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阳赋》,成年人名正言顺看看偶像剧怎么就不行了?

 无明7782 2021-01-17
这两天看公众号追着两部剧在写,一部《流金岁月》,一部《上阳赋》,前者夸的多,后面这部骂声更响。说《上阳赋》不好主要有两点,1:什么年代还在拍大女主玛丽苏 2:群嘲章子怡的“少女感”。

讲真,拿笔的手是真的情不自禁,这就来下场Battle。

这两天看到有不少专业影评号,主要嘲笑这部剧的剧情“男不男女不女”,既不是男人们权力的角斗场,也不是女人们宫闱内的波诡云谲。很多留言说,“权谋不如《琅琊榜》,宫斗不如《甄嬛传》”,我们想说:

“为什么要比呢?”

没必要嘛~不是所有穿上古装的剧,就必须放在一起评个你高我低的。我们只是观众,又不是评委。《上阳赋》没说过自己是《琅琊榜3》、《甄嬛传2》,更不存在新版旧版的问题,每一部剧的上映,背后都有和它一连串相关的原著、演员、导演、公司、资本、社会环境...实在没什么可比的。

而且,原著《帝王业》是有一条架空历史的爱情主线的,《上阳赋》按理说是一部古偶。说到偶像剧,本来就容易有超乎常理之外的想象剧情,不然为什么不叫纪录片。

偶像剧的关键词是“紧凑+浪漫的剧情;帅气男主+美丽女主”,需要做到能够满足大众的情感诉求、对于罗曼史的向往...

查资料的时候看到有人总结为什么观众会迷恋偶像剧,原因有三:
  1. 剧情有勾心斗角却不乏浪漫,“爱”为主题;

  2. 演员美,观感愉悦;

  3. 人们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偶像剧正好可以宣泄他们的压力,适当幻想,放松一下心情。

原著《帝王业》里“她与他并肩伫立于权力之巅,进则风刀霜剑,退则万丈深渊。”作为一部古偶,《上阳赋》是做到了浪漫的。而且,章子怡和周一围很养眼啊,反正他们俩的糖,编辑是磕到了。

鉴于《上阳赋》的主演阵容和制作班底,如果非要给它一个细分定位我们倒觉得这是一部“成年人能看的偶像剧”。首先它服化道过硬,消费升级了的成年观众,不会因为太不考究的画面而弃剧;其次,剧情虽有“理想化”之嫌,但主角也算是“经历风雨才见彩虹”,不是打个响指的功夫,好事就齐刷刷出现在眼前的那种;感情线也没有什么霸道总裁壁咚这种桥段,对于30+女性,一个像豫章王一样有勇有谋、尊重女人的男性角色,是有魅力的。

而且,看偶像剧的人,爽点不就是你看到剧中两个人发生火花的同时,自己的想象空间被打开的那一瞬间吗?往生活中代入的时候,剧中豫章王这种有能力有担当的形象,总比“我要让所有人知道,这个鱼塘被你承包了”来的...有盼头吧?

越往后看你会发现,《上阳赋》里的“大女主”“玛丽苏”情节也并不是一句简简单单“所有男人都爱我”。而且,所谓的大女主戏,精髓是在于一个女人如何在遇到生活给她的一道道难关时,做出选择。越是混乱的外部环境、越多挑战,她的选择越能说明她是“大女主”还是“小女孩”。在这部剧里,“她既是萧綦的妻,也是萧綦的友,是萧綦的后盾和力量”,这个“大女主的三观”还是能够和当代社会共振的。
再往深说,如此看不下去“大女主”“玛丽苏”剧情,除了看腻了,也可能是对这种“不劳而获”的好事怀有的敌意藏不住了。毕竟到了生活中,一个漂亮女人从高墙上掉下来,接着她的不会是王子,往往是水泥地面。大家现在也没那个浪漫心思,从偶像剧中为自己的996生活填补些什么,反而抓住了其中的一些“不合理”,把自己对现实的不满打上了弹幕。可能相比较“甜”,大家更需要发泄。

