然势欲凌 尼山纪事《邹县志》:宋真宗东封,王钦若言:祭尼丘山,上有紫云气长八九丈。诏遣入内殿头杨怀玉祭谢。 金泰和八年八月二十七日,以先圣诞辰前期一日,宗子率合族,诣尼山庙,祭奠。日方午,俄闻空中有乐,作皆金石丝竹之声,凡在一舍间皆闻之。 尼山杂录《曲阜县志》:按元杨奂《东游阙里记》中有云:癸丑穿林麓而东,约六里许,达尼山二峰,隐隐在霄汉间,而中峰迥出昔之,所谓圩其顶者是也。庙废虽久,而规模犹可见。其西,智源溪桥也。端南即大成门,次北即大成殿也。其东泗水侯殿,其西沂水侯殿也。大成之後,郓国夫人殿也。其後,斋所也。西有齐国鲁国之殿,齐国之东而南向者,毓圣侯殿也。大成之东,斋厅也。兵余独存焉。正北中和壑也。庙之西南观川亭也。瓦砾中得一断石,盖前进士浮阳刘某夹芦辨也。或曰夹驴。刘恶其鄙俚,故辨正之。夹芦岘在尼山西。由亭之东西旋而下,得坤灵洞。石角濈濈不可入。族长云庙户管用吉成,尝持火曳而入三数丈。忽隙间有光睹,一石室广两楹许,中横石床石枕,皆天成也。而不可动,今五十年矣。以管与吉幼而瘠,故可入也。所言如此洞名,刘某之所刻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