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长行原创散文丨日历“上刑”记

 真言贞语 2021-01-17

日历“上刑”记

文/周长行

每年元旦春节期间没准哪一天,我与夫人一定会“爆发”一场温和的感伤的有时甚至是无可奈何的口舌之“战”。一定的,必须的。

而我有时又觉得这事在我家俨然是一种仪式!

啥事呢?答曰:日历“交接”也。

夫人有收藏旧日历的习惯,我家新年台历或挂历也必须由她下手布展。当下的日历呈现多功能多元化的编撰形式,有的像百科全书,有的像医学大全,有的是很受家庭主妇喜欢的美食烹调、生活小窍门,甚至有多少行业就会有多少种台历或挂历或样式繁多的日历,总之有多少种需要就会有多少种日历被鼓捣出来,今年已有防疫抗疫的日历面世,还有一种完全是笑话段子,每天一则,逗人开心,更适合人们时常翻翻看看,笑一笑十年少嘛……夫人认为每本日历都有其收藏价值,都记载着与我们自己的生活有关的故事,总有一种让人难以割舍的情结和温度。她还特看重我书案上的那本台历。因为我偏好在这本台历上写写画画,偶然的,即兴的,灵感似的,备忘录似的等等文字,我的一些小文章的雏形干脆也就涂抹在这上面。夫人很为这些随意的文字而快意洋洋。

因此,我书案上的台历,每年都由她亲自置换。装新台历时,叭叭几下她就完成了。收拾旧台历时呢,就有点婆婆妈妈了。她往往翻着旧台历数落往事没完没了,谁谁家的孩子结婚时她去喝过喜酒,谁谁家的二胎娃吃喜面时她还帮人家染过红鸡蛋,她们单位的谁谁又光荣退休了,谁谁又去了哪里旅游,这一年她又有多少幅绘画习作获得朋友们的点赞等等。然而,其中一道“程序”却有点残酷,她极喜欢给旧日历“上刑”,即用塑料绳子纵横交错五花大绑给结结实实捆扎起来,临了,她还得咬着牙紧紧绳结。

捆扎放置好旧日历后,我们的感叹“二重奏”才正式开始:现将今年的部分“重奏”内容披露如下。(笔者简称“我”,夫人简称“她”。)

她:我怎么有时会听到时间飞快的声音呢?

我:有同感也,“嗖嗖”的那种声音!

她:不,嚓嚓地,刮擦空气带出来的声音!

我:日月如梭嘛,从年头往年尾甩梭子的时候难免会带出“刮擦空气”的动静!

她:光阴似箭嘛,拉弓射箭也会发出一种“嗖嗖嗖”的声音!

随即是哈哈大笑一番。笑过之后,情绪却渐渐低落下来,感到浑身乏力,怅然若失,打不起精神。又一个“365”就这样与我们永别了。

我们调侃着时间、时光、时空和日子,有时是一声叹息,有时是一阵咂舌,有时是沉闷或静穆那么一会儿,恰似给时光“送葬”的一种仪式。想想也是,少年才过,即到白发老年!日子难熬时,时间过得忒慢忒苦;甜蜜顺畅时又过得飞快飞快,眨巴眼的功夫几十年光阴就这样没了踪影!

接下来,又“怼”起我们上中学时的一段顺口溜:

我:过了星期三,

她:一天快一天!

我:过了星期五,

她:肚子直打鼓!

我:过了星期六,

她:快步往家走!

我们的求学时代,大都是走读,每个星期六都要回家背干粮。到不了星期五,有些同学就出现了“粮荒”,饿得肚子直打鼓,遂产生了赶快回家背干粮去的急切心情。

每每如此,收拾旧日历的时刻,往往也是我们撕捋陈年往事,唏嘘人生苦短的时候,甚或感到:即使活到百岁,也就是一堆旧日历而已……

(写于2021年1月12日)

【作者简介】周长行(男),1949年2月出生于山东省汶上县南站镇黄南村。1969年2月参军入伍。1990年9月转业回地方供职于济宁电视台。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资深记者、诗人。出版有长篇报告文学《鲲鹏腾飞的地方》、长篇传记文学《不醉不说乔羽的大河之恋》《乔羽恋歌》《伟大的我们》《大浪淘金》等。曾主笔撰写中央电视台39集大型电视系列片《大京九》,其由铁道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大京九解说词》已被中国传媒大学作为正式教材使用。退休后,致力于网络文学的写作,以其接地气、独立特行的作品获得国内外读者好评如潮。“作品至上,读者至上,生活至上”的理念,正是他奋力笔耕下潜民间的动力和目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