我们当年看偶像剧的时候,也不曾这么较真地去揪过剧情,当年几个男人爱上同一个女主,观众也不曾反感如此。每一部剧都有当时社会折射的影子,而我们的反应就更能代表这个社会的集体声音。当一个娱乐产品投入到了“大众”这片水潭,激起一片水花,这些水花就是大众价值取向。怎么说呢,这部剧初上时,大众对于它所消费的点,包括章子怡的少女感在内,都让人觉得不怎么友善。

作为王家卫和李安的忠粉,《卧虎藏龙》和《一代宗师》看了无数遍,包括《艺伎回忆录》在内,如果你认认真真看章子怡的电影超过十遍,你会发现她的演技厉害在哪里,这里不多讲。

换到《上阳赋》,每每章子怡在画面上出现,就觉得这个女人实在是为了荧幕而生的,骨相绝美。而且这部剧起码看到现在服化道还不垮,章子怡的造型,从衣服到妆发,从配饰到场合、场景,都配得起片头里的那几个名字。

有人说《帝王业》追溯起来应该是南北朝时期,而魏晋时期的妇女服装,都以宽博为主。对襟,束腰,衣袖宽大,并在袖口、衣襟、下摆缀有不同色的缘饰。章子怡在剧中的戏服,论起细节来也不输

这套“家居服”,牙色很有中国的古韵,想起了那一句“衫薄映凝肤”。而且相比较在外穿的衣服,颜色更为清丽、低调,但是细看材质,比一旁的婢女正装的材质都要好,也说明了阿妩的主人地位。

看了剧的人都知道,阿妩爱喝酒,魏晋南北朝时期,两汉经学崩溃,个性解放,玄学盛行。“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人们讲究风度气韵,服装轻薄飘逸,很有飘飘仙人感~

南北朝时期的女子发型,多为高髻上插步摇首饰,这种发式早在汉代出现,魏晋后再度流行,成了当时女子的主要发型。而步摇与步摇冠为常见装饰,章子怡在剧中的很多发饰都相当考究,像这一套白玉首饰,搭配茶白色的衣衫,突出的是这位豫章王妃的高雅,非一般胭脂俗粉。

这个场景就更是美,望族小姐的闺房里装饰的颜色竹青、胭脂、黛蓝色,小姐的睡衣缎面茶白色,足能看得出她出身高贵,并且品位出众。这么多美物可看,不知为何非要跳戏出来说章子怡的年龄,待在戏里不美好么?

最让人没想到的是,初初上线,讨论的热点竟然是章子怡的“少女感”?讲真,这部剧能被拿出来讲的东西实在很多,哪怕挖一挖服化道呢,实在不应该一面倒压在了章子怡的少女感上。

同为写稿人,想必服化道不是不想挖,而是不好挖,毕竟中国古典服饰史也不是人人能写,而且关键是,肯定没有“章子怡的少女感”来的流量高。


“少女感”这三个字,作为一个生产内容的媒体来说,已经反胃了。这个概念被生拉硬扯了太多次,而且大多是“如何保持少女感”“xxx50岁了依旧有少女感,她赢了!”....诸如此类没什么营养价值的观点。但是一说到女明星,从《如懿传》的周迅到《浪姐》,什么都要和“少女感”这三个字产生联系,不然影响流量似的。

而且,前几日章子怡自己发的那条微博,看看评论也是有一种“没明白要吵什么但是我要吵”的感觉。一部这么大制作的电视剧,上线之后一面倒的压在了自己的少女感上,我要是章子怡,我也会想说“你们能不能看看别的”。

网上说章子怡在剧中求皇帝舅舅的时候很像妃子讨喜,这么说的人脑子里都装着点什么东西....


因为章子怡40+,演少女就尴尬;因为章子怡没有把演14岁少女的机会给了年轻演员,她就尴尬。首先,如果真是因为一个40岁的女明星没有给新演员机会,那就说这个事儿就好了,不要硬拿着谁的“少女感”来扯。

其次,大众想当然地,把少女感这件事年龄化,然后对应的是——仪态、表情、眼皮垂不垂、脸垮不垮去说她符合不符合少女感,这有必要么?

