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陕西文物览】古建筑——西安市周至楼观台

 李平东方明珠 2021-01-17

楼观台,明清祭祀老子的庙宇,又名宗圣宫、宗圣观、老子祠,位于西安市周至县东南15公里楼观镇,地处秦岭终南山北麓“楼观台国家森林公园”内。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春秋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约生活于公元前571 ~前471年。主张无为而治,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是中国古代影响深远的哲学家、思想家和道家学派创始人,与后世庄子并称老庄。

楼观台建置较早。传周穆王曾游历至此,建造宫室,名“楼观宫”。春秋时,周大夫、函谷关令尹喜在此结草为楼,以观天象,因名“草楼观”;后老子西游入关,遂迎归草楼。老子在此著《道德经》五千言,并在楼南高岗筑台授经。又传,秦始皇曾在楼南立庙,汉武帝在楼北建祠。史载,晋惠帝元康年间(291~299)在此广植林木,并迁民300余户维修守护;隋开皇初年曾大加修葺。唐武德二年(619)高祖李渊敕令增建殿宇,并赐地10余顷;武德七年(624)十月,李渊谒老子祠,改楼观台为宗圣宫,次年下诏:道先、儒次、佛后,遂大肆营建;玄宗时,以夜梦老子为名,改宗圣宫为宗圣观,再次扩建,使其成为当时规模最大的皇家道观和道教圣地。李唐以降,楼观台屡遭兵燹。宋、元、明、清多次重葺、修缮。清末,宗圣宫废毁,唯说经台(即老子祠)和楼观上院尚存。

说经台现有建筑部分为明建清修,总占地面积9241平方米,坐北向南,由三进院落组成。沿中轴线自南而北依次为山门、老山门、灵官殿、启玄殿、救苦殿、后山门,两侧有碑厅、配殿、厢房等。现存宋、元、明、清碑碣90余通(方),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铸铁狮1对,万历十一年(1583)铸铁香炉1座,清代道士塔(昆山律师衣钵塔)1 座,以及清代石狮和铁钟、磬、狮、炉等。1980~1983年,陕西省文物局拨付专款30余万元,对碑厅、灵官殿进行维修,并在斗姆阁旧址迁建明城隍庙后殿五间(改称藏经阁)。另于1980年代新建钟楼、鼓楼及碑廊等。在东西约10公里范围内,尚有宫观、殿堂、池洞、墓葬等遗存40余处,形成簇拥楼观台的名胜游览区。

说经台老山门及碑厅,位于第一进院落。老山门,面阔、进深各一间,单檐歇山琉璃瓦顶,檐下饰彩画。山门两侧为碑厅,面阔各三间,总六间,卷棚灰瓦顶,连山门合宽10.10 米。碑厅建于道光五年(1825),现藏碑碣70通(方),主要有宋元摹刻重刊的苏灵芝行书“唐老君显见碑”、欧阳询隶书“大唐宗圣观碑”等。碑厅前各有一小亭,均为六角攒尖顶,西亭内竖有元赵孟頫隶书“上善池”碑1通。

灵官殿,原为面阔一间,进深三间,硬山卷棚勾连搭灰瓦顶,占地面积54平方米;殿内梁架为三架梁,前带单步梁,檐下施斗栱。2006年改为面阔三间,建筑形式则保持原样。

楼观台启玄殿。

启玄殿,又名老君殿,系老子祠正殿,位于第二进院落。始建于唐武德二年(619),明万历年间(1573~1620)重修,清代葺缮。占地面积162平方米,坐北向南。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灰瓦顶,五架梁。前檐明、次间辟槅扇门、窗,山墙顶部施砖雕三踩斗栱和云龙图案,外墙壁嵌有历代碑碣10通( 方)。殿内中间置有老子泥塑像1尊。殿前两侧原有东西配殿,东为四子殿,西为太白殿。形制相同,均系清代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单檐硬山灰瓦顶,三架梁。两座配殿于2011年改建为二层楼阁,上、下均为面阔十三间带前廊,卷棚悬山勾连搭顶,建筑形式已完全改变。

第三进院落主体建筑为藏经阁,原建筑“斗姆阁”早年焚毁,1980年将县城隍庙后殿整体迁建于此,改称藏经阁。其面阔五间,进深四椽,单檐歇山灰瓦顶,檐下施斗栱与彩画。内藏各种版本的《道德经》及其他道教文物。阁前两侧设有厢房,均为面阔七间,进深二椽,单檐硬山灰瓦顶。

唐老君显见碑,北宋。青石质,圆首龟趺,通高2.90米,宽0.98米,厚0.34米。开元二十九年(741)立。苏灵芝撰、书,行书,刊载唐玄宗梦老君显灵后,在楼观山中掘得老君玉像之事及所颁圣旨全文。原唐碑在河北易州,现碑为北宋天圣六年(1028)摹刻。碑阴附刻苏轼记文。

大唐宗圣观碑,元代。原唐碑已佚,现碑为元代重刊。青石质,圆首龟趺,通高3.75米,宽0.93米,厚0.37米。武德九年(626)款。碑文隶书,记载老子李耳至楼观讲经及后世道教在楼观活动等事。欧阳询撰序、书丹,陈叔达撰文。碑阴续刻天宝元年(742)颂文暨序,记载唐玄宗梦老君显灵后,在楼观山中掘得老君玉像之事及其颂辞。戴旋撰序,刘同舁撰颂,戴仍书丹。

尹尊师碑,元代。原唐碑已佚,现碑为元代重刊。青石质,螭首龟趺,通高4.50米,宽1.26米,厚0.23米。开元五年(717)款。员半千撰、书,记载尹文操生平、道行。碑阴有宋刻“天下第一福地”六字。

道经碑,元代。青石质,圆首方趺,通高3.00米,宽0.97米,厚0.33米。碑阳、阴两面刊老子《道经》全文。碑阴下部附刻宋米芾书“第一山”三个大字,笔法遒劲。

德经碑,元代。青石质,圆首方趺,通高2.7米,宽1.0米,厚0.28米。碑阳、阴两面刊老子《德经》全文。碑侧附刻宋苏轼游楼观诗。

重修说经台碑,元代。青石质,螭首龟趺,通高2.90米,宽0.85米,厚0.28米。至元甲申年(1284)立。碑文记载重修和扩建说经台等事宜。李道谦撰文,李志宗书丹,孙德彧篆额。

道德经碑,元代。共2通,均通高3.30米,宽1.0米,厚0.33米。至元辛卯年(1291)立。高翿书丹,篆书刊老子《道德经》全文,附李道谦隶书跋文。

创建救苦殿碑,明代。青石质,圆首方趺,通高2.40米,宽0.87米,厚0.20米。万历三十四年(1606)立。碑文记载创建救苦殿事宜。武烈撰,邓和德书。

1956年8月,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楼观台“为第一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4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保护范围。重点保护区为围墙内所有古迹基址、碑石、石刻、古建筑等;一般保护区为东、西、北至围墙,南至上善池南1米内;建设控制地带为东至田峪河,西至塔峪口,北至南环路,南至炼丹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