章子怡的微博,其实仔细看看她也没说错,“我知道我自己的年纪...我是本本分分去塑造角色”,从头到尾她就是要演出王儇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女变成女人的过程(而且原著中,王儇早死),那的确由一个演员来演更能表达那种对比性。

对于年龄不符人物形象这件事Battle地那么那么有理有据,也是因为,大众和演员之间的距离已经被打破了综艺和社交媒体将明星的生活放大,如果你不是太熟悉章子怡的日常、婚姻生活,你可能也不会代入感那么强。综艺与社交媒体的存在,稀释了演员的神秘感和距离感,而我们和艺术作品之间,是需要距离的。

当年刘晓庆演《武则天》,没人嘲笑她的少女感,但是如果把《武则天》放在今天,这件事也真的不好说。

强烈建议《上阳赋》出周边产品,剧中的道具都精致且符合场合用度,看得出是下了功夫的
电视剧是大众传播,而在之前的几十年,大众传播是单向的。观众、读者是被动角色,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众传播逐渐成为了双向,争议就开始产生了。当我们今天看剧的40%精力都在看弹幕的时候,你对于一部作品的讨论,就很容易是那些作品之外的事情,为什么?因为容易被讨论。

聊聊《帝王业》这部原著?有门槛;聊聊服化道?中国古典服装太难聊了,有门槛;那么,聊聊明星,聊聊脸垮不垮,则是一件相对没有门槛的事情。只不过,不要忘记这是一个双向影响的时代,我们的选择也在影响创作,如果有一天演员都更加介意一部剧创作之外的事,那我们只能看到越来越多雷同、不出错的作品,这个现象,现在还不够明显吗?

借此,作为一家时尚媒体,我们还想再说一遍,“少女感”本身不是一个年龄层面的概念,它是一个性格层面的概念。“少女感”说的是一种带着“真”,能够随时让自己感到快乐的状态,这个概念绝对不是与年龄挂钩的。因此,也没必要用这个点去和年龄偏大的女明星做连线题,这的确是一种“不合理消费”。说一个40+的女人不“少女”,如果说的是皮囊,那废话;如果说的是性格,你又不认识她。

即便,40+的章子怡在剧中的表演和“少女形象”有所出入,那就说戏就好,不必把章子怡在生活中的年龄、她为什么接戏,是不是为了挣钱这些混在一起谈,而如果你是带着这样的偏见去看一部戏,你也很难不挑刺。

最后,再说说周一围饰演的萧綦。剧中的周一围、刘芸,甚至是贾一平和史可,都是《演员的诞生》第一季出现过的演员,而张叔平、叶锦添、菲利普·乐素、梅林茂就更不用说了,没有章子怡的名字,大家也见不到这些名字凑一起。从这个角度看,章子怡的戏外的本事还是了得的,而邀请周一围做男主,《演员的诞生》第一集章子怡就说过了。周一围饰演的萧綦的的确确有那么几个镜头,是觉得有点用力过猛。但是不得不说,正如不懂得女人的年龄美,我们也不太习惯欣赏中国男人的性感。

有句话说:人都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产物,我们不懂得欣赏女人的年龄美,可能也因为普遍上了年龄的女人,不怎么美;我们不懂得欣赏男性的魅力,也许因为普遍身边的男性,也没有什么魅力。没有身边参照物,荧幕上的形象就很难有共鸣。

《帝王业》里的萧綦,是“乱世里的英雄,困境中的天神”,战场上杀伐决断,武艺高强,但又不是一届草莽;在外严肃冷酷、不苟言笑,却把所有的细腻温柔都给了阿妩。这样的男人,我们真的,不会评价啊!说他什么?男神?战神?好帅?好MAN?也就这样了吧,褒义的词不多,贬义的词就更少了,“大直男”、“油腻”...但凡用力过猛了就是油腻,多俩字都说不出来。频频打上弹幕的字,只让我们看到逐渐统一的审美。

不吃那么多“造谣洗脑包”,也不带什么“资方洗钱”节奏,毕竟我们也真的不是什么大佬,我们就是观众而已。吃个香喷喷的外卖,关了弹幕好好看看剧,日子那么苦了,有糖磕就完了~


图片来源:社交网站/侵删
监制:Teresa Zhao
编辑:细凤
视觉:Suki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